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山泉一上市,创始人身价飙到4000亿:低调做人,高调做事,闷声发大财
2025-10-21
那天的天,像被一层灰蒙蒙的纱罩着,杭州的湖边风平得出奇,连树叶都不太想动。钟睒睒穿着一件旧夹克,提着保温杯,坐在农夫山泉的总部会议室外,一杯水在他手里晃了晃,光影折射出一种冷静的闪烁。有人悄悄对我说,他今天心情很好,因为港交所的钟声刚刚敲响,农夫山泉上市,市值直奔四千亿。可他只是点了一支烟,轻轻说了一句:“别看热闹,回去该干嘛干嘛。”语气平静得像在说天气。
他知道,热闹的地方从来不是财富的起点,寂静才是。
在中国的企业史上,能从卖水卖到首富的人不多。卖的不是矿泉水,是一整套「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哲学。这个逻辑看似简单,实则反人性。多数人喜欢炫耀成就,却忽略了,真正的力量,总藏在沉默里。
那年汶川地震,他在灾区搬了八天水。记者拍下他在机场嚎啕大哭的样子,哭得像个失去亲人的人。后来媒体想报道他的善举,他拒绝了,说“别拍农夫山泉的标志,我们不是去作秀的。”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低调并非掩饰,而是一种克制的自觉。
克制,是中国式智慧里最难的一环。你要忍住被赞美的冲动,也要扛住被误解的孤独。
钟睒睒不参加浙商大会,不进企业家圈子。有人说他是“独狼”,他说自己只是“不想被人牵着走”。同行们爱请他吃饭,他总笑笑拒绝。有人嘲讽:“不合群,迟早吃亏。”他只是低头喝水,说:“我跟时间混得熟,不怕。”
低调,不是为了显得深沉,而是让能量都往事上走,不往人情上耗。
从2000年起,他决定放弃纯净水市场,转做天然水。同行骂他疯了。那时候,全国95%的水是纯净水,天然水只占不到5%。大家都相信“无菌才是安全”,可他偏说:“天然才是真正的健康。”
他花十年时间,从浙江千岛湖走到长白山、玉龙雪山、武夷山,一处处找水源。别人花钱买渠道,他花时间挖山、打井、建厂。有人劝:“你这是浪费。”他回:“浪费的,是短视。”
那十年,几乎没有媒体报道他。他的公司像一条深潜的鲸鱼,没人看到,却在积蓄力量。
直到那句广告词横空出世——“农夫山泉有点甜。”
那不是一句口号,是一次精准的心智夺取。纯净水没味道,天然水有甜味。五个字,既讲了科学,又戳了情感。那一年,农夫山泉的销量一跃而上,成为行业的标志。
后来他又说:“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
这是营销史上少见的现象——一句广告语,既是商业传播,也是品牌哲学。它把“自然”变成一种信仰,让人喝的不只是水,而是生活方式。
我曾在一次内部培训上听过农夫山泉的老员工回忆。那天,公司请他到千岛湖拍纪录片《最后一公里》。他们爬山涉水,为了拍出一滴水的旅程。拍完那天,钟睒睒只说了一句:“你看,这才是广告。”那一刻,所有人都沉默了。
真正的营销,不是造神,是造信。
他懂这一点。
所以他敢在糖分横飞的年代,做出“最难喝的茶饮料”——东方树叶。2011年上市那会儿,市场骂声一片:“谁会买这苦茶?”他没回应。只是每年继续上新,把无糖、无香精、无防腐剂写进配方。直到2020年,无糖茶成为潮流,东方树叶稳居第一。
这个时代太喜欢立竿见影,但他习惯“立慢见长”。
他还推出果汁品牌“农夫果园”,把果汁浓度从10%提高到30%。推出NFC果汁时,同行笑他:“谁会喝这种贵的?”可几年后,当“非浓缩还原”成为行业标配,他已经提前卡在了风口。
钟睒睒不爱讲话,却最懂人心。
