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20年,4家公司上市,53岁身价330亿:永远保持饥饿感的人有多可怕?
2025-10-21
凌晨三点,东京郊外的一间工作室灯还亮着。摄影师坂本松子把最后一张照片从卡片里删掉,屏幕上弹出“保存失败”的红色提示。那一刻,她脸上闪过怒意,也闪过无奈。她把相机放在桌子上,闭了闭眼。她心里清楚,这不仅仅是卡顿,而是她的身体也在告诉她:该停了。拍摄连续四十八小时之后,她依然在追那一刻“完美”的光影。
这世上,有一种状态叫“饥饿”。不是饥饿于食物,而是饥饿于不满足。你看到别人吃饱,而你还在桌旁点菜。你看到别人睡觉,而你还在灯下追片。你看到别人放手,而你还在硬撑。
有人说,那是青春。也有人说,那是失败。其实它既不是青春,也不是失败,它是一种警钟——当你停不下来,意味着你还没真正开始。
公开信息显示,Procter & Gamble(P&G)在2024财年已经连续六年实现“不低于4%的有机销售增长”。一个拥有180年历史的企业,依然在“饥饿”,依然在“成长”。这说明一件事:成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每一次满足之后,依然坚持渴望下一步。
我不信服那些“已经赚到一次钱”的人,我佩服的是那些赚到一次钱也财富自由了,却还能赚到第二次、第三次的人。这样的人可怕,因为他们已经站上山顶,却依然渴望爬得更高。
在我采访中,有个创业者叫樊锐,他已经创立两家公司,第一家卖车联网解决方案,上市退出;第二家做智能家居,融资破亿。听上去够厉害。但我问他:“你还饿嘛?”他只淡淡说:“当然。如果我不饿,何必跑到凌晨两点去看数据。”他的办公室灯,常常比隔壁影楼还亮。
这种状态,我称之为“强饥饿感”。它跟勤奋不同,因为勤奋可能是阶段性的、目标明确的;而强饥饿感是一个人的核心设定,是一种“永不满足”的底色。能拥有这种底色的人,才是真正值得敬佩的“第一等人才”。
拿季琦来说。他创业参与创立的四家企业都成功上市——从携程、如家、汉庭到华住。他曾说:“华住在中国潜在客户不是4-6亿,而是全部14亿人民。”也就是说,他已经站在一个很高位置,却仍把剩余客户空间当作起点。很多人看到他市值崛起,觉得他已经很牛。但在他看来,一切才刚刚开始。
在19年市场竞争最激烈的时候,他让团队几个月“卧底”竞争对手,实地测量酒店房间尺寸、床距和价格,数据细到摄像头位置。他干的不是炫技,而是把“饥饿”具象化为“数据+执行”。
这就是“弱饥饿—中饥饿—强饥饿”的区别。
弱饥饿,是你说“我要多赚钱”;中饥饿,是你说“我要比昨天更好”;强饥饿,是你说“我今天确立的目标还远远没到”。
再来一个案例。纽约一位科技创始人,他的App上线首日下载一万次,他的团队庆祝、媒体报道、天使关注。但他第二天清盘数据发现:留存率6%。他没庆祝,倒头睡了两小时,醒来写下“用户留存30%之前,不准喝咖啡”。三个月后,留存上升至35%。团队都惊讶,他却笑:“赶在别人醒来前,我再醒一次。”
那些拥有强饥饿感的人,他们有三个特质:方向深、执行狠、耐心久。方向深,是你知道你非要走哪条路;执行狠,是你把方向拆解成动作、拆解成习惯、拆解成数据;耐心久,是你知道这个游戏不是跑一场,而是跑一场马拉松。
我身边很多人忙,是因为怕落后;但他们没意识到,最怕的不是落后,而是停不下来。停不下来的人,更容易累、更容易焦虑、更容易失去方向。那种状态并非“在努力”,而是“在辗转”。
