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任正非44岁被开除,董明珠36岁南下打工:人到中年,不是你想的那样
2025-10-21

夜深,贵州一座小山村的老屋中,灯光昏黄。任正非静坐在木桌前,鸟叫声从窗外飘进来。他翻开一页页工程图、财务报表、战略草稿。窗帘半掩,屋外的风吹过竹林,发出“刷刷”的声响。就在这个不起眼的空间,他感知到自己的渺小。那一刻,他明白:只有先认清自己的渺小,行为才有可能伟大。

他并不是从一开始就伟大。资料显示,任正非于 1944 年10月生于贵州省贞宁县一个山村。(维基百科)从少年时代的贫困、饥荒,到后来在军队技术岗位上的摸索再到创业,他的每一步都像是一场被卷入的急流,而非刻意的壮举。那种察觉自己渺小的觉醒,并非浪漫,而是血淋淋的现实:在变革的浪潮里,他不是巨人,而是一个努力撑船的人。

于是,他创立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表面上,这是一个通信设备制造商;实际上,是一场关于人、组织、历史和责任的全景戏。任正非说过:“人感知到自己的渺小,行为才开始伟大。”这是他对创业、对组织、对自我最深刻的总结。他看见了行业中“英雄”光环背后的疲惫,看见了制度崩裂、信息断裂、技术被卡脖子的现实。怎样从“渺小”走向“伟大”?不是奇迹,而是逻辑。

他早年在军队担任技术员,1983年离开部队来到深圳开始民企创业。几十年间,华为从一个小作坊式企业发展至全球通讯巨头。公开信息显示,2017年华为年收入达约925 亿美元。(维基百科)光环之外,是长年累月的试错与修正。组织建设上,他推行员工持股、利润分享、轮值CEO制度——这些听起来并不“高大上”,但却是将“渺小”转化为“群体力量”的具体路径。

这里有三条主线可以帮助我们洞悉这一过程:认知渺小、组织赋能、自我革新。每一条都环环相扣,相互支撑。只有充分分解,才能在MECE(相互独立、完全穷尽)的框架下看清核心。

认知渺小。任正非并没有把自己看作天选者。他常在公开采访中强调自己“不够聪明”“越来越无知”。在一次采访中,他表示:“我突然发觉,自己竟然越来越无知。”(维基引文)那并不是自嘲,而是一种态度:当你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有限,才会愿意借势、合作、持续学习。历史上的英雄主义往往高唱“我能”,但真正可持续的伟大,是从“我可能不行”开始的。任用抗争式表达:他看见自己在时代面前是渺小的,正因为这个认知,他才不是或许会失败的,是必然会挣扎但仍然迈进的。认知渺小,使得他不会迷信个人英雄,而重视团队、制度、长期。

组织赋能。华为的组织模式并非一蹴而就。他在创立之初就提出人人持股、人人参与。公开资料显示,华为股权结构为“员工持股”,外部没有单一机构或政府部门控股。(huawei)这种结构将“渺小个体”连接成“集体力量”。他从“我”变成“我们”的组织化推动者。组织化不是规模的堆砌,而是让每个“渺小”都能成为不可或缺的节点。那一刻,渺小不再是弱项,而成为系数。对一个人而言,力量有限;但数万人、数十万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那就是伟大。组织赋能,还体现在他推进轮值制度、开放决策的实践上。他曾说,公司不是我创造的,真正聪明的是十三万名员工。(维基百科)“渺小”被反向利用:不是降低目标,而是扩大赖以成功的基础。

自我革新。认知渺小并非自暴自弃,而是自觉刷新。任正非在接受采访时直言,公司在芯片领域与美国同行仍有代差,“我们的单芯片仍比美国落后一代”。(Reuters)这句话坦诚无比,但他并没有停留在无奈中,而是调整路径:通过“数学补物理”“非摩尔定律补摩尔定律”“集群计算补单芯片”的逻辑来弥补差距。这就是一种弱新到中强新的逻辑——旧法新用,把信息差转成优势。他没有宣扬什么革命性突破,而是在现实中做试验。自我革新的过程包括设立实验、反馈、再试、再改。对读者而言,这正是可执行的小动作:你今天也可以设一个“小实验”:例如你在一天里减少一个“我必须看起来很厉害”的行为,转而记录你一个“我知道我还不懂但我要学”的时刻。再比如你尝试组织一个小群体,让两三个人分享你今天觉得渺小但想做的事,这使你从“一个人强”走向“群体更强”。实验失败时怎么办?任正非多次遭遇危机:例如2002年华为差点崩溃,任自己承认那段时间做了噩梦、流泪。(维基百科)那是返工,是提醒:真正的革新不是一次成功,而是反复修正的轨迹。

