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毕业创立喜茶,29岁身价40亿:最怕你胸怀鸿鹄之志,却手无缚鸡之力
2025-10-21
凌晨两点,城市的灯光只剩下广告牌还在亮。那是喜茶三里屯店的第一夜,店外还有人没散。聂云宸坐在吧台后面,双手托着脸,看着那台反复出故障的封口机,表情里混着倔强和疲惫。
他轻声对身边的合伙人说:“这声音我听不下去了,我们换。”合伙人皱眉:“换?那得花两万。”他点了根烟,吐出一句:“贵也要换。声音不对,心就不顺。”
就是那晚,他才彻底明白,一杯奶茶,不只是茶和奶的比例问题。它是一种感受,一种情绪的流动。那一刻他心里生出一句话——“我不想卖奶茶,我想卖灵感。”
很多年后,当人们说起喜茶,看到的都是人山人海、朋友圈晒图、资本追捧。可没人看到的是,那个背着双肩包、骑电动车跑工厂的小伙子,专科毕业,没人脉,没人帮。他在广东江门的一个巷口,租了间不到二十平的小店。那年他22岁,手里只有两万块积蓄。每天早上六点进货,晚上十二点收摊,洗茶杯洗到指甲脱皮。别人笑他:卖奶茶的,能翻起什么浪?他只是笑笑,心里有句话没说出口——浪大不大,不在海,在风。
他研究过上百种茶叶,喝坏了胃,也找不到那个完美比例。那段时间他每天试配方,茶桌上全是半杯剩茶,酸的、苦的、淡的。他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着配比、时间、温度、搅拌角度。别人玩游戏,他调茶;别人恋爱,他研究封膜机的温度曲线。有人问他值不值,他回:“我不确定值不值,但我知道我在走的这一步,不该停。”
半年后,他的奶茶终于出街。那天只有十几个人来买,却有一位顾客第二天又来了。那人说:“你这茶,喝完嘴里有回甘。”那一刻,他差点掉泪。他说,第一次觉得有人懂我。
那年他还没名字,他管自己的店叫“皇茶”。后来因为商标问题,他重新起名“喜茶”。那是个无奈的决定,但他没觉得可惜:“我不是被改名,是重生。”那年他24岁。
喜茶第一次火,是在2017年三里屯。队伍排了三小时,员工手腕都抖,封杯的声音像打鼓。有人抱怨排太久,他却一杯杯试喝,只为确定口感没变。那天的晚风有点甜,他看着人群,轻声说了一句:“终于有人愿意等我的茶。”
那一年,他第一次上了新闻。评论里有人夸他,也有人骂:“又一泡沫品牌,风口一过就完。”他没回,只在朋友圈写了七个字:“风口不是风,是口碑。”
他常说:“我只做两件事,最大的事和最小的事。”最大的事,是品牌。最小的事,是细节。
这句话,听上去像鸡汤,做起来像炼狱。
他可以为一个Logo的线条纠结三天;可以为了杯身字体的曲率熬夜改图;可以因为门店卫生间灯光不对,直接要求重装。有人说他强迫症,他笑着点头:“强迫症挺好,起码不会放过自己。”
他骂过员工,也被误解。有人因为加错顺序被他当场训哭。后来那个员工走了,他在办公室默默叹气:“其实我不是生气,是怕他没意识到,小事就是命根。”
那天夜里,他发了一条朋友圈:“如果不被小事绊住,就永远不可能被大事托起。”
有一次,团队提议上新品,用人工香精提味。他摇头:“那不是我们的味道。”
“但顾客喝不出来。”有人反驳。
“顾客不一定喝得出,但我喝得出。”
这句话,后来成了喜茶的企业文化手册第一页。
他不是没有摔过跤。2020年,品牌扩张过快,加盟商投诉,品质不稳。一次会议上,投资方质问:“你是不是太理想化?”他沉默片刻,只说:“理想不是借口,但没理想,企业也就只剩计算了。”那天他回到办公室,一个人关上灯,在茶桌边坐了很久。他用手拨弄那盏温着的茶,终于明白——速度不是成长,稳才是。第二天,他裁掉了数十个加盟项目,砍掉了短期利润。那次返工,让公司账面少了几千万,但喜茶的口碑止住了下滑。后来他对团队说:“有时候赢,不是往前冲,而是敢停。”
这种敢停的智慧,很多人不懂。职场上太多年轻人,总想一步登天。刚毕业进公司两个月,就想提方案、做战略。老板让整理数据,他不耐烦;让跑腿买咖啡,他心里不屑。觉得小事浪费才华,觉得自己该干“大事”。可他们忘了,聂云宸也是从洗杯子、扫地开始的。
曾经有个国企新人跟我说:“我不想在基层混。”结果半年不到,被辞退。他不学、不问、不听,觉得搬砖太土。可那一砖一瓦,正是后来别人能盖大楼的底子。
还有个研究生同事,入职时自信满满。整理资料时没检查,把会议文件发错,被上级通报。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敢让她接触核心项目。她感叹命运不公,其实不公的,是她的态度。
职场从不需要空想的将军,只有会打仗的士兵。华为的任正非曾批示过一个北大毕业生的“万言书”,写满战略建议。批语就一句话:“此人若有病,送医;无病,辞退。”看似刻薄,实则警醒。真正的成长,不是嘴上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马云也说:“谁跟我谈战略,我就开除谁。”这些人走过的弯路,比我们想得都多,所以更知道:光有志气,不够。
很多人嘴上说想改变世界,却连表格都懒得校对;想做大项目,却连会议纪要都错漏百出。你要有大志,就得有能撑起那份志的细节力。喜茶最初的成功,靠的不是概念,而是一克盐的精准、一度水温的控制。做大事的门票,从来是小事买的。
我认识一个女孩,小公司做行政,每天打水、打印、收快递。她曾一度想辞职,觉得浪费青春。但她没走。她开始整理流程,把琐碎的事自动化。半年后,公司办公效率提升一倍,她被提拔做运营。她说:“原来小事不是低级,是基础。”
这是她的“小实验”。另一次她尝试自己做内部培训,结果失败,没人报名。她反思内容太空,于是重新设计课程,从员工需求出发。第二次爆满。这是她的“返工”。她笑着说:“失败不怕,怕的是不动手。”
这世界就是这样,你把小事做好,时间会替你铺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积累,最后都成了别人眼中的奇迹。聂云宸从一杯奶茶,做到五百家门店。看似奇迹,其实每一步都有迹可循。你以为他在卖茶,他其实在卖一种认真做事的精神。
有一次,记者问他:“你最怕什么?”
他想了想,说:“最怕自己有了想法,却没能力去实现。”
这句话后来成了无数年轻人心里的刺。
因为我们太习惯谈理想,却忘了理想要靠手去做。
太喜欢谈改变,却连身边的螺丝都拧不好。
太想飞,却怕弄脏鞋。
人怕的不是起点低,而是脚不动。怕的不是没有机会,而是机会来的时候,你还在原地空想。
喜茶的故事,表面是创业史,底层是成长史。每个想做成事的人,都该问自己一句:我有没有先把眼前的事做好?
当一个人愿意蹲下去泡茶,愿意抬头看风向,他就已经赢过大多数人。因为他动手了。
时代变得太快,但规律没变。积跬步,至千里;修细节,成大业。最怕你胸怀鸿鹄之志,却手无缚鸡之力。
聂云宸那杯茶,不只是茶,是给所有还在起点上的人的答案——大事,从不诞生于梦想,而是生长在汗水、忍耐、重复与专注里。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