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鸣:和优秀的人做有挑战的事,比管多少人、多高的title更重要
2025-10-20
凌晨一点,北京东四环。窗外的灯像散开的棋子,城市还没睡。
一个年轻人靠在办公室的椅子上,屏幕前的光把他脸照得发白。桌上放着一份offer,他看了一晚上,仍然没签。
那是一家新兴公司,给的薪资高出他现在的两倍,还有个诱人的title——“技术总监”。
可他总觉得哪里不对。
他拨了个电话给老同事:“你说,去一家能让我带100人的公司,是不是比继续当一个小组长更值?”
那头沉默了几秒,淡淡地回:“看你想要的是面子,还是成长。”
那一刻,他忽然有点恍惚。
他想起三年前刚入行时的自己——熬夜写代码、和团队吵到红眼,只为了做出一个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功能。那时他从没想过“管人”这件事,只想“做出牛的东西”。
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也开始被“级别”“title”“人数”这些词包围了。
仿佛职场的终点,不是变强,而是变大。
这场迷茫,不止属于他。
张一鸣说过一句话:“和优秀的人做有挑战的事,比管多少人、比title更重要。”
听起来像一句鸡汤,实际上却是创业者的血汗经验。
因为他深知,真正决定命运的,不是你现在头衔多响亮,而是你是不是在一个能逼你成长的地方。
我见过太多年轻人被“光鲜的错觉”诱惑。
他们选择公司,不看方向,看融资额;不看团队,看估值;不看挑战,看待遇。
一位朋友跳去一家刚拿到大额融资的互联网企业,三个月后发现,公司忙着“烧钱”抢流量,没人关心产品逻辑。
“我在忙,但我感觉自己在被浪费。”
他这么说的时候,语气里带着一种深深的空虚。
这是典型的“被资本催肥”的幻觉。
就像张一鸣在创业初期拒绝巨头投资时说的:“那些资源看似是助推器,其实是兴奋剂。”
表面助跑,实则透支。
你以为自己在加速,实际上在失去肌肉。
这话听起来冷,但是事实。
哈佛商学院的一项研究显示,接受巨头投资后两年内的创业公司,有近58%会出现战略偏移,原始愿景被外部资源牵着走。
看似繁荣,实则虚胖。
成长的关键,不是你背后有谁,而是你有没有“原生能力”。
张一鸣提过“EC值”这个概念——企业价值除以融资额。EC值高的公司,代表它的增长来自内生力量,而不是外部输血。
Google、Facebook、腾讯,都是靠高EC值走出来的。
换句话说,那些能自己长大的公司,才能让你真正长大。
这点,不止对公司成立,也对个人成立。
一个人的“EC值”,就是他不依赖外力,仍然能持续提升的能力。
我有个同事,叫梁川。
他刚进公司的时候,业务方向模糊,资源也少,团队只有三个人。别人都嫌弃“没前途”,他却反着来,每天下班后研究用户数据、调算法、写报告。
三个月后,他自己做出的优化方案,把转化率提升了37%。
老板问他怎么想到的?
他说:“没人告诉我怎么做,我只能自己想。”
那一刻,他靠的不是资源,而是思考。
这种靠自己“造血”的人,永远不会饿死。
反观那些靠平台、靠资源、靠头衔活着的人,一旦风向一变,就被吹得东倒西歪。
真正有未来的,是那些能在混乱中自带秩序的人。
我曾经见过一场有趣的招聘。
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在面试工程师,问了一个问题:“你最想去的公司是哪家?”
