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了,我们为什么还要纪念那些“看似平凡”的人
2025-10-21
那天凌晨三点,杭州的雨下得很细。
一个外卖员停在路边,头盔上还挂着水珠。他掏出手机,看着屏幕上那行熟悉的提示——“配送超时”。他叹了口气,笑了下,又重新启动电动车。
几百公里外,北京的地铁口,一个保安正帮一位摔倒的老人扶起行李箱;广州的医院,年轻护士戴着口罩,靠墙打了个盹;东北的小镇,凌晨的面包店里,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正等着第一炉面包出炉。
这些人,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
但你可能和他们擦肩无数次。
你以为这只是生活的背景。可仔细想想,这些人构成了我们的日常,也支撑了这个社会最稳定的部分。
2025年了,我们为什么还要纪念他们?
因为我们太容易忘记那些“看似平凡”的人。
我们总是被算法推着走,被光鲜的成功学、流量故事包围。每天都有人在告诉你:要出圈,要变现,要赢。可真正让世界维持运转的,却是那些从不说话的人。
他们不红,也不炫。
但他们在。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哪一天这些人都停下来,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可能,凌晨三点的外卖就送不到了;
早晨的地铁没人维持秩序;
医院的夜班没人换药;
街角的面包店不再有香气。
然后我们才会意识到:
那些“看起来不起眼”的人,才是最真实的支撑。
资料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外卖骑手数量超过1300万人,快递从业者超过600万,建筑工人、环卫工、安保人员加起来超过4000万。这些数字背后,每一个都是活生生的人。
他们不是“劳动力”,是名字,是故事,是生命。
我曾在上海采访过一个环卫工人,五十五岁,安徽人,凌晨四点起床,下午两点收工。他的手上布满老茧,腰永远是弯着的。
那天他看着我,笑得特别真诚,说:“我没什么文化,但我喜欢干净的街道。人多的时候,我也会站在路边看看他们,觉得这城市挺好。”
他说这话的时候,太阳刚升起来,橘色的光打在他的脸上,我突然就想起一个词——“秩序的缔造者”。
是啊,他没有在设计宏伟的城市规划图,也没在发表演讲,但他用扫帚在这座城市画下了最朴素的秩序。
纪念这样的“平凡”,不是为了煽情。
而是提醒自己:伟大从来都不是浮在上面的。
有一次,我在朋友的公司里,看到白板上写着:“别让情绪占满理想。”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们这一代人太容易焦虑了。
焦虑来自于比较,来自于被推着往前跑,却不知道跑去哪里。
我们在谈效率、谈KPI、谈ROI,却越来越少谈“意义”。
意义这两个字,仿佛成了奢侈品。
可那些“平凡的人”,每天都在重复的工作里,一点点赋予世界意义。
比如那个总是提前十分钟开门的早餐摊主;
那个放学后留下来辅导学生的老师;
那个默默替同事顶班的护士。
他们没有宏大的口号,只有一份安静的坚持。
有一次,我问那位护士:“你不觉得每天都一样,很枯燥吗?”
她说:“其实挺枯燥的。但有时候,病人一句‘谢谢’,就够了。”
这句话我记了很久。
那天晚上回到家,我照例打开电脑想写点什么,却发现那句话在脑子里回荡——
“有时候,一句谢谢,就够了。”
我想,这大概就是“意义”的形状。它不耀眼,却能照亮人。
但纪念“平凡”并不是要我们停在感动里。
感动是起点,不是终点。
我们要去行动。
我开始做一个小实验:每天认真记住一个普通人的名字。
比如那天的外卖员叫王辉。第二天的出租车司机姓刘。第三天的咖啡师叫小赵。
你会发现,一旦你开始记住他们,他们就从“背景”变成了“人”。
这种转换,像是一种温柔的革命。
它迫使你慢下来,迫使你去看见。
我后来把这个方法推荐给了几个朋友,有人笑,说这没用。
但三个月后,他告诉我,有天他在地铁口帮了一个摔倒的大爷,对方反复感谢的时候,他突然想起那天的名字:“人这一辈子,可能就活在别人记得的一两次里。”
那一刻,我知道他懂了。
当然,也不是所有尝试都顺利。
我试过在写稿时记录这些人,但常常写到一半就删掉。
太琐碎、太平凡,似乎不够“值得写”。
可后来我反过来想,也许这才是最值得的。
那些写不进新闻的瞬间,才是世界真正的样子。
我记得看过联合国开发署的一份报告,题目是《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23》。报告里有个数据:在全球范围内,人类的平均寿命、教育水平、健康状况都在提高,但“主观幸福感”却呈下降趋势。
为什么?
因为人们在现代社会里,越来越失去了“被需要”的感觉。
当人失去被需要的价值感,就会觉得自己无处安放。
而那些仍在默默做事的人——农民、工人、教师、护士、外卖员——他们每天都在“被需要”中获得一种朴素的幸福感。
也许这就是他们的力量。
我还记得一位出租车司机说的那句话:
“我不羡慕谁有多厉害,我就想送人到地方,平平安安。”
这句话特别像一种信念。
一种“我没办法改变世界,但我可以让一部分世界顺一点”的信念。
纪念平凡,不是因为他们伟大。
而是因为他们提醒我们,伟大原本就藏在普通人的日常里。
他们是“看似渺小”的支点,却撬动了这个时代。
一个朋友曾对我说:“你知道为什么我们容易失望吗?因为我们习惯仰视,而忘了平视。”
这句话后来成了我写作时最重要的信条。
当你学会平视,你就能看到那些被忽略的光。
就像凌晨的灯光、街角的香气、或者一个人在雨里默默前行的背影。
那光不耀眼,却真。
也许这就是“纪念”的意义。
它不是为了回望过去,而是提醒我们该如何生活。
纪念不是祭奠,而是传递。
纪念不是怀旧,而是延续。
我们纪念那些普通人,是因为我们想成为那样的人——
不喧哗,不盲从,有力量。
就像那句老话说的:“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那些低处的、静默的、无声的付出,才构成了人类最温柔的力量。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要纪念他们?
我想答案也许是:
因为他们让我们记得,做一个好人,比做一个成功的人更难,也更值得。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