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一个人是如何一步步搞砸自己的人生的?
2025-10-21

有时候,一个人不是突然就失败的。

而是,一点点在生活里掉队。
他没有摔跤,也没有被人推。
他只是慢慢地,不想走了。

你见过那种人。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不是洗脸,也不是打开窗户,而是刷短视频。手指一滑,就滑走了两个小时。然后他骂自己一句“真废”,却又忍不住点开下一个。日子一天天过去,他嘴上喊“好累”,可身体却习惯了这种麻木的舒适。

有人问:人生是怎么一步步被搞砸的?
答案往往不是“重大失败”,而是“长期懒得改变”。

我曾经认识一个程序员朋友。二十八岁那年,他在一家外企做开发,薪水不错,未来看起来稳稳当当。那天我们喝咖啡,他说了一句话我记到现在——“我现在这状态,不动也能活。”

那时候他每天上班迟到十分钟,下班早走五分钟。电脑桌面乱成一团,代码里全是临时修补的BUG。领导提醒他注意细节,他说“没事,这系统撑得住”。同事抱怨他拖进度,他笑笑:“反正最后大家都赶一赶嘛。”

三个月后,公司裁员,他成了名单里第一个。

我问他怕不怕。他摇头说:“不怕,我只是还没想明白下一步要干嘛。”
半年后,他还在“想明白”的路上。

他不是不聪明。只是,他太容易原谅自己了。
“反正也不急。”
“明天再开始。”
“这点小事不值当。”

但人生就是在这样的“无所谓”里,一点点滑下去的。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延迟性失败”。
意思是你看起来没事,其实已经在下坠。
你没有崩溃,但你在慢性溃败。

那天我在地铁里看到一个女孩,穿着办公室的套装,靠在车厢角落打盹。手里拿着文件袋,鞋子上有点灰。她旁边放着一杯已经凉透的拿铁。她的手机屏幕亮了一下,是老板发来的消息:“报告下午三点要。”

她突然睁开眼,慌乱地翻包。那一刻,我看到她的表情从茫然到清醒,再到自责。
那种感觉我太熟悉了。
就是你知道该动,却怎么都动不起来。

我们总以为崩溃是大事件。其实,大多数人的崩溃都很安静。
是一封没回的邮件。
是一场没去的面试。
是一句“算了吧”的自我安慰。

你看似在“缓一缓”,其实是在“放弃一点”。

曾有心理学研究指出,一个人如果连续21天保持“逃避行为”,大脑会自动弱化行动欲望。久而久之,他不但不会改变,甚至会讨厌“改变”这件事。

这才是真正的危险。

我以前在北京写稿的那几年,楼下有家早餐铺。老板娘姓邓,四十多岁,每天凌晨四点开门。她从不抱怨,也从不夸张。有次我问她:“你这么早起,不累吗?”
她擦擦手,说:“累啊,但人要干事。不干,就更累。”

这句话,我后来写在笔记本上。
那是我听过最质朴的“反负循环理论”。

很多人搞砸人生,就是从不再“干事”开始的。
他们开始退化成“情绪动物”。饿了吃,困了睡,焦虑了刷手机,生气了关机。
看起来活得自在,其实一点点地失去自控力。

自控力是什么?
不是克制,而是“选择”的能力。

当你还能选择早起,而不是赖床;
还能选择行动,而不是抱怨;
还能选择面对,而不是逃避;
你的人生就还没被搞砸。

我认识另一个朋友,小韩,三十五岁,创业失败一次,负债几十万。那年冬天,他一个人从北京搬到天津。没人知道他晚上靠送外卖维持生活。

有天晚上,我们聊天,他说:“我现在只做一件事——每天逼自己多跑一单。”
我问他:“累不累?”
他说:“累啊,但这不是惩罚,是重建。”

那年春节,他一个人买了张电影票,看的是《触不可及》。片尾曲响起时,他说:“人生要是能重新开机多好。”
我问他:“你觉得能吗?”
他笑着说:“不能,但可以重装系统。”

