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任正非最新邮件:让打胜仗的思想成为一种信仰,没有退路就是胜利之路
2025-10-21

凌晨一点,深圳坂田的灯还没灭。风从厂区外的围栏吹进来,带着焊锡的气味。车间里有人趴在桌上小憩,也有人正盯着显示屏,一行行代码在黑色背景上闪烁。那天,一个年轻的工程师正在修改电路板,屏幕上的红字代表错误,绿色代表通过。整整八个小时,他只改对了一个参数,却在笔记本上郑重地写下两个字——胜仗。有人问他,你连板子都没修好,哪来的胜仗?他笑着说:我没有退。那一刻,他的眼神亮得像灯。任正非曾说,“让打胜仗的思想成为一种信仰,没有退路就是胜利之路。”那句话此刻显得比任何管理学都真实。因为在现实里,所谓“信仰”,往往不是喊出来的,而是熬出来的。

华为的工牌系统会在每天凌晨自动结算工时,后台数据显示,平均每天有三分之一的研发员工在零点之后还在提交代码或调试记录。这不是传说,是数据。人力资源部的一位负责人在一次培训会上提到过这个数字,他没有鼓励,也没有批评,只说了一句:“这就是公司在呼吸的声音。”那种冷静背后,其实是整个组织在提醒每一个人——你的热情,不是用来鼓掌的,是用来发电的。

任正非说过:“今天你们在会上鼓掌,浪费了很多能量,这个能量以后要用于产粮食。鼓掌又不能发电。”这句听起来近乎苛刻的话,背后其实藏着一种深刻的现实:如果一个组织的掌声比行动多,它就已经在衰败的路上了。很多人误以为任正非的讲话在讲“纪律”,其实在讲“方向”。华为经历过封锁、断供、全球禁令,那些危机的表面是市场问题,深层却是生存问题。而生存从来不是靠口号撑着的。

在那场著名的战略预备队会议上,他对年轻人说:你们先别急着谈战略,先把庄稼种好。表面上像个比喻,实则是一种思维的重新排布。每个人都想抬头看天,但没有人愿意弯腰看地。种地的过程很慢,成果也不一定快,但正因为慢,它才是确定性的力量。

我认识一位老华为人,入职十七年,部门转过五次,做过开发、测试、售后,直到后来才成了项目负责人。那年他刚进公司时,拿着比同龄人少三分之一的工资,却从不抱怨。每次换岗位,他都会写一份“岗位自检表”,一行一行列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再逐项填补。有人笑他太笨,他笑着回:“笨的人不怕挫折,怕的是浪费。”去年他被评为内部导师,在会上说:“我这一辈子没干过大事,只是每次都没跑。”那一刻,全场安静。

这就是任正非口中“打胜仗”的底层逻辑。胜仗,不是赢,是没倒。每个在绝境里还继续动的人,都是胜者。

资料显示,2023年华为研发投入达到人民币1647亿元,占全年收入的23.4%,全球研发人员超9.6万人。这意味着,每四个员工里就有一个在搞研发。一个商业公司,把近四分之一的营收拿去“烧”,在别的行业看,是疯。但在华为的语境里,这叫“为未来囤粮”。

任正非曾在讲话中提到:“要把肚子撑大一点,粮食多产一点。”他口中的“肚子”,不是脂肪,是学问。你得先让知识装得下,再谈能量的释放。

这句话看似简单,却揭穿了很多年轻人焦虑的根源——他们不是不努力,而是努力太碎。每天刷几篇公众号、看几个短视频、读几页书,最后什么都没留下。真正有力量的成长,从来不是积累信息,而是内化理解。

他还说过:“不要太在意别人怎么激励你,要学会自己给自己发奖章。”这句话被很多人当玩笑看,可心理学上这叫“内在动机重建”。当你把成就感完全外包给他人,你的幸福就会被别人掌控。一个人要么靠掌声活着,要么靠目标活着。靠掌声活着的人,总有一天会被沉默淹没;靠目标活着的人,哪怕孤独,也能走远。

我曾经做过一个小实验:每天记录自己完成的一件小事,不论多小,比如写完一页稿、跑步十分钟、学完一个新概念。一个月后我发现,记录的过程本身就在重塑心态。那是我第一次明白什么叫“自我激励体系”。后来再遇到工作瓶颈,我不再等别人认可,而是给自己颁一个小奖章。这种“傻办法”,竟让我熬过了最难的一年。