这些主线合并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清晰的逻辑:当你觉察自己渺小,便有动力去构建组织;当组织成为力量,你才有能力革新自己、对抗时代的潮流。格局,不是你赢了多少人,而是你和多少人一起看见更远。矛盾不是“我不够强”对“我要强”,而是“我渺小”对“我才有可能伟大”。关键点就在于:伟大不是撕裂山河,而是链接众人、链接时代、链接未来。

再来看一个小实验桥段,适合你今天就可以做。你选一个你觉得自己“不够懂”的领域,例如AI、写作、管理、技术,写下三句话:我不知道,我想学,我明天做一件小事。然后把这三句话发给一个你信任的人,邀请他(她)明天检查你有没有执行。这样你用“渺小”的自觉,启动“学习—行动—反馈”的回路。明天你再记录:我做了,我遇到的问题,我调整了。两天后,你会发现你起步不再是“我要表现”,而是“我要成长”。这是从认知渺小到自我革新的小桥段。

再结合组织赋能,你可以再实现一个小动作:今天你发起一个群聊,邀请三至五位有志于成长的人,每周一次分享彼此感知的“渺小”以及当天做的一件“改善”行为。你们不评价谁做得多好,只记录谁坚持了。这样你小规模地把“组织”也纳入你的成长逻辑。这个实验成本低、可逆、反馈快,是旧法新用的典型。

如果你执行了,你会发现,很多内在的焦虑其实源自“觉得我必须很厉害才能开始”——而任正非的逻辑正好颠倒:觉得自己渺小,然后开始。时间是他赖以为胜的筹码。从华为初期一个小厂开始,到今日数十万人,胜利源于“慢火煮沸”,不是一蹴而就。回头看那句“人感知到自己的渺小,行为才开始伟大”,你会明白这是核心。这句话不是一句励志,而是一条成长曲线。

很多人在起步时被“高手”吓退,被“冠军”压垮。他们问:“我怎么比他们强?”于是他们被困在“差距”中不能动。而任正非告诉我们:你先接受差距,再用组织与革新填补差距。你不去羡慕那位高手,你就开始做你应该做的事。高手不是起点,而是终点之一,终点之后还有无限。真正的成长,不在于复制别人的轨迹,而在于走出自己的路径。认知渺小、组织赋能、自我革新,这三柱逻辑像桥梁,从你所在地点连接到你可能去的新地点。

有人可能质疑:这种逻辑真的适用于普通人吗?答案是肯定的。伟大不在于你出发有多高,而在于你是否愿意从地面起跑,并且知道自己脚下那块地,并愿意在它上面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任正非没有财富、资源上的绝对优势,他的优势在于理解了人、组织、时间的结构。你也可以。只要你愿意先低下头,看看自己哪里渺小,再看看你能和谁同行,再看看你今天能做一个修正。

在这个过程里,责任很重要。任正非在十多年前就把责任与解释摆在公众面前。他在谈华为员工持股、全球化问题、安全性问题时,他不是说“我们会看看”,而是说“我们承担”。公开采访中,他强调华为“不会做损害任何国家利益的事”。(huawei)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用行为撑起承诺。你在自己路径上也要明确:这个项目是谁负责?你怎样检查?你怎样修正?这是“行动—责任—反馈”组合。无责任,逻辑就虚悬。

结尾时,让我们回到那盏贵州老屋的昏灯。那光微弱,却亮了。他不是夜晚等天亮,而是在夜中工作。你也不必等条件成熟,而在你最渺小的地方,开始行动。你不必拿世界评判你,而是你先评判你自己。你先做一件事。你先和别人一起做一件事。你先修正一件事。

“人感知到自己的渺小,行为才开始伟大。”愿你在这句话里,找到起点。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