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的战略,在于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2025-10-20
凌晨四点,风像被刀磨过的铁,割着南极的雪原。阿蒙森站在雪橇旁,呼出的气在空中凝成白雾。他看了一眼前方那根插着国旗的竹竿,又回头望了望远处的冰丘。那是终点,也是起点。
同一时间,几百公里外,斯科特的队伍裹在冻硬的帐篷里,马匹的尸体埋在雪下,取暖的油已用尽。两支队伍,出发时间相差不过几天,一个载入史册,一个葬身冰原。区别不是运气,而是策略。
这就是高手之间的分水岭——不是拼谁跑得快,而是谁走得稳。
人们喜欢“爆发式”的故事。喜欢一夜成名、逆风翻盘、孤注一掷的浪漫。可你仔细去看,那些真正站得久、走得远的高手,从不靠奇迹。他们靠的是一种几乎乏味的稳定。就像阿蒙森,无论暴风还是晴空,每天都只前进三十公里,不多,不少。风顺时他不贪,风急时他不怨。这种自我节奏的稳定,就是最深的战略。
这让我想到另一个场景。北京东三环的一间会议室,凌晨的灯还亮着。创业公司“星幕”的CEO王朗盯着融资报告,面前摊着厚厚的PPT。有人提议:“要不这次干一票大的?烧广告,拼曝光。”
他没说话,只在纸上写了四个字:可持续性。
那一年是2018年,移动互联网泡沫快破。同行靠“流量奇袭”冲上热搜,一轮热度后融资断裂、团队解散。而王朗的公司,靠着极慢的节奏,每月只扩一座城市,每一步都算到现金流。别人笑他“太慢”,可五年过去,他的公司还在。那些曾嘲笑他保守的人,早已换了赛道。
这就是高手的另一种稳法——他们不赌风口,只算长线。
有人说,这叫“战略惰性”。其实不然。真正的高手,稳不是因为怕,而是因为懂。他们知道稳定不是不动,而是有节奏的推进;可持续不是重复,而是能承受波动的能力。
经济学里有个词叫“反脆弱”,出自塔勒布的同名著作。他说,稳定不是脆弱的反义词,脆弱的是那些表面稳定、实则经不起扰动的系统。真正的稳定,是在不确定中依然能自我修复的结构。高手的战略,就是在不确定中制造确定。
但做到这一点,需要极大的耐心。
李昌镐懂这个道理。那位韩国棋手,曾连续七年世界第一,被称为“石佛”。他下棋从不追求“妙手”。他的目标,是每一步都比对手好一点点——51%的胜率。
听起来平庸吧?可他靠这“半目胜”,横扫中日韩棋坛十余年。妙手令人惊叹,稳手赢得未来。
我有个朋友,喜欢研究李昌镐的棋谱。他说:“每次看他的棋,就像看时间在流动——没有爆点,却无懈可击。”
后来他在做产品经理,照搬这套逻辑。别人追风口、搞概念,他做的事没人注意,功能小、更新慢,却从不出重大事故。公司裁员时,留下来的,就是他。稳定的价值,总在动荡时显形。
真正的高手,不求“漂亮赢”,只求“赢到最后”。
这种策略,看似冷,却极有温度。因为稳定背后,是对现实的尊重。
我记得一次在深圳,一个刚创业半年的年轻人来找我。他说:“老师,我是不是太慢了?我看别人都融资几千万了,我还在打磨产品。”
我问他:“你每天做什么?”
