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真正厉害的人,凡事都不走捷径
2025-10-21

夜里一点,她还在书桌前。灯光很淡,照不亮笔尖的影子。电脑屏幕上是一行又一行的英文公式,眼睛酸得发疼。那一页,是她第三次重看。她不是学生,也不是科研人员,只是一个中年女人,早已离开职场十年。可她说:“我要搞明白AI,不能只听别人讲。”于是,她从概率论开始,从最基础的统计分布,到微积分的极限公式,一页页啃。听起来笨,是吧?可她的手边,放着一本大学课本和一本厚得吓人的习题集。她说,别人靠讲,我靠算。她真去算了。那天我们约饭,她包里还装着那本书。吃到一半,她忽然掏出来,笑着说:“我想试试一道题。”我看着她,忽然有种莫名的感动。原来,真正厉害的人,不是跑得快的人,而是愿意一笔一画走完全程的人。

这个时代,最危险的幻觉,是以为聪明就能取代笨功夫。所有自以为聪明的人,都在找捷径。可捷径,恰恰是大多数人跌倒的地方。我们太急了,急着学、急着赚、急着被看见。于是上网找“十天速成班”,找“月入十万秘籍”,找“如何高效读书”的模板。看似努力,实则偷懒。因为真正的努力,不在于做多少事,而在于你愿不愿意咬住那一点难。

我问那位前辈:“你学AI不累吗?这数学也太折磨人了。”她笑了:“当然累,可我怕自己不配说懂。”这句话像刀一样劈开了我。我们多少次以为懂了,其实只是“听过”“看过”“别人讲过”。可那种“懂”,不能用。不能解决问题,也不能重建信念。她不是天才,只是认命地去打磨。她说:“凡事想快的,都慢。凡事走慢的,反而快。”

这句话我记了下来。后来每次陷入焦虑,我就去做两件事。第一件,是写手账。把脑子里所有乱七八糟的想法全写下来,不留空隙。写到最后,你会发现自己并不是没路,而是怕走。第二件,是读原著。无论是什么领域,只要有人写过经典的原始材料,我都回到最初的地方去看。比如别人看AI的总结,我看AI的论文;别人看理财课程,我看财务报表。你会发现,那些真正懂的人,都在底层打地基。

有个心理学研究,来自麻省理工学院,他们发现“复述学习法”的有效率比“阅读理解”高出六倍。意思是你把学到的内容讲给别人听、写出来、操作出来,才能真正变成自己的。可这恰恰是我们最不愿意做的。我们更喜欢被动接受,不喜欢主动输出。因为被动舒服,主动难。但只有主动,才可能积累。

前阵子,一个朋友也在学英语。他买了无数软件,报名课程,看短视频笔记,却总是半途而废。我问他:“你每天听写了吗?”他说:“那太慢了,我看视频多快啊。”一个月后,他仍然卡在基础词汇上。于是我让他做个小实验:每天听写五句,哪怕只花十五分钟,坚持二十一天。刚开始他觉得麻烦,第二周开始,他发现词汇量竟然自己涨了。第三周,他开始能写完整句子。那天他发语音给我,激动得像孩子:“我第一次能听懂老外说话了。”这就是小实验的力量。慢,是最可靠的快。

其实所有看似轻易的成功,背后都是千万个日夜的精进。只不过那些夜晚,没有灯光,没有掌声。人们只看到高光时刻,却不知那一刻之前,藏着多少反复练习、多少几乎想放弃的夜。纪录片《寿司之神》里,85岁的日本厨师小野二郎说过一句话:“我每天都在追求完美,可我知道我永远不会达到。”这就是工匠的信念。你越知道难,越不走捷径。

我们现在太容易被“效率”绑架。快速阅读、极速写作、短平快的成功学,都在诱导人跳过时间。可人真正的成长,从来不在跳,而在沉。写作者村上春树有句话:“当你以为自己在原地踏步的时候,其实是在往下扎根。”这根扎得越深,果子结得越甜。

