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什么叫格局?遇到烂人不计较,碰到破事别纠缠
2025-10-20

傍晚的酒店大堂,灯光偏黄,钟声在远处敲响。良叔大大和两位领导相约从这里出发,去某地方调研。空气里有些疲惫,却还带着任务感。那一刻,钟声打断他们的思考,却没能打断那场小小的冲突。领导做了一个看似“让步”的动作,却在无言中展现出了他对“格局”的定义:遇到烂人不计较,碰到破事别纠缠。

我们常说“做人要有格局”,但什么才叫真正的格局?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当你遭遇烂人、陷入破事,看清本质并不受其左右。话说回来,这并非高高在上的抽象,而是日常里你愿不愿意省下那份力气,选择更重要的方向。下面我从三个维度来讲——为何不计较烂人、为何别纠缠破事、怎样建立自己的价值感,帮助你理解“格局”到底是什么。

一 为何不怕和烂人纠缠
那天早餐,领导在路边摊帮我们找位置。他看到桌面乱,就把餐具腾到水池里冲了下。未等坐稳,一人走来,带着挑衅的神色,说:“我没吃完,你们收盘子?”在我正准备反驳时,领导马上掏出100元递给对方:“好,你的钱拿去。”那人略愣,接过钱,拍屁股走人。领导低头回到排队,连一句抱怨都没。回途中,他低声提醒我:“别把力气用在这种人身上。”我那时气还没散,但愣是闭嘴了。表面上领导“让了”,实际上他先赢了——因为他没拖着我们纠缠,也没给那位制造戏。不计较,是一种选择;不是忍让,而是不被动。

我们生活中常见类似场景。比如我在香港迪士尼,帮两个年轻女孩指出大妈插队的事实。那大妈马上把场面拉向无底洞:“你小子,老是看那妞胸脯我看见了……”一句莫须有的辱骂,把我从“正义”拉向“输了面子”。我不会反击,也不愿沉沦。我从旁观者变成被动者,只因为我卷入了烂人的战场。心理学家尼采在《善恶的彼岸》中说:与恶龙缠斗太久,自身亦成恶龙。你计较谁,就多少被谁拉下去。烂人的逻辑里,你越想赢,越容易输的是你自己。

事实上,资料显示,多数冲突的人成为输掉局面的主因,不是对方有多强,而是自己愿意去“斗”的那一刻起就输了。烂人没有底线,而你却还在用底线和他“解释”。解释即陷阱。你能否把“要不要理他”变为一个问题?假如答案是“不值得”,那就干净离开。这并非逃避,而是守住自己。那种“不计较”的背后,是一种格局。

二 为何别在破事上纠缠
曾有个员工,他用两天时间为“退票延迟到账1000多元”找客服理论,最后还写邮件要“补偿利息”。公司绩效掉出区外,员工被淘汰。他不是没能力,而是把注意力放在“破事”上,把精力分散在非主流战场。美国心理学家霍兰德在一次课堂上指出:人们不会为同一个笑话反复大笑,却总为同一件破事反复悲伤。他引了一个案例,一教授先讲笑话,学生听得哈哈大笑。接着教授再讲一次,学生笑得尴尬。然后教授详细复述,学生目光空洞。教授淡淡道:“你们不会为笑话反复泪流满面,那为何为破事却频频陷没?”那一课,让我意识:纠缠的不是事,而是你没抓住重点。

破事很多时候是没法修的。就像古人说“破甑不顾”,郭泰见那人瓦罐摔碎不看一眼,他说:“破都破了,再看还有毛用?”那人后来成才。这句话听似冷酷,其实指出一点:没有修复价值的事,不值得你再浪费时间纠缠。你在破事上耽搁,不仅是精力流失,更是你能做正经事的机会在流逝。

另一方面,机构如麦肯锡的组织研究报告显示,在公司经营波动期,能否“快速放弃”无效项目,是韧性企业最显著的标志。韧性来自“知道哪些不能纠缠”。破事诱你逃离主场——你花脑子解决的是茧,而不是翅膀。格局不是你看清多少破事,而是你能放下多少破事。

三 如何建立自己的价值感
如果只是“遇到烂人不计较”“破事别纠缠”,那只是消极筛选。真正的格局,是你知道“我在追什么”——明确自己价值。肯尼迪访美国宇航局时,他问掸地清洁工:“师傅,你在扫地?”那人头也不抬:“我不是在扫地,我正在帮助一个人登月。”这句话不是玩笑,是价值感的体现。他知道自己在哪儿,也知道自己在为谁服务。你若知道这一点,许多烂人破事,都自动无效。

于是,我给自己也做了两个“小实验”,你今天就能试。实验一:晚饭后十分钟,不翻手机,不看微信,不聊工作,坐下来静想一分钟“我明天要做什么”。连续七天。实验二:每次被激怒或不快,先深呼吸,数到十,然后问自己:“这件事,是我价值观里必须在意的吗?”如果不是,那就选择换个思考方向。两个实验都简短、可执行。但我也失败过。那次我在讨论会上听不进别人的话,想反驳,深呼吸算了又没坚持。我当晚在日记里写:“我又被镜子里的小事绊住脚。”然后第二天重做。失败不是坏事。它是格局养成中的一环。重要的是你愿意返工。

建立价值感不是自信,而是清醒。你清楚自己想什么,不想什么;你愿意花力气在哪儿,不愿浪费在哪儿。然后你会自然筛选朋友圈、选择项目、决定合作。那些“烂人”“破事”不再是你战场,而是他人的。你无需与他们纠缠,因为你有自己的战场。

结尾,或许有人会说:“我还没那么强大,怎么办?”没关系。你从琐碎里跳出来,就足够强大。你从能区分“烂人”“破事”里,就开始有格局。你从建立价值感里,就在成长。正如一句古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当你能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人也不过是路人,你才真正开始——不是更强,而是更从容。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