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53岁,第四次敲钟,身价330亿!20年四家公司上市的他自述:我的创业反思和感悟
2025-10-21

夜已深,潮水退去,码头上的灯依稀还在闪烁。一个人静静站在甲板上,空气里带着海盐与汽笛声。他已经五十三岁。那天,他刚迎来人生的「第四次敲钟」。你没看错:四次敲钟。身价三百三十亿。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一路走来,不是传奇,而是反思。于是,我想讲这个人的故事,带你一起看清一个创业者究竟在看什么、在想什么、在担什么。

他叫季琦。从一九九九年开始、不到二十年之间,先后创立或参与创立了三家公司,都是上市公司。有人说他是「创业教父」,有人说他是「资本魔术师」。但他在自己写的那本书里,写下这样一句话:不是我有多伟大,而是中国这个大时代给了机会。机会来了之后,真正要靠的是能看清趋势、能适应现实、能坚定坚持。现实有多残酷?他亲自经历过。比如他的第一家公司,在互联网航道刚起的时候试水;第二家公司,在非典时期硬生生的冲破了恐慌;第三家公司,恰逢全球金融危机,他带着公司迎风破浪。他说,危机从来不是敌人,恰恰可能是催化剂。

数据是有力的佐证:从1999 年到2010 年,仅仅十年,他创立或参与创立那三家公司——携程旅行网、如家酒店集团、汉庭酒店——三家企业都成功在海外上市、估值都超过10 亿美元。公开资料显示,他创立的公司成长迅速:携程从1999 年开始至2002年初步成型;如家2003至2005年;汉庭2007至2010年。可以说,他亲手经历了中国服务业从传统模式向现代连锁模式的转变。

那么,他到底悟到了什么?我想从三个维度来拆:认知世界、组建团队、顺势而为。每一个维度,都不是简单的经验取总,而是经历过失败、测试、重来。在这里,我设计两个“小动作”你也可以马上尝试。然后我也给你一个“失败返工”的桥段——因为悟道从不全是直线。最后,我们一起反思:这个时代下,你他她,我们,能拿什么赌自己?

认知世界的模型:表面上,他做的是酒店、做的是旅游、做的是服务。但实际上,他在做的是“传统行业+中国市场规模+升级路径”。他常说:“我的创业秘密,不在于我,而在于中国这个巨大消费市场的崛起。”你看他选的三个行业——旅行代理、经济型酒店、中档酒店,这些都是传统服务业。但他不是守着旧模式,他在做“升级”:从代理到订房,从酒店联盟到直营,从有限服务到经济型有限服务。这一路,是“旧模式+新链路”的过程。

小动作 1:找一个你所在领域里看似传统的行业(比如:便利店、生鲜、维修、护理……),然后在今天之内问自己两句:①这个行业在中国有没有规模“大而且未被完全满足”的市场?②这个行业有没有升级的空间(比如从低质到高质,从分散到连锁,从离线到线上)?写下你的答案。这个动作不费时间,但有可能让你看清一个不起眼但潜藏机会的方向。

当你做完这个,你可能会觉得:嗯,确实有些行业传统、竞争激烈、好像没新意。但他告诉你:“如果你守在最初不现实的理想模型里,这些初创企业可能都会夭折在摇篮里。”他验证的是:创业团队要有变通能力,要不断摸索和创新。换言之,理想有价值,但理想不应成为对现实的死忠。

团队搭建的模型:曾有人问他:你初创团队都是怎么样选人的?他总结出“找三个 shu”的法子:熟人(熟识可信)、俗人(有饥饿感的普通人)、淑人(品德好的人)。注意,这并非炫技,而是教你在资源紧张、未知很多、时间宝贵的初创期,如何降低 “人”这个变量的风险。他也说“不要找外企里面的高管,也不要找创业成功的人。”为什么?因为高管可能太矫健、太习惯流程,不适合最初那种混乱、资源少、快速决断的环境。创业者说:如果你找不到一流的人才,那就聚焦。你做的事情聚焦,决策聚焦。资源薄的时候,最大的敌人是“散”。

小动作 2:回头看你目前所在的团队(或你正考虑搭建的团队)里的三个人,如果你有条件重新选,你会用“熟人”“俗人”“淑人”三个维度去对照吗?给每个人评一个“熟识/饥饿/品德”打分(0-5分)。如果每项分数都低于3分,那就提醒你:这个团队可能要优化或者你要准备“另一个人选清单”。这是一个低成本试错,让你将“人”这个重大风险,从模糊变明确。

