一名基层公务员的成长反思:想要成长,一定要学会持续优化环境
2025-10-20
那天是个阴天。会议室的灯亮得刺眼,空气里弥漫着打印机的焦糊味。李岚坐在靠窗的位置,手边摊着一叠文件,却一句话都没听进去。她听见领导在台上说:“我们要积极响应上级要求,优化工作机制。”周围人齐声点头,唯独她心里空了一下——这个词,她在过去五年里,听了上百遍,可从没想过,它其实也该用在自己身上。
李岚是某县城的基层公务员,从省会回到家乡那年,她才二十七岁。那时的她意气风发,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安稳的归宿。工作不算轻松,却有节奏;工资不算高,却够生活。可五年过去,她发现自己开始变得迟钝。每天的文件、会议、汇报像一台机器一样循环往复,时间被磨平,热情也被磨光。
下班后,她也尝试让生活“有点变化”。报了瑜伽课,三次后没再去;买了十本书,封皮都没拆;朋友劝她学英语,她说太累。她不是不努力,只是感觉自己怎么做都无力。
那种“成长停滞”的焦虑,是悄无声息的。像潮水,不咸,却能一点点淹没你。
直到那天,她看到一本旧书,里面有句话——“环境塑造行为,行为反过来印证环境。”作者是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她读完那句话,突然意识到:也许问题不在自己不努力,而在自己困在了一个不能生长的环境里。
这句话成了她的转折点。
她开始观察身边的人。她发现,大部分同事都在一种“看似忙碌、实则原地”的循环里:白天开会、写材料,晚上刷手机、抱怨体制。偶尔有人提起要考研、考编、做副业,几天后也无声无息地放弃。不是他们不聪明,而是环境让人习惯了“保持现状”。
她忽然想到自己大学时的一个实验课。老师在两只瓶子里都装满清水,一瓶放进温室,一瓶放在冰箱。几天后,温室里的那瓶水长出了一点绿藻,另一瓶却什么也没有。老师说:“不是水有问题,而是温度不同。”那时她没听懂,现在终于明白。
成长的本质,不是拼命逼自己,而是持续优化所处的环境。
她开始做一个小实验。她在办公室的桌上放了一张卡片,写着“今天的突破是什么?”每天下班前,她必须写上一件哪怕微小的改进——整理档案更快一点、汇报内容更清晰一点、与群众沟通更顺一点。刚开始几天,她经常想不出内容。后来她发现,只要带着这个问题去工作,思维就会更主动。三周后,她惊讶地发现自己对工作的疲倦感,减轻了。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微成就感循环”。当人对环境的控制感增加时,大脑会分泌多巴胺,从而激发进一步行动的欲望。简单说,当你觉得“自己能推动哪怕一点点改变”,你就更愿意前进。
这正是优化环境的第一步——让自己成为变化的触发点,而不是抱怨的回声。
不过,她也失败过。第二个月,她尝试带动同事们一起做这个“微改进计划”,结果没人响应。有人笑她多此一举,还有人说:“你这样太累了,反正干多干少一个样。”那天她有些失落,甚至想放弃。
后来她意识到,改变不是劝别人,而是调整自己。于是她换了做法,不再拉人,而是把自己的改变可视化。她在工作群里分享自己做的小总结,在单位的公众号上发了几篇关于基层工作创新的小稿子。慢慢地,有两位同事私信她说:“你的方法挺有意思,我也想试试。”
外部的反馈来了。
有研究显示,群体中只需10%的人持续展示正向行为,就足以带动整体文化的改变。李岚没想到,自己无意间成了那个“10%的人”。
后来,她又做了第二个实验——优化信息环境。她清空了朋友圈里所有负能量的账号,关注了人民日报、哈佛商业评论、国家行政学院的公众号;她把手机里的短视频应用卸载,只留下一个播客软件。每天早晨上班的路上,她听30分钟新闻评论或政策解读,晚上下班听心理学或历史故事。一个月后,她发现自己的思维明显更活了。
环境的微调,会带来意识的巨大变化。过去她遇到问题的第一反应是“这政策太麻烦”,现在会先问“有没有更高效的解决方式”。同样的工作,不同的心态,结果完全不同。
她的领导后来注意到她的变化。有一次布置任务,特意说:“李岚这次你带头做吧,你最近挺上心。”那一刻,她心里有点发热。原来环境真会回馈你。
优化环境不只是物理空间,也包括心理边界。李岚开始做第三个尝试——减少能量泄漏。她发现,自己一天中最疲惫的时间,不是加班的时候,而是处理琐碎人情。有人让她帮忙盖章,有人要她代写总结,她总是不好意思拒绝。她决定改变这个模式。
她制定了一个规则:对所有非本职的请求,先暂停五分钟再答应。这个“五分钟原则”帮助她过滤了80%的无效消耗。那段时间,她第一次感受到“精力被自己掌控”的轻盈感。
人类学家詹姆斯·苏萨纳在《有限的注意力》中写道:“人的注意力是有限资源,分配在哪里,成长就在哪里。”李岚在笔记上抄下这句话。她意识到,成长不是加法,而是减法。
而真正的优化,永远不是逃离,而是升级。
她没有辞职,也没有幻想远方,而是让自己在有限的格子里,开出新的空间。她开始主动参与县里的青年干部培训班,承担写作任务。那次她熬了三个夜晚,写完一篇五千字的总结报告,被上级采用,还在全县会议上念了她的名字。那一刻,她第一次觉得,成长也能发生在体制里。
很多人以为环境固定,其实环境是流动的。你不优化,它就钝化;你推动,它就回馈。
2022年,她考取了国家行政学院的在职培训资格。课上老师说了一句话,她印象极深:“组织的边界限制不了一个人真正的成长,除非他自己设限。”那晚,她回到宿舍,点开电脑,写下了这篇反思的开头——“想要成长,一定要学会持续优化环境。”
她后来常常对年轻同事说:“成长不是跑得快,而是知道该跑向哪里。”
她的故事让我想到另一个案例。去年麦肯锡发布的一份《组织行为洞察报告》中指出,在高绩效组织中,员工的学习动力与环境优化成正比。换句话说,那些能持续进步的人,不是意志力强,而是环境设计得巧。
李岚的变化,并非奇迹,而是规律。
她的做法,其实任何人都能试。哪怕只是换一个办公桌的朝向,调整一次作息,清理一次信息流,都能微微推动生活的齿轮。而这些微小的推动,会在时间里积累成转折。
她现在依然在那个县城,依然在那间旧楼的办公室里。但同事说,她像换了个人。眼神亮了,说话有条理了,做事也更有主见。她自己笑着说:“我只是换了个活法。”
成长这件事,从来不是离开原地,而是让原地变得更好。
就像河流,不需要更换方向,只要不断清理淤泥,它就能重新流动。
有人问她:“你怎么做到不焦虑?”她答:“我没不焦虑,只是学会让焦虑变成设计。”
她说这话的时候,语气平静。窗外的风吹动树影,阳光照在她办公桌的笔记本上,封皮上印着一句话:“持续优化,持续生长。”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成长不是一次性的顿悟,而是一场有意识的环境实验。每个人都可以从今天开始,重新设计自己的生态。删掉无意义的噪音,靠近有力量的人,建立反馈机制,留出思考空间。你会发现,所谓“成长”,其实就是一点点地让自己变得更顺势。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