任正非之所以反复提“打胜仗”,并不是在要求每个人都赢,而是在提醒大家——别让信念塌。华为的历史其实是一部“被逼成长史”。从2019年5月被列入实体清单开始,全球有1180多家供应商与其业务受限。很多公司可能在那一刻选择收缩、裁员、保利润。但华为反其道而行,在最艰难的那两年,反而增加了研发投入。有人问:这是逆势冒险吗?任正非回答:“没有退路,就是胜利之路。”那句话听起来像军令,实则是一种生存逻辑——当所有方向都被封死,只剩一条能走的,那就拼命走到底。

有员工后来回忆说,那段时间他每天只睡四个小时,早上进厂时能看到凌晨还亮着的灯。他说,那种疲惫是肉体的,但精神上反而更清醒。他终于明白了“信仰”的含义:不是信宗教,而是信行动。

但信仰不是一劳永逸的。它需要被不断验证。

在华为的心声社区里,有一个帖子被点赞上万条,标题叫《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那是任正非讲的老段子,他说:如果你想了解公司,去请教别人,喝杯咖啡,听听他们无意中说出的话。因为人在放松时最容易释放能量。这句看似幽默的话,其实是一种学习哲学。真正的学习,不是“学新”,而是“学旧法新用”。

年轻人总想追最新的课程、最快的路径,却忘了问自己一句:我到底学会了吗?很多人报课、读书、打卡、立flag,像是在“演努力”。但真正的成长从不喧哗,它更像慢炖的汤,看不到沸点,却在悄悄入味。

我有个朋友在华为做算法工程师。刚入职时,他整整半年没写出像样的代码,几乎被淘汰。他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选错了方向。后来有一天,他决定每天只比昨天多学一点,不求多,只求稳。他设了个规则:每天记录一次“错”。写错、算错、理解错都行。半年后,他翻看那本“错本”,惊讶地发现自己早已不是原来的自己。那天他给我发消息说:“我终于明白,成长不是跑出来的,是改出来的。”

这让我想起任正非说过的那句:“公司允许试错,因为沿途下蛋也是贡献。”那是一种极少见的企业态度——不把失败视作浪费,而看作沉淀。

我们总说要成功,但很少有人认真想过,成功其实是一种选择权。只有那些敢在泥里摔、在挫里学、在错里活的人,才有资格谈成功。

华为的内部管理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机制:流动。员工可以主动申请转岗,如果你觉得岗位和方向不合适,可以跳到另一个领域。但流动不是逃避,而是重组。它的前提是——你得先跑出成绩,再谈跳。任正非说过:“今天想想这个岗位合适,明天想想那个岗位合适,那就蹉跎了岁月。”这句话看似平淡,却揭开了现代职场最隐秘的陷阱——频繁换方向,其实是在逃避面对。

人生有时候也一样。我们换城市、换圈子、换工作,表面在“追更好的自己”,其实在“回避此刻的自己”。真正的成长,不在于换环境,而在于换态度。

这几年,我逐渐学会了一件事:当下功夫最贵。你若能在眼前这一平方米里做到极致,命运就会替你打开下一扇门。很多人以为命运是选项,其实命运是结果。

任正非说:“年轻人要学会弯腰,把地里的庄稼种好。”那句话里藏着一个时代的隐喻。弯腰的动作,意味着谦卑、聚焦、持久。现代社会的焦虑,恰恰来自我们不肯弯腰。我们想抬头看远,却忘了脚下的泥。

前几天看到一句话:真正的信仰,不是“我相信会赢”,而是“即便不赢,我也要打”。这让我想起那位凌晨一点还在改板子的工程师。他那一夜可能没改出结果,但那种不退的姿态,已经是胜仗。

信仰不是宏大的,而是细微的。它藏在你继续敲的那一行代码里,藏在你没有退的那一步路里,也藏在你愿意咬牙再试一次的那一秒里。

世界不会因为你焦虑就温柔,但会因为你坚持而让路。

任正非在讲话的结尾引用了毛泽东的一句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那是他对年轻人最深的嘱托,也是对自己一生信仰的总结。

因为他知道,真正的胜仗,不是打给别人看的,而是打给自己心里的那场仗。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