当然,他也有“失败返工”的桥段。比如,他在酒店集团的时候,用过一个“三三制”组织结构:把三个酒店合成一个、三个店长合成一个店长、三个团队合成一个团队。这带来了成本节省,也带来效率提升。但在落地过程中,他也发现:有的店如果组合进去后文化不一致、成本结构变复杂,就会反噬。于是他又返工——把合并不适合的先剥离、再回归单体运营、再逐步找出可规模复制的模型。这里不是完美一次通过,而是“试、错、改、再试”的过程。他在书里也坦诚:“一个小的组织机构变革,就有这么大的效果”,但效果背后是双向反馈,不是线性增长。

顺势而为的模型:他提的关键词是“丛林法则”与“顺水推舟”。很多人听见“丛林法则”就想到弱肉强食,但他强调的另一面是共生:大树与苔藓、小草、灌木、鲜花一起生长。他说:要做伟大的企业,就必须会和各种资源、各种角色、各种社会互动建立共生,而不仅是竞争。资源主、政府、合作伙伴、用户——都不是对手,而是共生态里的角色。另一面,“顺水推舟”就是认清大势:创业不要逆流而上,要找“顺势而为”的流;在中国,他说,就是“衣食住行娱”五大民生领域。你要选贴近民生、要想到消费升级。这不是空喊口号,而是基于中国中产阶级人数最多、服务业未充分升级、政策支持重商主义这些现实因素累积出来的判断。

在这个维度中,他也有失败返工:早期,他做的可能方向稍偏、模式稍异,感觉跑得慢、体验差。后来他明确,公司要从“做行业细分”到“做规模可复制的服务连锁”,就把酒店做连锁,把系统化做起来。他谈的是“把时间和资源投到流量大、切口清、效率可控”的方向,而不是每次都做“颠覆式创新”。他说:创业最怕的是“逆水行舟”。很多“创新”听起来很酷,但如果不顺势、不贴近足够规模、贴近需求,就会动能不足。

那么我们说回他的感悟:他不会说自己视金钱如粪土,但他创业最大的收获不是财富自由。他最看重的,是“生活选择的自由”与“成长之后的心态变迁”。他写道:当他做前两家公司时,他内心充满的是欲望——金钱、名气、成就。做第三家公司,他才看见自己这一辈子的使命,才知道他“想过一生想过的样子”。他问:如果坐在70多岁的海边,有年轻人问我“你还遗憾什么”——我希望我能平淡从容地说“我这一生过得非常有意思,过了我想过的一生”。这是他给自己描的终极画面。

把这些维度合起来看,你会发现一个核心:他一路走来的,不是「我有多牛」,而是「我看清了趋势、选择了余地、压住了变量」。他强调三个要点:变通、选择、责任。变通让他在模式不对的时候跳出来;选择让他在资源稀缺的时候把焦点放对;责任让他在47、48、50岁之时不只想着自己,而是想着伙伴、员工、社会。你看到他团队可替换但品德不能、你看到他在服务业做增量而不是翻天覆地、你看到他把“传统行业再造”当作主战场。你看到他在失败中返工、在实践中校正、在成长中净化欲望。

那么,今天你我他,在这个时代里,能拿什么赌自己?我认为,有两个判断:一个是“你是不是真正贴近规模尚未被满足的需求”,一个是“你是不是愿意承担变量最多那块”。你贴近民生、贴近升级、贴近规模,那你就顺势。你愿意把团队、人、模式各维度压下、放错、再校正,那你就具备变通能力。你愿意在错误里承担责任,而不是把失败当作偶然,那你就有了成长轨迹。你可能无法马上敲钟三四次,也许你并不会身价百亿。但能不能“把握选择的自由、压住变量、学会返工、成为自己人生的设计师”,这是完全在你手里的。

我在这里给你一个延展思考:把你现在做的事想象成五年、十年后的“上市敲钟”场景。不是说你真的要上市,而是问自己:当那天来的时候,我想跟当下的自己说一句什么?如果你能在脑海里听到那句话,就从现在起,当下的你每天愿意做一件让那句话变得真实的事。那一天,也许你会发现:其实机会不在于你有多早,而在于你是否准备好了。也许你会发现:创业最大的对手,其实不是别人,而是你错过的那条“改动”——变通、改正、重来。

最后,他留下了一句话:“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快乐地成就伟大的事业。”也许,在你我身边,就有那样一群人。也许,你也正在寻找那条从“平常人”走到“好公司”的路径。愿我们都能在这个时代里,不只是赚到财富,更赚到选择与自由。或许答案未必立刻出现,但愿我们都能在返工与改正中明确自己想过的一生。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