他说:“复盘、修bug、打用户电话。”
我说:“很好,你在积累。别怕慢,只要你方向对,就不会浪费。”
他后来坚持下来,公司没爆火,但活得稳健。去年,他拿到A轮融资,投资人对他说:“你不是最快的,但你最稳。”那一刻,他笑得像孩子一样。
所谓高手的战略,不过是一个朴素的道理:稳定,是一种被低估的力量。
可是,在这个讲“增长曲线”和“转化效率”的时代,稳定反而成了一种逆行。我们被鼓励“快”,被训练“迭代”,被推向“指数增长”的幻象。可谁还记得,竹子在破土前,要在地下扎根四年;谁还记得,雪崩前的山坡,看起来总是最平静。
历史上每一次巨变,都埋在“慢”的节奏里。
曾国藩懂这一点。那位以六个字赢天下的人——结硬寨,打呆仗。他带湘军打太平军,不靠奇谋,不冒险锋。每到一处,先挖壕、筑垒,让自己立于不败。人笑他笨,他却说:“不求奇胜,但求久安。”
结果呢?太平天国的铁军被他一点点磨没。他用时间打败了天赋,用稳定打穿了混乱。
这种笨功夫,放在今天的职场,也依然适用。那些你看起来平庸的、每天准时交付、从不出错的同事,往往几年后升得最快。因为稳定,本身就是稀缺品。
去年我在字节的一个朋友告诉我,他们内部复盘时发现,一个项目组能否长期跑通,最关键的变量不是“创新率”,而是“容错空间”。换句话说,谁预留了犯错的余地,谁就能活得久。
这和阿蒙森的三吨物资,本质一样。计划要有余地,节奏要有缓冲。高手不是没风险,而是提前把风险纳入系统。
说白了,高手的战略,是一种系统性的冷静。
但人性恰恰抗拒冷静。我们渴望刺激,厌倦平稳。短视频里三秒一个转折,职场上三月要看成果,连恋爱都要求“迅速确定关系”。可真正的成长,从来是慢的。
有一次,我让团队做个小实验。每天记录一件微小的稳定行为——比如早上不看手机,晚上写三行复盘,坚持三十天。
前十天几乎没人坚持。第二十天开始,几个成员说,情绪变稳了,效率提高了。
一个月后,我们复盘结果,发现团队产出的质量比之前提升了30%。没有激励,没有奖金,只靠稳定。那一刻,我更坚信:稳定不是慢,而是深。
当然,并不是所有稳定都值得坚持。稳定也分层次——有的是停滞的稳定,有的是成长的稳定。前者是重复,后者是积累。区别在于:你有没有在稳定中进化。
斯科特的失败,并不是他不努力,而是他在等待完美天气。高手的稳定,不是等,而是动中有定。就像航海家要调整风帆,而不是抱怨风向。
这让我想到一句话——“稳定不是不变,而是面对变化时依然不乱。”
我见过太多创业者死在“慌”上。遇到挑战就转型,看到风口就跟进,像没刹车的车。可高手的稳,是知道何时停、何时动。真正的战略家,不是跑得最快的,而是跑得最久的。
这世界太多人想赢在起点,高手只想活到终点。
前几年,有个做AI教育的朋友,产品被风口卷入泥潭,融资断了。他没急着转型,而是裁掉三分之一的团队,把剩下的精力放在算法优化上。那年他几乎没收入,靠借款撑。
两年后,AI教育卷土重来,他的系统成为行业标准。别人以为他复活,其实他从未死过,只是在沉稳地蓄力。
高手的战略,是在别人狂奔时稳住,在别人慌乱时冷静,在别人放弃时坚持。
芒格说过一句话:“如果我知道自己会死在哪儿,我一辈子不去那里。”这听起来是冷幽默,其实是稳定的极致。他们的聪明,不在于出奇制胜,而在于避开风险。稳定,就是持续避错。
我常想,稳定和可持续的底色,是节制。
节制贪念,节制速度,节制情绪。
每一个看似稳如磐石的人,背后都是一次次的自我克制。曾国藩忍辱自省,李昌镐拒绝妙手,阿蒙森不贪晴天。高手的共性,不是聪明,而是自制。
有一次,我问一个做投资的前辈:“你们选人,看什么最重要?”
他说:“不是聪明,是稳定。”
我问:“怎么判断?”
他说:“看他情绪起伏的幅度。越稳的人,越值得托底。”
这让我想到一组数据。2022年麦肯锡发布的组织韧性研究报告显示,在经济波动期,能保持核心运营稳定的企业,盈利率是行业平均的1.6倍。稳定,本身就是利润。
也许高手之所以能赢,不是因为他们做对多少事,而是因为他们没让自己崩。
稳定,是高手的底牌;可持续,是高手的耐心。
当别人求“快”,他们求“久”;当别人追“新”,他们追“稳”;当别人被外界推着走,他们按自己的节奏走。慢,却稳。冷,却有温度。
真正的高手,不在风口上飞,而在风停时,还能走。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