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联合创始人王慧文清华演讲:当下什么样的人才最稀缺?
2025-10-21
夜还没亮,北京西郊的天一点一点泛白。王慧文站在清华的演讲厅前,手里那张稿纸已经被揉得有些褶皱。有人拍着他的肩,开玩笑说:“老王,今天别太严肃,咱讲点干货。”他笑了笑,嘴角几乎没什么弧度,只轻声回了一句:“干货多,才要慢慢讲。”
演讲的主题是“不设限的人生”。可比起人生,他更想讲的是一种人,一种越来越稀缺的“人才”。
那天的风有点凉,教室里的灯微微晃。王慧文脱下外套,走上讲台,抬头那一瞬间,目光穿过学生的脸,像是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那时候,他和王兴刚从清华毕业,宿舍楼下摆着几台二手电脑,连宽带都要蹭实验室的。没人投他们钱,没人信他们能做成事。
他们只知道:得先干。
创业这两个字,看起来风光,其实更像是孤岛求生。
他们三个人凑了三十万,做“校内网”。账上最后只剩三万。功能简陋,服务器卡顿,可用户,就是不走。
王兴问他:“为啥?网站也没多好。”
王慧文想了很久,回了一句:“可能是因为他们的朋友都在这。”
那句话,成了一个时代的拐点。
彼时的互联网信奉匿名。人们躲在屏幕后,用假头像、假名字、假生活拼出一个理想的自己。可他们偏偏反其道而行之——要求实名。
这不是叛逆,而是对人性的直觉。
“如果在一个地方,能遇见真实的朋友,人就不会走。”
那年,他们办活动,送火车票、搞抽奖、拉同学。要求实名验证。有人嘲笑他们傻:“你以为谁会上真名?”可就是这份“傻”,让后来无数年轻人第一次感到:原来互联网也能有“真实”的温度。
那种从“异常”里找到规律的能力,成了他们一生的底色。
多年以后,他说:“我们创业,不是靠灵感,是靠规律。”
看似平淡,其实锋利。
他常用的一个词是——“power的规律”。
意思是,能让事情生长的底层逻辑。
你看,美团能从一个团购网站做到几千亿市值的生活服务巨头,本质上不是“多做了几个产品”,而是一次次把规律掰开、揉碎,再应用到新的场景里。
比如,2005年他们学会“发现异常”;2010年,他们学会“快速学习”;2014年,他们学会“重建能力”。每一步都不是预设的,而是在混乱中提炼出的秩序。
很多人只看到结果,却忽略了那段最痛苦的“返工期”。
他在演讲里提到一个细节:有一次,团队做一个功能,连续熬了十天,结果上线当天,用户骂翻了。王兴说:“删掉,重来。”他们真的删了。
那一夜,王慧文在公司天台上抽烟。他说:“原来错的不是努力,是方向。”
这句话,很多年后他才明白,这正是一个人成长的起点——从“能干事”到“能看规律”。
其实,大多数人都卡在这个坎。以为勤奋就够,其实不够。因为努力只能让你更快地撞墙,只有规律能让你绕过去。
这,就是他口中的“第一种稀缺人才”:能发现规律的人。
这种人,永远不被主流观点左右。别人热衷追风口,他更在意风往哪吹、谁在吹、为什么吹。
那年,美团准备做外卖。投资人劝他别干,“烧钱又难搞”。但他发现:用户下单密度在午餐高峰飙升,而送达效率取决于“平均骑手距离”。他们就算了一笔账——只要能把距离缩短500米,订单成本能下降15%。
于是,美团在算法里加了一个动态聚合系统,把餐厅和用户重新匹配。别人看不懂,他只说一句:“这就是规律的能量。”
外卖成了美团的第二条增长曲线。
听起来像传奇,其实只是理性。
王慧文常讲:“创业不是撞运气,是算概率。”
可惜,大多数人连样本都没收集完,就开始算结果。
这让我想到那天演讲的第二段,他谈“π型人才”。
他说:“社会最稀缺的人才,不是专才,而是π型人才。”
什么是π?两个竖杠代表两个领域的深度,横杠代表跨界的融合力。
他举自己为例。
当年他既是工程师,又是产品经理。两边都半吊子,可偏偏因为“半吊子”,他们能从两个视角看问题——既懂技术,又懂体验。同行一个功能要两周,他们一天就能上线。
表面上是“又快又省”,实际上是“思维跨界”。
有个细节,很多人不知道。校内网后期招了一个算法高手,代码写得漂亮,但做出的功能没人用。王慧文跟他说:“不是你不够聪明,是你不懂人。”