有一次,我试着把这句话变成行动。那段时间我写文章卡壳,怎么写都不满意。我以为该换方向。后来我做了个“返工实验”:把过去一年写的稿子全部重读一遍,标出那些让我 cringe 的地方——用词、节奏、逻辑。然后我只改这三样。每天改两小时,不写新文。改到第七天,我突然发现语言变顺了,情绪变稳了。那一刻我才懂,有时不是没天赋,而是没复盘。返工,不丢人。丢人的是不敢面对。

我越来越相信,不走捷径的人,反而更高效。因为他们不浪费时间在“换路”上。大多数人的时间,死在不断寻找“更好方法”的循环里。可那些真正厉害的人,一旦找到方向,就死磕到底。华为任正非曾说:“没有技术的捷径,只有技术的厚积薄发。”技术如此,人生亦然。

一个人想变厉害,就得靠近那些真正厉害的人。可别误会,这不是去攀附,而是去观察他们怎么思考、怎么处理问题、怎么对待自己。曾经我采访一位建筑设计师,问他怎么提升创造力。他笑说:“别抄近道,多画一张图,多想一个方案,多看一次现场。”后来我照做了——每次项目评审前,不只准备一个方案,而是画出三个。结果常常第一个被否,第二个被改,第三个被采。那种被否定后的回炉,是最有价值的成长。人不怕被打回原形,怕的是从没造出过形。

你可能会问,不走捷径,那是不是注定要慢?其实不是。人生真正的速度,不在于“跑得快”,而在于“方向稳”。曾经有个物理实验,美国宇航局测过:在相同的能量下,稳定推进比瞬时爆发更能让飞船远行。人也一样。你可以慢,但别停。别停的秘诀,是找到让你“愿意慢”的事。那才是人生真正的捷径。

我常用一个小动作,让自己从浮躁中抽离。每天早上写三行“延迟日记”:写今天我最想做的三件事,然后问自己一句:“如果今天不能完成,我还能接受吗?”有时答案是“不能”,我就专心做那一件;有时答案是“能”,我就放下不做。这个练习让我学会分辨“紧急”和“重要”。心理学家史蒂芬·柯维曾说:“时间管理的终极目标,不是安排事情,而是安排自己。”这句话像一根针,让我在最浮躁的时候不至于跑偏。

我们总以为捷径能省时间,其实最浪费时间的就是捷径。因为你走得越短,回头的路越长。一个跳过基础的人,终有一天要补回去。那天你会发现,原来人生没有省略号。你欠下的每一步,迟早都要还。

在一次访谈中,有人问黄渤:“你觉得自己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沉默了几秒,说:“我没什么秘诀,就是不怕慢,也不怕难。”简单八个字,却像一面镜子。真正的聪明,是知道自己哪儿笨。因为知道笨,才肯练。因为肯练,才会成。

这个时代,人人都在奔跑。有人追流量,有人追算法,有人追名利。可真正的高手,只追一个词——厚。厚积薄发,厚德载物,厚到不怕输。你看那些大师,都是走过最长的路、吃过最苦的亏的人。李雪健得了癌症还坚持拍戏,宫崎骏七十岁还画分镜,稻盛和夫八十岁还讲管理。你问他们为什么,他们都只会说:“因为还没做好。”

人要抵御诱惑,最难的是忍住“快感”。可人生的精华,都在慢里。慢煮的汤,才浓;慢走的路,才稳;慢养的心,才清。慢不是拖延,而是一种敬畏——对时间的敬畏,对过程的敬畏,对自己不糊弄的敬畏。

曾经有个年轻人问禅师:“我想成佛,有没有捷径?”禅师笑而不语,指了指地面。年轻人疑惑:“这是什么意思?”禅师说:“路在你脚下。”年轻人低头一看,原来他一直站在路上。

是啊,所有的捷径,都藏在脚下的那一步里。走下去,就是。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