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的人生才算是有意义?
2025-10-21
凌晨四点的街道,雨刚停,空气里有一点铁的味道。一个男人骑着电动车,外卖箱的灯还亮着。他停在路口,抬头看那栋写着“未来城”的高楼,眼神里闪着一丝茫然。那一刻,我忽然想起一个老问题——怎样的人生才算有意义?这个问题,你可能也问过自己。尤其在那些凌晨的时刻,工作、爱情、家庭都让你筋疲力尽,忽然就想知道,这一切折腾,图什么。可越是想明白,越是糊涂。
人生的意义,像雾。越想抓,越散。但也许,我们不该试图“抓住”它,而该去“活出”它。
我想起多年前在西北旅行的一个清晨。站在张掖丹霞的山顶,看那片大地像被打翻的调色盘,红的像火,黄的像铁,白的像盐。那是两亿年的风雕雨蚀,才换来的层层色带。一个导游说,这里每一条线条,都是地球的皱纹。那一刻我明白,有意义的人生,大概也是如此——被时间打磨,被痛苦雕刻,才显出层次与光泽。
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有人说是快乐,有人说是成就。可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在《活出意义来》中写过一句话:“人活着不是为了快乐,而是为了有值得活的理由。”那理由是什么?不是一成不变的答案,而是我们在一次次选择里,慢慢活出来的秩序。
我曾见过太多不同版本的“意义”。一个朋友辞去大厂的高薪工作去支教,月薪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一个四十岁的母亲,重新去学画画,只为给女儿画一本童话;一个程序员每天凌晨两点还在修Bug,但他说:“我不是加班,我是在搭一座能站得住的桥。”你看,他们都不是“伟人”,也没去追什么“宏大命题”。可他们的眼睛亮着。因为他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向感。
意义,首先不是“成就”,而是秩序。它是你心里的一条主线,能让你在混乱中不至于崩塌。就像格伦斯登在《富豪谷底求翻身》里,从一百美元开始挑战百万目标,他真正坚持的,并不是那百万,而是“不放弃调整”的能力。生活不会按计划行事,意义就在那些被打乱后你仍愿意修正的瞬间。
有时候我们以为自己缺少意义,其实只是缺少一个“顶层目标”。心理学家安吉拉·达克沃思说,所有目标都有层级。最底层的是琐碎的任务,比如挣钱、完成项目;中层是阶段性的目的,比如升职、买房;最顶层才是人生的终极方向。意义感来自于,当你能把那些零碎的小目标都连在一根线上时,你知道它们通往哪里。
但有趣的是,那根线并不一定要指向“自己”。一个人越是把注意力放在自我上,越容易掉进虚空。你越想证明自己,就越容易怀疑自己。真正能让人活出意义的,是比自我更大的东西。那可能是一份职业、一段关系、一种信念,或者只是让别人因为你而变好的一点点能量。
记得我采访过一位做公益的老人,七十岁,每天去流浪动物救助站喂猫。有人问他图什么,他笑着说:“图心安。”我那天第一次理解,什么叫“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那不是牺牲自己,而是扩展自己。你不再只为自己活,也不再只看自己的得失。意义,就是在那种扩展的瞬间生长出来的。
但人生不是一路高歌。我们常常会卡在“没意义”的阶段。那是一种特别真实的疼。你每天重复一样的事,看不见改变,也感受不到被需要。你怀疑努力的价值,怀疑自己的存在。但这种怀疑,恰恰是意义成长的前奏。
尼采说过:“人是一种尚未定型的动物。”正因为未定型,所以可以塑造。每一次自我超越,都是意义的再造。一个朋友曾告诉我,他用三年时间从酒吧驻唱走到舞台中央。有人问他秘诀,他说:“没有秘诀,就是不甘心。”那“不甘心”,其实是一种生的冲动,是对自我超越的渴望。
但别忘了,纵向的超越只是意义的一半,另一半来自横向的连接。我们不是孤岛。我们活着,是为了与他人发生关系。无论是帮人解决问题,传递知识,还是仅仅让别人因为你的存在而感到温暖,那都是意义的来源。
有一年,我做了一个小实验:每天刻意去夸一个人,不是虚伪的恭维,而是真诚地看到对方的一点好。结果三周后,我发现自己比被夸的人更快乐。心理学家索尼娅·柳博米尔斯基在幸福研究中指出,当人能持续为他人带来价值时,大脑会分泌更多的多巴胺和催产素,这种“助人快感”是真实的生理奖赏。那一刻我才懂,意义感不只是思想上的概念,它是一种化学反应。
当然,意义也可能伴随失败而来。失败不是意义的缺口,而是它的容器。你在失败里修正目标,理解自己的脆弱,体会生命的张力,这些都是意义的质料。我有个学生,连续三次创业失败,最后选择写下那段经历,成了一名商业顾问。他说:“原来我失败的意义,是让我成为懂失败的人。”这句话听起来有点苦,却很真。
意义从不只属于赢家。它属于那些在风里依然往前走的人。
我们总希望人生能有明确答案,但意义不是终点,而是一种流动的状态。今天的你,也许在为家人努力;明天的你,也许在为热爱坚持;后天的你,也许只是在努力和自己和解。每一个阶段都有意义,只要你在前进。
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在2011年发表的研究中指出:当人把生活目标与超越自我价值相连时,幸福感会提升23%,焦虑指数下降30%。这说明意义不是抽象的哲学,而是可以被科学测量的能量。
你可以试一个简单的小动作:今晚睡前,写下今天做的三件让别人变得更好的小事。也许是帮同事解决了一个问题,也许是让父母笑了一次,也许只是没发那条抱怨的朋友圈。坚持七天,你会发现一种微妙的转变。意义感不会突然而来,但它会悄悄渗进你的日常。
也许我们不该去定义“有意义的人生”,而该去体验“正在生长的自己”。意义不是被发现的,它是被创造的。你越行动,越清晰。
有一晚,我又路过那条外卖骑手停过的街。红灯闪着,他在原地喘气,抬头看天。那天的月亮特别亮,照在他汗湿的脸上。我忽然想,也许对他来说,此刻的人生就有意义——因为他还在路上。
正如尼采说:“知道生活的‘为什么’,就能忍受任何‘如何’。”
愿你我都能找到那个属于自己的“为什么”,不必完美,但要诚实。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