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丹丹的继女,华人之光?
2025-10-21
凌晨三点,洛杉矶郊外,一辆废弃货车停在宽阔的荒野里,冷风吹过玻璃,车内只剩导演赵婷和她的摄影师对着荧幕默默回放一个镜头。那一刻,她说:我一直在“外面”,我拍的,终究是我无法完全融入的那类人。她的声音低而坚定,却让人立刻明白:她拍摄的,不只是影像,更是一种和边界对话的方式。
赵婷的名字,在国内外影坛里越来越响亮。资料显示,她是首位用英文名 Chloé Zhao 以华人身份赢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女性导演。她执导的影片《无依之地》(Nomadland,2020)更在2021年奥斯卡中让她成为第二位获得“最佳导演”奖的女性。但比起荣誉本身,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一个从北京出发,到英美成长,再到美国荒原拍电影的导演,她一路行走、撕裂、重构,用影像定义了“格局”这个词。而在这一切背后,隐藏着一个命题:继承母体的光环,是助力,还是枷锁?
出身与定位的裂缝
在许多人眼中,她可能是“继女”角色的加持:她的继母是中国知名演员宋丹丹。甚至不少报道在提及赵婷时,会先提“宋丹丹的继女”。但赵婷自己在采访中早已明确——她不是某个“靠背景”上位的符号,而是一个长期在边缘游走的人。她说:“我几乎无论走到哪里,都觉得自己是个外人(outsider)。”她出生于1982年3月31日,北京。父亲曾是钢铁行业高管,母亲离异,这段家庭结构让她的成长从一开始就带着一种“不完整”的味道。而离开中国、去英国寄宿、再转赴美国学习电影,则让她的“归属”更加模糊。
那种模糊,不是失败,而是切口。她将它作为创作的切口。她选取题材总喜欢“边缘人”:美国大旷野里的游牧者、原住民群体、伤残骑士……这些人都像她,处在社会边缘,却又在彼此凝视中存在。她对外说:“我被边界撕裂了,所以我偏爱拍那些被边界撕裂的人。”
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总结她的出身与定位:裂缝。裂缝让她无法依赖“正常”的成长轨迹,却也成为她看见世界的独特视角。她未被富裕家庭框定,也未被单一路径束缚——那也就意味着,她走向的将不是“继承”而是“重构”。
从失败到返工:她的三个“看得见的”桥段
她的成功看起来神话,但她本人不掩饰中途的跌落。
最初,她去纽约大学电影学院深造,毕业后仍未拍出自己的成片。进入30岁前,她几乎没有作品问世。那段时间,她在酒吧当服务生、在寄宿学校兼职,这些经历她认为都是“素材”:总有人说创作者应当有悲剧背景,但她说,那些并非为了标签,而是因为她在真实走这条路。
有一次,她准备拍摄机会,被窃贼洗劫一空——电脑、剧本、设备全丢。那段她称为“我几乎放弃电影”的时刻。她说:“如果那一天我放弃了,我应该就不会再拍电影了。”那一次,她选择返工:重写剧本、贷款租设备、再起步。那一次返工,是她对自己负责的现场。
再后面,她拍出《哥哥教我唱的歌》、《骑士》,但都不是“席卷大众”的高票房电影;她被批“不拍中国题材”“太冷门”。她没有躲开批评,而选择在下一部作品里——《无依之地》——将那些质疑变成元素之一:影片上映后,在威尼斯、金球奖、奥斯卡一路拿下重磅奖项。她说:“我从没想拍大片,我只想拍真实。”这个真实,不是流行意义上的通俗,而是深植裂缝的诚实。
这一路,她给我们三个可执行的桥段。你可以当天做:
写下你那个“感觉自己是外人”的场景。用一句话描述。
在接下来的两天里,记录你因为这种“外人感”而退缩的瞬间。给它贴个标签:是逃避?还是观察?
