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怎么废掉的?这是我见过最直达本质的答案
2025-10-20
凌晨两点,出租屋的灯还亮着。阿涛趴在桌前,面前是一杯凉透的咖啡和一堆没写完的PPT。窗外是北京十月的风,呼啦啦吹动窗帘,他抬头,看见玻璃里倒映出一个陌生的自己——眼神空、肩膀塌、嘴角无力。那一刻,他突然有种荒谬的清醒:他好像真的在慢慢废掉。可更荒谬的是,他连“废掉”这件事,都没有力气去改变。
其实,阿涛的故事,不稀奇。工作第四年,从最初的热血沸腾,到现在的得过且过。他的微信签名一直没变——“让自己发光”,可他自己心里清楚,光早就熄了。
很多人都以为,一个人废掉,是因为不努力。可我见过太多像阿涛这样的人,他们努力过、拼过、甚至一度燃烧过,但到最后,整个人还是垮掉。不是一夜之间崩塌,而是被生活一点点掏空。
废掉一个人,最隐蔽的方式,不是打击他,而是让他在坏情境里一点点耗尽自己。
你有没有发现,人最先不是输给环境,而是被环境慢慢改写。
我认识一个女孩叫小秦,做设计的,原本是那种能熬夜画图、为作品掉眼泪的人。后来部门换了新领导,一个永远盯着KPI、从不讲人味的中年男人。她每次提交稿子,不管多认真,都会被丢回来一句——“没感觉,再改。”一年下来,她的作品被推翻了七十多次。她笑容越来越少,语速越来越慢,最后她开始对自己说:“算了,反正他们也看不懂。”
这是一个人慢慢废掉的开端——当他不再争辩,不再表达,不再想证明什么,只想快点结束。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习得性无助”。意大利精神病学家卡洛·佩雷蒂在他的研究中提到,当一个人持续处在负面反馈环境中时,他的大脑会自发降低“行动激励”,哪怕环境已经改变,也不会主动尝试。简单说,就是“被动成瘾”。
那种“无所谓”的语气,看似成熟,其实是麻木。
我常说,一个人真正的崩溃,不是哭出来的,而是静下来。你看他坐在那儿发呆,其实是心里的地图一点点塌陷。
我以前有个同事阿哲,做市场的。公司裁员那阵,他被留下来,一天要接十几个电话,写几十份报告。刚开始他还咬牙挺,后来他开始故意拖延。被催时,他笑笑说“马上”,其实心里一点波澜都没有。最后他走的时候,连电脑壁纸都懒得换。
那天他走出公司大门,风把门口的易拉宝吹翻了,他也没扶。那一刻,我看见一个人彻底退出了生活。
一个人是怎么废掉的?不是因为他突然变差,而是他停止了自我修正。
他明知道问题在哪,却懒得调整;明知道状态不好,却假装没事;明知道生活该动一动,却总说“等我缓缓”。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我做了那么多努力,还是没变好。其实答案很简单——你所有的努力,都发生在坏情境之内。
有个女生来找我咨询,说她总感觉自己“陷进去了”。工作无聊、社交无感、恋爱耗尽。她试过换发型、练瑜伽、看鸡汤短视频,但每次新鲜劲一过,又打回原形。她说:“我觉得自己像泡在一滩温水里,没力气也没方向。”
我问她:“你住哪?”
她说:“城中村,租的十平米单间。”
我又问:“工作呢?”
