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左罗:我也曾被欺负过,觉得生活暗无天日
2025-10-21
夜色压得低,像一块潮湿的布。
他一个人走在巷口,鞋底磨在石板上,发出干涩的声响。
那年他十岁,背着比人还大的书包,从镇上的小学走回村子。天快黑了,家里没人来接。风吹过稻田,草叶拍打他的小腿,他不敢哭,也不敢快跑,因为跑得太快,容易被那群人发现。
那群人就在路口。三四个高年级的学生,手里拿着树枝和石子,见到他就喊:“哟,小哑巴,又不说话啊?”
他低着头,绕过去,可那群人拦住他,抢他书包,笑着说:“怕什么?我们教你怎么做人。”
那天他没学会做人,只学会了躲。
他叫林舟,现在已经三十岁。
而那一幕,他一生都忘不掉。
这世界上,有太多人,看起来光鲜亮丽,实际上心里藏着一块暗角。那暗角,是从被欺负那一刻开始生成的。它不叫伤疤,它叫阴影。
林舟说,长大后他学会很多词:心理创伤、社交恐惧、焦虑障碍。可小时候,他只知道疼,和逃。
他不敢交朋友,怕别人笑他;不敢问问题,怕老师骂他;也不敢反抗,因为他知道,反抗的人会更惨。
那种“明明活着却像隐形”的感觉,伴了他整个青春。
有一次,他在高中被学长打。那天雨很大,他刚拖完地,正准备回宿舍。学长拿着伞从他身边走过,突然让他过去帮擦鞋。他说自己还有事。那人一巴掌扇过来,说:“你装什么正经?”
他忍着没吭声,只是擦完鞋,弯腰时小声说:“对不起。”
那天晚上他发烧,烧到四十度。没人知道他为什么哭得那么厉害。
多年以后,他在公司当了主管,开会的时候,看着那些刚毕业的年轻人,有人迟到、有人紧张、有人在角落里不敢发言。
他忽然心软。
人真奇怪,受过伤的,总会格外懂别人的疼。
在一次培训中,他说了自己的故事。讲完那一刻,会议室一片寂静。
一个女孩红着眼说:“原来你也这样。”
那一刻他笑了,笑得有点释然。
其实,每一个看似光明的人,心底都藏着一个未愈合的孩子。
他决定做点什么。
那天晚上,他在网上搜到一个公益项目——歌路营。那是一家专门为农村寄宿制学校提供情感教育的组织。
他们的理念很简单:让孩子在故事里学会爱和被爱。
歌路营的资料上写着,中国有超过四百万乡村寄宿儿童,很多孩子从六岁起就住在学校,一周只能回一次家。
因为缺乏陪伴,他们学会了沉默。
因为害怕被笑,他们不敢表达。
因为被欺负,他们习惯了顺从。
林舟看着那一串数据,手指停了几秒。
那一刻,他想到十岁时的自己。
那个背着书包走夜路的小孩,也许此刻正是别人的孩子。
他联系了歌路营,说想参与志愿者项目。
第一次培训,他被分配到给孩子录制“成长故事音频”。
讲的是一个叫“豆子”的男孩。
豆子九岁,母亲改嫁,父亲早逝,跟着爷爷奶奶生活。
在学校被同学欺负、被孤立,却从不反抗。
他喜欢折纸飞机,但从不敢在别人面前玩。
每次老师提问,他总是低着头。
林舟在录音棚里,看着稿子,声音哽了一下。
那段文字太像他自己。
录完那天,他回到家,对妻子说:“我像是又看见了小时候的我。”
妻子笑,说:“那现在你要做什么?”
他想了想,说:“我想教他们一点勇气。”
于是他开始写信,寄到山里的学校。
信里没有大道理,只有小方法。
他告诉豆子:“你要每天问一个问题,不管是什么。哪怕问老师‘今天几号’,也行。只要你敢开口,就已经在变强。”
他说:“如果你害怕别人笑,就盯着他笑回去。你会发现,对方也会慌。”
他说:“自信不是生出来的,是一点点练出来的。”
信寄出去三周后,他收到回信。
豆子说:“我照你说的做了,我问了老师一个问题,她笑着夸我勇敢。”
那封信的结尾写着:“我也想去大城市上学。”
林舟看完,沉默了很久。
他忽然意识到,改变有时候就是这么小的一步——从敢问一个问题开始。
他后来成了歌路营的常驻志愿者。
他教孩子们如何表达情绪,如何拒绝欺负,如何寻求帮助。
有个女孩告诉他:“老师,我怕我哭的时候别人笑我。”
他蹲下来,说:“哭没关系,怕也没关系,重要的是别一直一个人哭。”
他开始相信,一句被理解的话,也是一种救赎。
有一次,他带孩子们玩“角色互换”的游戏。
让平时被欺负的孩子扮演“老师”,让最调皮的孩子扮演“学生”。
刚开始大家都笑,后来安静下来。
扮“老师”的小男孩说:“原来当别人听你话,是一种温柔的事。”
那一刻,全场都静了。
那天晚上,林舟写下日志:
“教育的意义,也许不是让他们变得强,而是让他们不再害怕。”
有一次他也失败了。
那是一个十四岁的男孩,叫阿斌。
父母离异,爷爷常年酗酒。
在学校,他是“麻烦学生”,经常打架、逃课。
林舟试着和他谈心,带他去踢球,教他做饭。
有一次,阿斌情绪爆发,把桌子掀了,说:“你别装好人。”
那天林舟很难过,觉得自己没用。
他差点想放弃。
一个月后,他收到一条短信。
是阿斌发来的:“我转学了,谢谢你教我做饭。现在我每天都做给奶奶吃。”
他盯着那条短信看了很久,笑了。
失败不代表没结果,只是结果来的晚了一点。
有一天,他去学校探访孩子。
豆子已经上了五年级,长高了,笑得很灿烂。
他指着操场对林舟说:“老师,他们现在不欺负我了。”
林舟问:“怎么做到的?”
豆子说:“我有朋友了,我教他们折飞机。”
那个瞬间,林舟有点想哭。
原来他当年的小小折叠,如今成了别人飞行的翅膀。
后来歌路营统计过一个数据:
在接受故事教育和社交情感课程的孩子中,校园暴力事件下降了27%,主动求助行为上升了43%。
这些冷冰冰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孩子学会抬头的瞬间。
林舟说,他再也不想做那个被欺负的孩子了。
他要成为那道光。
他说:“如果你厌恶黑暗,就去成为光。别等别人来点亮你。”
有时候,我们不是非得拯救谁。
只是用自己的故事,让别人知道:你并不孤单。
如今,他每周仍会给山里的孩子录一则故事。
有时候是《小王子》,有时候是《木偶奇遇记》,有时候是他自己的童年。
孩子们会在课后排队听广播,每次故事结束,都有人拍手。
那声音传出校园,穿过山谷。
像一束光,落在泥土里,也落在他心上。
他常说:“我们都曾是豆子。只是有人被黑暗吞没,有人选择点灯。”
后来,有媒体采访他,问:“你现在还怕吗?”
他笑了笑,说:“怕啊。但我学会不让怕决定我。”
夜色又一次压得低。
风从窗外吹进来,带着一点凉。
他合上电脑,起身关灯。
窗外是稻田,远处的村子亮着点点灯火。
他看着那一片光,忽然觉得世界其实没那么坏。
有时候,生活给了我们一段黑暗,不是让我们沉沦,而是让我们去成为照亮别人的那盏灯。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