2017年,他和网易云联合推出“乐瓶”,把乐评印在瓶身上,一共印了4亿瓶。那年,所有便利店都被年轻人翻遍,只为了找到属于自己那句评论。有人笑说:“他懂得太狠。”
后来又有“故宫瓶”,有“阴阳师瓶”,有“茶π”。他签了权志龙,做跨界、做综艺、做短片、做设计。有人问:“一个卖水的,为何懂潮流?”他说:“水装在不同瓶子里,会流向不同人。”
简单,却精准。
营销不是花哨,而是找到人心的那一刻闪光。
可他也有失败。2013年,他想做一种“营养水”,定位介于饮料和保健品之间,最终卖得极差,库存堆满仓库。有人问他要不要降价清货,他摇头:“宁可扔掉,也不混乱定位。”最后那批货全部销毁。亏了几千万,但品牌没塌。那次失败让他明白:市场可以原谅你慢,但不会原谅你乱。
他从不逃避错误。失败是试验的一部分,返工是修正的起点。
他喜欢做小实验。有一次,他让市场部做个测试:在两个城市,一瓶普通包装、一瓶“限量插画版”,价格一样,看销量差异。结果插画版销量高出32%。他淡淡说:“人不是只喝水的动物,人喝的是感觉。”
这类实验在农夫山泉内部成了传统。比如一款新品“玻璃瓶水”,他坚持每瓶比塑料瓶贵两倍,却主打“送礼体面”。刚上线时销量惨淡,半年后因为婚宴市场需求暴涨,成了新的利润点。
有人说他运气好,可他更像是在用理性赌耐心。
他很少谈钱,却把赚钱这件事做到了极致的“无声”。2020年4月,他的万泰生物因疫苗上市,市值暴涨;9月,农夫山泉上市,他的身价飙至578亿美元,一度超越马化腾。
所有人惊叹他“闷声发财”,可他更在意“做成事”。
早在1993年,他从记者转行创业,做“养生堂”,靠维生素E胶囊打开市场。后来做“成长快乐”,做“母亲牛肉棒”,每一个产品都成了时代的符号。有人总结他的逻辑:“别人做趋势,他做常识。”
常识,看似最不起眼,却最稳定。
他始终坚持:赚钱不是目的,是结果。追钱的人,多半被钱追着跑;做事的人,钱会自己追上来。
有记者问他:“你觉得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他沉默了很久,说:“我没秘诀,只是没被浮躁赶走。”
这句话,我后来在许多创业者口中听到,可没人能像他那样说得干净。
有趣的是,连他的名字输入法都打不出来。一个中国首富,竟像从网络上隐身了。这反而成了他最精准的品牌象征:人不出声,水自己会流。
我见过他一次。那天傍晚,阳光从会议室玻璃折射进来,他站在窗边,看着远处的湖水,说:“人活着要有敬畏感。水从高处来,也能被泥土吸收。商业也是。”
那一刻,我忽然懂了他那句老话:“农夫山泉有点甜。”
那“甜”,不只是矿物质的味道,是时间的味道。是把急躁的糖换成了耐心的矿。
这世上最难的事,不是赚钱,而是守得住寂静。
那些高调张扬的人,也许赢得掌声;而那些低调做事的人,赢得了时间。
钟睒睒身上,有一种旧式的中国工匠精神,也有一种新式的商业逻辑。他相信产品,也相信人心;他做事锋利,做人圆润;他可以让一个瓶子的形状都蕴含故事,又能在上市当天转身离场。
有人说他是“现代隐士”,也有人说他是“理性野兽”。我更愿意说,他是时代的一面镜子。
一个在浮躁中仍然能慢下来的人,注定会走得比别人远。
当你越是急于证明,世界越是冷漠;当你静下心去做,世界会悄悄为你让路。
这大概就是钟睒睒的全部秘密:不解释,不争辩,不讨好。只把力气用在值得的事上。
多年后,或许我们早已记不清那些广告语、瓶身设计、跨界合作,但总会记得那个名字——那个几乎没人能打出来的名字。
他留给这个时代的,不只是财富的故事,更是一种节奏的提醒。
在所有喧哗的商业史里,总要有人安静地教我们: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闷声发财,不声张,也不退场。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