这句话后来成了他创业复盘的标题。
第二年,他重新起步,做了一个配送系统,成功融资。

我常常想,如果那年他没有选择“多跑一单”,他的人生也许就彻底停了。

改变,往往不是天翻地覆的。
它更像一个小动作。
也许是开始运动,也许是整理房间,也许是删掉那个让你沉溺的APP。

我曾经试过一个实验——每天早上醒来先写十分钟“胡言乱语日记”。写什么都行,不需要有逻辑。
一开始特别尴尬,像是跟自己对话。
但写到第七天,我突然发现,我竟然能更早起床,也不再那么焦虑。

这不是心理学玄学,而是因为“意识的启动”会唤醒“行动的欲望”。
当你开始和自己对话,你就不再完全被生活推着走。

当然,也有失败的时候。
有一阵我坚持晨跑,每天六点出门,跑到第十三天,实在太冷,就停了。
那一停,就是三个月。
那种“断掉”的挫败感,比不开始还难受。

后来我重新设定目标,不是“每天跑”,而是“出门五分钟”。
只要出门就算赢。
结果反而跑得更久。

心理学家BJ Fogg在《微习惯》里提到:
人类最容易坚持的改变,是从“最小的动作”开始的。
哪怕只是打开电脑,而不是写完报告;哪怕只是穿上运动鞋,而不是跑十公里。

这听起来像笑话,但它真的有效。
因为改变不是靠决心,而是靠“降低阻力”。

很多人搞砸人生,是因为他们把改变想得太难。
于是干脆不改。

我想起曾经采访过一位心理咨询师。她说,最典型的自毁模式有三个信号:
拖延、抱怨、自我麻醉。
拖延让人错失,抱怨让人丧气,自我麻醉让人失去自觉。
三个循环叠加,就像一只掉进玻璃缸的虫子,看似有空间,其实寸步难行。

而拯救自己的唯一办法,就是——哪怕一点点,也要动。

动,就有可能。
不动,就等于默认失败。

曾看过一句话:“人不是死在崩溃里,而是死在缓慢的放弃里。”
那种慢慢放弃的过程,最让人心疼。

我见过太多人这样。
他们并不坏,也不蠢,只是太善于自我安慰。
“等我状态好一点再开始。”
“等公司稳定一点再跳槽。”
“等孩子大一点再去读书。”

可状态从来不会“自动变好”,机会也不会“自动变多”。
你不动,生活就不动。

人生的泥沼,不是陷进去的,是站太久陷下去的。

改变的起点,其实很简单。
哪怕只是一句:“我不想再这样过。”
只要这句话是认真的,世界就会给你让出一条缝。

有时改变是一种自救,有时是一种告别。
告别过去那个永远抱怨、永远拖延、永远逃避的自己。

我常常对自己说:
要做那种能对自己解释清楚的人。
为什么今天没完成目标?为什么又熬夜?为什么又焦虑?
如果连自己都解释不清,那人生就真的开始散架了。

你可能不需要一个剧烈的转折。
你需要的,是重新拾起掌控感。

把“忍受不爽”换成“解决不爽”。
把“麻木过日子”换成“有意识地活”。
把“等有空再改”换成“从现在开始试”。

有句话说:“自律是尊重自己的第一步。”
我后来越来越相信这是真的。
因为搞砸人生的人,往往不是被别人打败,而是被自己放弃。

人这一生,最怕的不是跌倒,而是摊平。
摊平久了,就连站起来都觉得累。

但生活的奇妙之处也在这——
它永远留着“重新来过”的余地。

当你愿意为自己哪怕做一点小小的修补,命运的裂缝就开始缝合。

这不是鸡汤,是事实。
你可以试试看:
今晚睡前关掉手机十分钟,
明早起床喝一杯水,
上班时整理一次桌面。
你会发现,一个微小的秩序感,会让你重新相信生活。

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赢家,
但每个人都可以不做那个放弃的人。

搞砸人生的原因成千上万,
而拯救人生的方式,只需要一个决定。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