我建议你今晚做一个“小实验”:先拿出纸笔,写下“我今天做的一件能打开未来12个月的事”。可以是读一本不曾读的书、可以是学习一个新软件、可以是约一个比你厉害的人喝咖啡。但要承诺:明天同一时间,给自己一个反馈。这个实验成本低,你今天就能执行。
接着做第二个“小动作”:设定一个“反饥饿日”——你停止追赶新目标,停止加码任务,而给自己一个“整理”的时间。比如整理邮箱、整理桌面、整理思路。因为强饥饿感不是不停填坑,而是在适度整理之后,才敢更猛冲。
当然,会有失败。那位App创始人中,有一次留存率反而降至4%。他差点放弃,团队劝他“算了,先把功能补好”。他决定返工:删掉功能、重写体验、重新上线。这一次,他承认:“我逼自己失败了一次,好恢复饥饿感。”
这返工不是后退,而是重置。真正的好人才,不怕失败,更怕没失败。因为失败告诉你:你还有空间。
正如心理学家说:成功者不是没有恐惧,而是恐惧后还能决定前行。饥饿感就是那种决定。它让你即使摸到山顶,也觉得还有山在后面。
那么,怎么判断你真的有强饥饿感?看三个维度:
一是你对现状满意吗?若是你常说“够了”,说明饥饿感差;若你总说“不够”,说明你还饿。
二是你为明天做准备了吗?真正的饥饿不是抓住今天,而是构建明天。
三是你是否在做“边界突破”?当你把昨天模式复制,说明你没变化;当你在探索新场域、做新组合、开新渠道,说明你真“饿”。
很多人觉得自己聪明,因为他们勤奋;但勤奋可能只是重复旧路。聪明的人不只是勤奋,而是把勤奋变成“升级”。他们知道:重复旧路可能会让你累,但不一定带你去新局。升级后的勤奋,是用旧法新用。比如把写作当成流量工具,而把读书、旅行当成系统输入。
一位朋友在做媒体运营,他过去每天写三篇内容。后来他停下来两个月,搞了一个用户访谈池。四个月后,他从3篇变成1篇高质,阅读量翻了三倍。他说:“我不是勤奋多了,而是系统制定得对了。”
而这一点,最能体现强饥饿感的人:他们不是追量,而追质,他们不是追多,而追精。
饥饿感还能分两类:可控饥饿和失控饥饿。可控是你主动设定目标、主动调整节奏、主动避免燃尽;失控是你不断加码任务、不停加班、不设休息,最终换来的是疲惫而非成长。认识这一点很关键。
很多创业者倒在了饥饿和激情的边缘。他们以为“我拼”,其实是“我透支”。而透支不是加速,是加速疲惫。
强饥饿感的人,会留“空隙”。他们懂得在冲刺中留一个月不计划,只有反思;在年度里留两周不开会,只有深读。因为空隙才是滋养饥饿的土壤。就像麦田田间留有绿带,才能让土地更肥沃。
我觉得,一个人若能坚持二十年创业不止,他才配谈“饥饿”。因为时间是最凶的考验。数据表明,创业公司有90%的失败率,而存活下来的10%中,能连续两次成功的人比例不到1%。这不是讲故事,这是刷数据。能在那极小概率里活下来的人,和你早早满足的人,差距就在于他们的饥饿感。
有句老话:“贫贱不能饱人,饱人却易失饥饿。”意思是,如果你觉得已经够了,那你更危险。饥饿不是吃不到饭,而是知道饥饿以后,你还能继续吃下去。
最后,我想对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说:别因为自己有些成绩,就停下来。也别因为看不到成绩,就放弃。饥饿感不是量的累计,而是质的觉醒。你可能现在月收还不错,有了团队、有了奖金,但如果你一觉醒来,觉得还有更大的梦想没实现,那你就还有机会,你就还未走完。
永不满足,永远保持饥饿感,这不是焦虑,而是力量。这不是痛苦,而是自由。保持饥饿感的人,他们不仅能吃下自己的饭,还能开辟别人的餐桌。
愿你在未来十年里,当别人觉得你该停下时,你还能说一句:再来一个。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