一个候选人答:“O2O行业最近挺火的,我想去做那块。”
另一个人说:“我想去一个能解决真正技术问题的地方。”
结果不出意外,第二个被录用了。
HR事后说:“前者想的是市场热度,后者想的是技术深度。”
这让我想起张一鸣那句——“科技人才应该做让技术带来根本性进步的事,而不是仅仅靠互联网的营销手段去卖衣服、卖烧饼。”
听起来有点刺耳,但是真。
因为做“酷的事”,并不是为了酷,而是为了让世界往前走一点。
你会发现,那些真正厉害的人,都不是追风口的人,而是造风的人。
他们不急着蹭热度,不在意短期涨跌,而是在寂寞里打磨能力。
就像马斯克造火箭,不是因为它能赚钱,而是因为他相信“人类总要去火星”。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要去造火箭。
但至少,我们都该有一点点“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张一鸣当年拒绝“豪门投资”的故事,就是在守住这种精神。
那时的头条还没成气候,巨头抛来橄榄枝:更高估值、上亿的渠道、几千万的流量。换成别人,早签了。
他犹豫了一周,拒绝。
因为他知道,那些资源会让团队变形——你会被流量绑架,被巨头裹挟,被短期利益吞噬。
那种增长,是假的。
这决定太难了。
拒绝一个巨头,意味着你可能失去眼前的增长,也可能因此被市场淘汰。
但他还是拒绝了。
因为在他心里,比赢更重要的,是赢得干净。
这让我想到一句老话:“独立思考的人,注定孤独一阵子,但也注定能走得久一点。”
头条后来一路狂飙,靠的不是靠山,而是靠自造山。
我身边有个创业者,曾经说过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我不怕失败,我怕太快成功。”
那种“太快的成功”,就像温室里的花,看似灿烂,其实脆弱。
真正的成长,是肌肉撕裂的过程,是孤独、怀疑、反复试错的过程。
而那些经得起考验的公司,也往往吸引着同样类型的人。
张一鸣说:“不要加入那些嫁入豪门的公司,嫁入豪门就很难成为豪门。”
这话太现实了。
靠别人起家的公司,永远不可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就像靠别人成就的个人,也永远活在别人的阴影里。
前段时间,一位朋友拿到两家公司的offer。
一家独立创业,估值低、资源少;一家被巨头收购,福利好、前景稳。
他犹豫很久,问我意见。
我说:“你想当巨头的螺丝,还是自己造螺丝的人?”
他沉默几秒,说:“那我还是去小的。”
一年后,他成了那家公司的产品负责人。
人和公司的关系,本质是共振。
你信它的方向,它也成全你的成长。
你看重它的庇护,它就会变成你的牢笼。
那些真正在做事的人,从不问“我能管多少人”,他们只问“我能把这件事做到多好”。
Instagram成立时团队不到15人,WhatsApp只有50人,却服务上亿用户。
规模从来不是衡量伟大的指标,密度才是。
人才密度、问题密度、挑战密度。
我曾听过一个工程师说:“我不在乎管理多少人,我在乎和谁一起做事。”
这话我记到现在。
因为一个人能被多强的人围绕,决定了他能被推多高。
真正值得选择的团队,不一定最大,但一定最强。
强不是靠人数,而是靠每个人都在用脑子和信念拼。
张一鸣说:“人才密度高的团队,不需要太多管理。”
因为他们不需要“被带”,他们会自己往前冲。
这就是为什么,真正聪明的年轻人,不追求管人,而追求能被人逼成长。
他们宁可在高手堆里被碾,也不愿在平庸中当王。
我认识的一个程序员小李,曾经拿到两个offer。一个能让他带团队,一个只能做独立开发。
他选了后者。
别人笑他“没野心”,他笑笑说:“我只是想再多学一点。”
两年后,他做出的算法模型成了公司核心产品,升职快得吓人。
这就是“和优秀的人做有挑战的事”的威力。
它的价值不在于结果,而在于你被迫成长的那段过程。
而那些只想着title和人数的人,往往最后连title都留不住。
贝佐斯在创立亚马逊时说:“选择容易的路,是最难的选择。”
因为那条路上,挤满了平庸的人。
所以,当你再面对选择——一边是稳定的职位,一边是艰难但值得的挑战——请记住这句话:
人不会被压力压垮,只会被无意义的忙碌耗尽。
你该怕的,不是任务多,而是任务没意义。
在时代的浪潮里,你可以选择躲在港口,也可以选择出海。
出海的风险大,但浪也大。
而在浪上冲的人,永远看得更远。
愿你有勇气拒绝虚假的安稳,有耐心沉淀真实的能力,有热血与高手共事,也有清醒面对孤独。
不必追求“光环”,不必在意title。
真正的成长,是你变得越来越自由的过程。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