那程序员听完愣了几秒,回了一句:“你这句话,值我一年工资。”
其实,每个“π型人才”的诞生,都来自“逼出来的学习”。
因为资源不够,他们只能自己补。
因为没人教,他们只能自己撞。
但也正因为那种“半懂半会”的探索,才逼出新方法。
他后来带工程师转产品经理,失败率高达三分之二。不是技术学不会,而是观念过不去。
他说:“工程师讲正确,产品经理讲人性。前者怕错,后者怕没用。”
这句话太深。
所以他总结出一句话——“勇气比聪明重要。”
2008年,一个投资人问他:“你们创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他想了二十秒,说:“勇气。”
勇气不是硬撑,而是敢在未知中试。
这种“试”,其实是第三种稀缺能力——快速学习。
2010年,美团加入“千团大战”。那时的他们,连地推都不会,去谈商家,连合同都写不清。同行嘲笑:“清华的孩子,懂编程,不懂人情。”
四年后,美团成了唯一幸存的大玩家。
别人问他怎么做到的。
他答:“我们比别人学得快。”
不是嘴上说的那种“学习”,而是实打实的“边干边修”。
他举例说:那时他们做地推,第一批团队全失败。后来他自己跟骑手一起扫街,研究对话流程,重写话术。三个月后,成交率从8%升到42%。
那一次,他懂了一个更大的规律:学习不是靠天赋,是靠反馈。
所以他在美团内部推行一个制度,叫“复盘文化”。每次项目结束,不准庆功,只能复盘。失败要讲原因,成功要讲偶然。
“偶然才是最危险的成功。”他说。
他特别讨厌一句话——“我们一直这么做。”
在他看来,这六个字,是组织老化的开始。
他把这种反惯性思维,用在美团的所有层级里。
比如产品迭代,不再由高管拍板,而由“数据+用户反馈”双向决定;比如人才晋升,不再按工龄,而按“学习曲线速度”;比如内部培训,不设导师,而是每个人都必须写一篇“我上个月学到的规律”。
这不是形式,而是训练“快速学习能力”。
王慧文常说:“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是学习新能力的速度。”
如果说过去十年的互联网,是资本的战争,那么下一个十年,就是学习力的战争。
因为所有行业都在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人能否跟上变化。
这也是他后来提出的“炼心志”。
“心志”,是心理韧性。
他说:“年轻人要学会走过困扰和迷茫的峡谷。”
那不是鸡汤,是现实。
美团在2019年调整人才策略,减少空降,提拔内部员工。原因很简单——外来高手懂方法,不一定懂文化。只有那些在迷茫中“炼过心志”的人,才真的能扛事。
那一年,他在内部讲话里说:“学习速度慢的人,不是笨,是怕错。”
这句话,后来被无数员工写在桌前。
他相信,一个组织的生命力,不来自权力结构,而来自学习速度。
讲到这,他停顿了一下,看着台下年轻的脸。
“现在最稀缺的人才,不是有资源、有背景、有情怀的人。”他说,“而是能快速学习、发现规律、持续成长的人。”
“一个人如果能不断学习,他就不会被淘汰。”
台下静默。
他笑了笑,补了一句:“你们不用太焦虑,只要保持好奇心,世界就会为你让路。”
这句话,后来被无数人引用。
其实,那天听完演讲的学生中,有人第二天就做了一个“小实验”:他删掉了朋友圈关注的娱乐号,订阅了五个行业新闻源;还有人开始记录每天学到的“一个规律”;也有人尝试去做跨界副业,把摄影和算法结合做AI视觉。
这些行动,也许微不足道,但正如王慧文说的:“改变,从不是靠顿悟,而是靠积累。”
人生的路,看似宽,其实只有两条:一条是重复昨天,一条是重新学习。
而那些不设限的人,永远在第二条上。
遗憾的是,他后来因病淡出公众视野。那场清华演讲,成了他最后一次公开谈“人才”。
有人问他:“你这一生最骄傲的是什么?”
他笑着说:“我见证了人变强的过程。”
说完这句话,他看向窗外,天色微亮。
他补了一句:“我希望中国未来最稀缺的,不再是人才,而是有勇气学习的人。”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