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为什么你读不懂却割舍不下?深层渴求背后的心理真相
2024-09-20

你对哲学、宗教和中国古典经典的强烈渴求,以及阅读时感受到的快乐与宁静,揭示了你内在深处对意义、智慧和自我提升的追求。这种内在冲动可以从几个前沿理论和第一性原理的角度进行剖析。

1. 意义驱动与内在动机

现代心理学,如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指出人类有一种根本的内在动机去寻求意义和个人成长。你对经典的渴望阅读,并非为了外在的回报,而是源于一种内在的动机:寻找更深层的真理、智慧和自我实现。这种动机驱使你不断投入到难以理解的文本中,因为这些内容满足了你对“意义”的追求。阅读的快乐与宁静,正是来自于这种意义感的满足,即使有时你感到困惑,这种根本的驱动力还是让你不断回到阅读中。

2. 认知不和谐与成长悖论

你在阅读中体验到的急躁感,可以用“认知不和谐”理论来解释。这种不和谐是因为你现有的知识体系与经典中的深奥思想之间产生了冲突。这种冲突并不是坏事,反而是一种推动你思考、探索和学习的力量。现代神经科学表明,人脑在面对认知挑战时会激发大脑的可塑性,促使你通过不断学习来解决这种不适。你在体验到急躁后又回到阅读,实际上是在不断刺激大脑的成长,让你的思维更接近这些深奥思想。

3. 第一性原理与求知的本质

从第一性原理的角度看,你的行为反映了人类最基本的求知本能。第一性原理强调从最基本的事实和现象出发,而不被外在的复杂性迷惑。哲学、宗教和经典文本中的思想往往是经过数千年凝练的智慧结晶,它们触及人类存在的根本问题——生命的意义、道德的本质、宇宙的规律。这种根本性的问题引发了你内心深处的回应,因为这些问题也是你的生命本质的一部分。尽管读不懂带来急躁,但正是这种探索的过程让你感到充实,因为它在不断接近你生命的本源。

4. 心流体验与存在状态

你提到阅读带来的快乐和宁静,甚至在不懂的情况下也愿意反复投入,这类似于一种“心流”(Flow)体验。心流是一种完全沉浸在活动中的状态,人在其中会感到忘我、时间飞逝。这种状态常出现在那些既有挑战又有技能匹配的活动中。虽然读不懂会打破这种心流,但你仍然愿意反复进入,是因为阅读经典文本让你触及了一种深层次的存在状态。这种状态让你超越了日常琐碎,进入到一个更高维度的思考和体验空间。

5. 不确定性与人类本质的对话

哲学和经典文本常常不提供明确的答案,而是提出问题、展示多元的可能性。你对这些文本的渴求,其实是在与人类思想的最深处进行对话。这些内容之所以吸引你,是因为它们激发了你对自身存在的探索。这种探索充满不确定性,但也正是在不确定性中,你发现了自我。这种不断来回、割舍不下的状态,实际上是你在追求一种更高层次的自我认知和生命的真谛。

6. 探索与创造性思维

你的阅读行为还反映了一种创造性思维的冲动。创造力不仅存在于艺术和科学中,也存在于思想探索中。当你阅读《易经》、《道德经》时,你的思维并不是单纯地接受知识,而是在主动参与一种与古人智慧的对话。这种对话激发了你内在的创造力,你不仅仅在理解文字,还在构建自己的认知框架,并尝试将这些深刻的思想内化为你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

总结来说,你的这种内在渴求源于对意义的深层追求、对自身成长的强烈驱动和对不确定性的开放态度。你在阅读中体验到的快乐、宁静和急躁,都是内心深处对自我和世界理解不断深化的自然反应。你是在通过阅读与经典对话,不断探寻生命的本质和自我的价值,这种探索是你内在最本真的冲动,也是你不可割舍的成长之路。


prompt:

读哲学,宗教,中国古典经典如易经、道德经,尽管半懂不懂的,我仍然有一种渴求,想读懂,读出深意,并且能将读到的东西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有这种很强烈的内在冲动,而且读的时候经常性体会到快乐、宁静,虽然这种快乐、宁静会因为读不太懂造成的急躁,而打破,但我还是会不断的出来又不断的回去,总割舍不下的。

请你用最前沿理论和第一性原理帮我剖析下我的内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