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人生的成败,在于格局
2025-10-21

夜已经深了。深圳南山的天际线亮着冷光,办公室的灯只剩下一盏。那盏灯下,张磊还在翻阅文件。桌上摆着厚厚的财报,笔记本上写满密密麻麻的英文单词:“Long-term value, structure, compounding.”外面是高楼林立的城市,里面是他一笔一画推演的未来。他曾说:“投资不是找快钱的游戏,而是理解时间的艺术。”

这一年是2005年,高瓴资本刚成立。那时的张磊,背着书包,从纽约一路辗转回国,口袋里带着的,不是雄厚的资金,而是一份从耶鲁带回的信念——“长期主义”。

那时的中国,资本市场刚刚开始喧嚣,快钱像风一样流动。每个人都在追逐“风口”,却鲜有人思考“根”。张磊看着那些追逐者,轻声说:“快的钱是短命的,慢的钱才有生命。”

多年以后,这句话成了无数创业者记在心底的一句箴言。

他说,人生的成败,在于格局。

格局,是看世界的方式,是衡量时间的尺度。

一个人能走多远,从来不取决于他现在站在哪里,而在于他能看到多远。

当你看到的是三个月的成绩,你就只能做短跑;当你看到的是三十年的未来,你就必须学会耐心。

格局,就是耐心的另一种名字。

张磊的同事曾回忆,在公司最初几年,高瓴没有任何外部风光,投出去的企业也没有立刻回报。那时他每天开会到深夜,仍然会在会议室白板上写下两个字:“积累”。

他说:“所有复利的奇迹,都藏在无趣的积累里。”

那年他们投中腾讯,还没有人相信那家“小破公司”能撑过几年。2008年投京东时,电商还只是一个混乱的概念。别人都在问“回报周期”,他只问一个问题:“这家公司十年后是否还在为客户创造价值?”

这就是格局的第一层——看得远。

看远,不是空谈未来,而是能在当下的噪音中识别长期的价值。

正如王兴所说:“边界不是我们该担心的,核心才是。”

2003年,王兴放弃美国的博士学位回国创业。那时没有风口,也没有资本青睐,他靠一腔热血创办校内网、饭否,再到美团。那十年,互联网变了三次,他摔倒了三次,却每次都重新站起来。他说:“我不是想证明什么,只是想看看还能走多远。”

格局,就是在所有人都看短期结果时,你仍然守得住初心。

孙飘扬的故事同样是这样。年轻时他是药厂的一名技术员,工资微薄,却把所有时间都用在研发上。他说:“你没有技术,你的命运就在别人手里。”

恒瑞医药从一个小厂走到世界级企业,用了三十年。那三十年,别人换了无数方向,他只坚持一件事——创新药。每一次失败都意味着几千万的损失,可他始终不妥协。他说:“我不是赌运气,我在和时间做朋友。”

格局的第二层,是能持续进化。

许多人以为格局是静止的,其实它是动态的。

格局越大的人,越懂得更新自己。

亚马逊创立初期只是一个在线书店,贝佐斯每天在仓库打包、搬箱、贴标签。别人笑他太慢,他说:“我不是在开书店,我在建立一种逻辑。”

那逻辑叫“客户至上”。他在致股东信中写道:“我们始终在Day 1。”

Day 1,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状态。无论公司多大,都保持像创业第一天的专注、敏锐和敬畏。

十年后,亚马逊已经不只是零售商,而是一家科技公司。AWS的出现,让它成了全球云计算的王者。

这就是进化。

格局不只是能看到未来,还要有能力走过去。

字节跳动的张一鸣同样懂这一点。别人做产品,他调试自己。他常说:“一个人的情绪曲线太剧烈,就没法做长期的事。”

他把自己训练成一个“冷静机器”,让理性战胜喜悦与焦虑。每天复盘公司的结构,把业务当作产品来调试。那种持续进化的能力,让字节变成了算法时代的样板。

进化,不是更新工具,而是更新心智。

格局的第三层,是理解“无终局”。

陈邦创立爱尔眼科时,没有任何人看好他。医疗行业庞大、复杂、重监管,几乎没有民营企业能立足。他是红绿色盲,被军校退回,后来在商海起伏多年。有人劝他:“别折腾了,医疗太难。”

可他偏偏要试。他说:“如果我能让一亿人看得更清楚,我就赢了。”

那时没有人想到,这个曾被命运“拒绝”的人,会在十几年后建立起中国最大的连锁眼科集团。

他做了两件事:一是下沉服务,把医疗资源带到县级医院;二是建立医生合伙人制度,让优秀医生拥有公司股份。

这是他的格局。不是看眼前的利润,而是布长线的棋。

格局大的企业家,往往不和别人比快,而是比久。

张磊喜欢引用《实力、运气与成功》里的一句话:“凡涉及运气的事,长期看,好过程才有好结果。”

短期看,命运像骰子;长期看,命运更像一场马拉松。

短跑靠运气,长跑靠节奏。

格局,不是你跑得多快,而是你能不能在最慢的时候不放弃。

我认识一位创业者,他在新消费领域做品牌。三年亏损,团队换了三批。投资人撤资、供应链断裂、产品滞销。所有人都劝他关门,他却在仓库加班,重新打样、重组渠道。

有一次他告诉我:“那段时间我每天都怕,但我也每天都在修正。”

他做了一个小实验——不推新品,只优化一个老款的包装和文案,连续七天分析转化数据。两周后,销量增长18%。他说:“原来‘格局’不是空话,是能在混乱中保持逻辑。”

这就是“返工”的意义。

格局,不是天生的宽度,而是后天修出来的深度。

张磊在《价值》里写过一句话:“价值投资不是一门技术,而是一种人格。”

人格的底层,是格局。

格局不取决于你的起点,而取决于你的视野。

格局越大的人,越懂得延迟满足。

他们不在意一时的得失,只在意方向是否正确。

他们不追求立即的掌声,只关注长期的沉淀。

他们不怕慢,因为他们知道,所有快都要从慢里生。

有一次,张磊和年轻创业者交流,有人问:“您看企业成功最重要的是什么?”

他想了很久,说:“愿景要远,行动要细。格局不在嘴上,在每一次选择里。”

说完他又补了一句:“格局小的人,看今天;格局大的人,看十年;伟大的人,看十年后的今天。”

那天台下静得能听到呼吸声。

后来他收笔写下那句常被引用的名言:“凡盛衰,在格局。格局大,则虽远亦至;格局小,则虽近亦阻。”

这句话后来被无数人贴在办公室的墙上,也成了许多人低谷时的提醒。

我们常以为,格局是天赋,是出生的宽度。其实不是。它是一次次拉高视角后的选择,是一次次拒绝短期诱惑后的清醒。

格局越大的人,越温柔。因为他们看得多,明白的也多。

格局越大的人,越坚定。因为他们见过风浪,仍愿意向前。

格局越大的人,越谦卑。因为他们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人生的格局,决定了你能拥有怎样的命运。

有人一生忙着证明自己,有人一生都在建设自己。

有人想赢今天,有人想赢未来。

格局,决定你属于哪一种人。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