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知乎高赞:怎样摆脱骨子里的不自信?
2025-10-21

夜里十二点,女生宿舍的灯熄了。小青还没睡,她趴在床上,屏幕光映着她的脸。她正删掉一条朋友圈。那条朋友圈里,她本来想晒自己画的一幅画,但写到一半,她又觉得“别人会不会笑我太幼稚”,于是删了。她盯着空白的发布框,心里涌上一种熟悉的感觉——不配。

那一刻,她突然明白,原来自卑不是一阵情绪,而是一种常年潜伏的习惯。

知乎上有个问题:“怎样摆脱骨子里的不自信?”点赞最高的回答写着:“当我意识到自己自卑那一刻,我已经在变好了。”

这句话我特别认同。因为真正的自卑,从来不是低头那一瞬,而是连抬头的勇气都没有。

自卑是怎么来的?很多人以为,是外界太苛刻,其实,更多时候,是我们太在意。

几年前我采访过一个女大学生,叫阿梦。她说自己最怕开摄像头上课。家里是老旧的自建房,墙上有裂缝。她怕同学看到笑她“穷酸”,于是每次都把摄像头调到只露出半张脸。她说:“我知道没人真的在意,但我自己过不去。”

这种“怕被看到”的心理,太普遍了。长大后,我们都在某种“光鲜对比”中被教育要遮掩。朋友圈要精致、穿搭要体面、发言要得体。可一旦哪儿露出一点“真实”,我们就开始焦虑。

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说:“自卑是一切成长的起点。”换句话说,自卑不是坏事,它提醒我们有想要变好的愿望。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被困在了“比较”的牢笼里。

表面上,我们在追求进步;实际上,我们在逃避被看低。

我自己也经历过这样的时刻。刚毕业那年,我在一家广告公司做文案。部门里都是名校生,而我,是唯一一个二本。每次开会,我都不敢主动发言,怕别人觉得我“没见识”。有次提案失败,老板说:“你的思路太保守。”我笑着点头,回家后却一夜没睡。我不敢反驳,也不敢哭,只能在笔记本上写下那句话:“要更有底气。”

那天起,我开始做一个小实验——每次开会,哪怕只说一句,也要开口。刚开始声音发抖,后来渐渐稳了。三个月后,我提的一个口号被客户采纳。那一刻我意识到,克服自卑不需要翻山越岭,只要你先迈出那一步。

自信,从来不是别人给的,是自己一点一点练出来的。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提出“成长型思维”理论,她认为,一个人如果相信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培养的,他就会更愿意挑战、犯错、调整。相反,那些总觉得“我天生不行”的人,更容易陷入自我否定。

自卑的人往往把“暂时不会”误以为“永远不行”。而成长的人知道,所有的“不行”,都只是“还没行”。

有个朋友小周,是我见过自卑又最有行动力的人。大学时他口吃,连在课堂上自我介绍都紧张得发抖。毕业后,他做了件看似“反常”的事——报了一个演讲培训班。第一次上台,他一句话都说不完整。老师拍了拍他肩膀,说:“没关系,你只要比昨天多一个词,就赢了。”

那之后,小周每天对着镜子练发音,录下来自己改。半年后,他参加了一次公司内部演讲比赛,拿了第三名。有人问他为什么能坚持下去,他说:“因为我知道,最糟糕的不是被笑话,而是永远不敢上台。”

这句话我记了很多年。

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隐形舞台”。有的人一辈子没上去,不是因为没机会,而是因为怕摔跤。

如果你真想走出自卑,我建议你今晚就试一个小动作——写下三件你做过的小事,无论多小,只要是“主动”的。比如今天你拒绝了一次不想做的事,比如你完成了一项任务,比如你没再自我贬低。这个动作能让你看到:你不是一无是处,你只是没看清自己的力量。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过“自我效能理论”,意思是,人对自己能否完成目标的信念,会直接决定他的行为方式。简单说,你越相信自己能行,你就越能行。

而建立这种信念,靠的是一次次小的成功经验。

我有一个学生,叫林然。她是那种“标准的完美主义者”,每次汇报PPT都要改十遍。她说:“我就是怕别人觉得我不够好。”我让她试着每次只改三遍,多一遍都不行。她开始时不适应,觉得焦虑。后来她发现,没人因为她“少改几次”而责怪她,反而因为效率提升被表扬。那一刻,她哭了。她说:“原来我以为的完美,只是另一种自卑。”

我们常常以为“追求完美”是优点,其实那是被自卑伪装的焦虑。你越想证明自己,就越在意别人的看法。

要想摆脱这种陷阱,就要学会“看向内”。

我曾在心理辅导中用过一个练习,让学员在镜子前盯着自己的眼睛一分钟,说出三句感谢的话。很多人一开始笑场,说太尴尬。但当他们坚持下来,有人哭了。因为他们第一次认真地看见了自己。

我们太容易把评价交出去。朋友圈点赞数、同事一句话、父母的期望、恋人的态度……都成了我们价值的晴雨表。可人的价值,本不该靠他人来决定。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说过一句话:“当你穿过暴风雨,你就不再是原来那个人。”

自卑不是暴风雨,它是暴风雨前的寂静——它让你意识到,你在等自己。

真正的自信,不是无所畏惧,而是带着恐惧也敢往前。

前几年有个很火的TED演讲,讲的是“假装自信”的力量。演讲者艾米·卡迪提出“力量姿势理论”:人在保持扩张姿态两分钟后,体内的睾酮上升、皮质醇下降,从而在心理上变得更自信。换句话说,当你假装自信,你的大脑会逐渐相信那是真的。

我试过。每次演讲前,我都站在洗手间里抬头挺胸、微笑两分钟。听起来像游戏,但它真的有用。那是一种小型的自我暗示。你告诉身体:我准备好了。

所以,如果你明天有一场重要的会议或面试,不妨也试试这个动作。哪怕紧张,也要站稳。

自信,不是你没有害怕,而是你不再被害怕拖着走。

有一次,我在上海书展上听到一位读者对作者说:“你写得真好,我也想写,但我觉得我写不好。”那位作者笑着说:“那就先写不好啊。”

这句话太美了。因为所有的“写得好”,都是从“写不好”开始的;所有的“自信”,也都是从“不自信”里长出来的。

有个心理学实验让我印象很深。研究者让两组学生各写一封信,一组写给别人,一组写给自己。结果第二组的焦虑指数明显下降。后来研究员总结:“写给自己的信,是和内心达成和解的过程。”

你也可以试试。今晚写一封信给自己,不用华丽,只写一句话:“我已经尽力了,我还会更好。”那一刻,你会发现,你的心,开始松了。

其实,我们都在和自己的影子赛跑。你以为自己落后了,其实只要转身,就能看到那道光。

人这一生,自卑不会消失,但你可以学会与它共处。它提醒你保持谦逊,也教你懂得成长。

在一次心理讲座上,有听众问:“老师,怎样才能彻底不自卑?”我回答:“不用不自卑,你只要学会在自卑里继续前行。”

这世界上没有人天生自信。连那些光鲜的人,也都有脆弱时刻。区别只是,有的人在自卑里沉没,有的人在自卑里发光。

自信,不是变成别人;是成为自己。

当你可以平静地说出“我还不够好,但我在变好”,你已经赢了一半。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