她说:“在一家外包公司,每天对着Excel。”
我说:“你有没有发现,问题不是你不够好,而是你的生活半径太小。”
她愣了。
我们常常以为,改变从内心开始。其实,更多时候,改变从外部环境开始。
一个人在烂情境里,不可能自救。你不可能在充满负能量的人堆里变积极,也不可能在压抑的空间里变创造。人是被环境“刻”出来的生物。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丹尼尔·吉尔伯特曾在研究中指出:人类对情境的适应速度远快于他们自以为的心理韧性。意思是,当你待在坏环境太久,你的大脑会自动“合理化”这种坏,把它当成常态。
你以为你在忍,其实你在被改写。
我曾经也陷入过那种“假努力”的循环。工作时忙到凌晨,却没产出;周末看书做笔记,却不吸收;嘴上喊要改变,其实什么都没改。直到有一天,我做了一个小实验——换了环境。
我搬离原来的老旧出租屋,租了一个有阳光的房间。我把桌子挪到窗边,种了两株薄荷。每天早晨我强迫自己走出门,哪怕只绕小区两圈。
刚开始觉得这没什么用。可神奇的是,三天后,我开始主动整理房间;一周后,我重拾写作;两周后,我第一次感到“世界没那么糟”。
后来我才明白,那不是环境变好了,而是我终于给了自己“正反馈”。
人的动力,不是靠意志死撑,而是靠正反馈续命。
环境会塑造人的“时空假设”。当你每天看到的、接触的、体验的,都是一成不变的,你的大脑就会默认——“这就是我能拥有的一切”。这时候,你不是不想变,而是想不出“变”的可能。
要想走出这种状态,最有效的方法,不是励志,而是“换情境”。
我有个朋友,每次陷入低谷,就做一个奇怪的小动作——换咖啡馆。她说:“我不指望一杯拿铁能让我变好,但我需要一个不一样的桌面。”她把这种行为叫“微转场”。
你以为这小事没意义,但行为心理学家詹姆斯·克利尔在《原子习惯》里写过一句话:“环境是看不见的手,它比意志更强大。”人能改变的第一步,就是换个能呼吸的空间。
可惜,大多数人连这一步都不敢。
他们害怕换环境、换圈子、换工作、换城市。怕麻烦,怕失败,怕不如从前。于是他们选择留在原地,一边抱怨,一边继续沉沦。
真正让人废掉的,不是失败,而是“熟悉的绝望”。
我见过太多人,他们活在熟悉的痛里,比活在未知的希望里还安心。因为熟悉,不用冒险。因为绝望,反而稳定。
可人生最悲哀的事,就是你活成了自己最想逃离的样子。
我曾经在咨询里遇到一个程序员。三十岁出头,年薪三十万,听起来不错。可他每天下班就回家打游戏,周末点外卖、刷剧,生活单调到连时间都模糊。
我问他:“你觉得自己快乐吗?”
他说:“不快乐,但也没不快乐。”
我又问:“你想改变吗?”
他说:“想,可是懒得动。”
那一刻我明白,有一种废,是“稳定废”。表面有序,内心空洞。每天都在重复昨天的自己。
真正的成长,是打破那种稳定。
我建议他做一个小实验——每天晚上散步十分钟,不带手机。
他照做了。一周后他说:“奇怪,我脑子反而清醒了。”
我说:“这就是你在重建自己的情境。”
后来他把这十分钟延长到半小时,去看楼下的花,去和便利店老板闲聊。他说自己第一次感觉到“时间在流动”。
那天我记在本子上:人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是环境太容易让我们“被固定”。
其实,你不必一口气推翻整个人生。你只要先推开一扇窗。
改变,从来不是惊天动地的开始,而是一个小动作的持续。
比如早起十分钟,把房间打理干净;比如关掉一个负能量群;比如拒绝一场让你疲惫的聚会。每一个微动作,都是一次“重塑情境”的尝试。
我自己也经历过失败。去年我尝试每天早上冥想十五分钟,坚持了十天就放弃。后来我重新调整,不要求自己冥想,只规定“起床前深呼吸三次”。这一改,我坚持了一年。那就是“返工”的力量——失败不代表结束,代表你发现了方法的错位。
很多人说,环境改变不了,现实太死。可我想说,哪怕只是换一个杯子、一盏灯、一段通勤路线,都是“微情境”的重构。改变从不需要宏大,它只需要持续。
我曾看到一句话:“人不是在某一刻废掉的,而是在一天天的小放弃里被磨没的。”
所以,别怕小。怕的是你再也不动。
有一次,我问一个朋友:“你觉得,人什么时候才算真正的废?”
他沉默了很久,说:“当你不再期待任何反馈的时候。”
那句话我记到了现在。
一个人最可怕的,不是失败,而是丧失感知力。看不见希望,也感受不到痛苦。那样的人,看似活着,其实早就关机了。
你可以累、可以慢、可以偶尔堕落,但不能让自己被坏情境固定。
真正的自救,不是喊口号,而是一点点“换空气”。
你不必马上变成更好的人,但你要开始远离让你变坏的环境。
远离让你自我怀疑的人,远离让你重复消耗的工作,远离让你失去热情的空间。
你会发现,只要你换一个地方,世界就会多一个入口。
不是你没能力,只是你没在正确的情境里。
人是情境的产物。改变情境,就是改变命运。
当你能为自己创造一点点正反馈,你就不再是“废人”,你只是“重启中”。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