选一个你一直觉得“应当成功”的目标,返工它:换一种角度、改一个模型、减少一个变量,再做一次。看你是否依然愿意。
这些不是结论,而是启动点。
视野:从国内起点到全球坐标的跨越
从北京到伦敦再到纽约,从政治系学生到酒吧服务生,再转型为奥斯卡级导演,这中间跨越的不只是地理,更是思维。她在伦敦寄宿时“不懂英语”,在美国拍片时与原住民同住,她说那段“像在霍格沃茨”——因为世界对她而言一直是陌生的。
她拍《骑士》时在美国一片荒原用实景、用素人演员,她拍《无依之地》走进游牧者货车生活,她说:“我不想拍中国故事,也不想拍商业大片。我想拍人类的共同经历。”这句话让她的作品同时有东方视角与西方叙事。正如《Sight & Sound》访谈中提到,她在独立电影与好莱坞之间游刃有余。
这种跨文化的视野,不是“融入”而是“双向”。她既带着中国出发,也把镜头对准异国荒原。她让我们看见:格局的提升,不仅是从国内走向国外,而是从“被看见”走向“看见别人”。
不完美:当真实比完美更有力量
在很多访谈里,赵婷都谈到“不完美”。她不掩饰疲惫、不偽装成功。她的电影里有受伤的女性,有失业的中年人,有漂泊的货车司机。她告诉好莱坞记者:“所有我的电影都是从失去出发:失去梦想、失去家园、失去信仰。”
《无依之地》评分8.6,在豆瓣上被许多观众描述为“看完后能泪崩”。那种感受不是因为剧情有多惊险,而因为你看到屏幕里的“伤口”,也看到了你可能从未敢正视的那一块。
她不追求“完美叙事”,而追求“真实触达”。在媒体采访中,她说:“电影不要打动别人,要让自己被打动。”那个“自己”,是她,也可能是你。
不完美,是她的标识,也是她的力量。
不束缚:当身份成为跳板而非枷锁
有人会说,继母宋丹丹、北京出生、英美学习——这一切让她起点高。但她没有让这些成为荣耀背后的框架。她把这些当做一个起点,用来撬动而不是固化。她并未选择“以华人身份拍华语电影”,而是在美国拍美国片、在好莱坞拍漫威大片。她说:“我不想被任何标签束缚。”
当《永恒族》(Eternals)找上她,这位曾经拍小片的导演不再隐藏,她接受挑战。媒体说,她成了“不仅在东方也在西方”的导演。
她的身份成了流动的可能,不再是重压。她用行动告诉我们:格局,也许不是你起点有多高,而是你选择用起点做什么。
本质剖析:什么决定了格局
看完赵婷的经历,我想说清楚三个关键词:裂缝、返工、宽度。
裂缝代表你出生/环境/身份中的“被撕裂”或“不足”。返工代表你面对裂缝后的“重来一次”或“重写版”。宽度代表你走出固有路径、跨文化、跨视野的能力。
很多人把格局理解为“起点多优越”或“资源多丰富”,〝但真正决定格局的是你如何应对裂缝、如何返工、是否能打开宽度〞。当你把自身裂缝当优势,把失败当练习,用返工修正路径,并在行动中扩展视野,你才会在他人还在看标签时,已经在创造标签。
如果你觉得自己起点不够、资源有限,那恭喜你——你可能更适合像赵婷那样重构。把“被限制”的能量,反向用成“推动力”。如果你觉得自己优势很多,那就问问自己:你的起点是枷锁还是助力?你是否在用它开路,而不是靠它固守。
致读者:你可以做的两个实验
你可以马上做两个小动作:
一、选一个你觉得“我应当被看见”的经历。写下来。不需要修饰。然后第二天回看,问自己:我为什么觉得“不够”?然后再改一句话:我带的是裂缝,而不是遮掩。
二、找一个你因“起点高”或“资源多”而放慢脚步的项目。停一停,像赵婷那样返工:删掉外界看得到的标签,只剩你自己和那件事。从裂缝处起步。然后记录一周进展。你会发现:别人的羡慕声会变成你的背景音。你终于看清自己的方向。
这些不是速成,而是开启你“重构格局”的第一步。你不必立即爆红,但必须开始稳扎。你不必跻身巅峰,但必须选择能够走远。
赵婷的故事提醒我们:起点固然重要,但不是全部;背景固然有用,但不是决定;真正让人成为“有格局”的人,是她在被撕裂后的那一次返回,是她在资源失守后的那次返工,是她在众声喧哗中依旧坚持拍边缘人的那份宽度。她给我们的不只是一个成功案例,而是一种思考:若你觉得自己已经站在舞台中央,请别停步;若你觉得自己被边缘化,那恭喜你,你更有重构的可能。
或许,格局并不是谁站得高,而是谁敢把断裂当素材、把返工当常态、把世界当舞台。就像她说:我被看作外人,但现在我也看见外人。那种视角,才是真正的通货。你是否准备好了?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