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吴晓波最新演讲:2020后半程,去做点丢脸的事,不靠谱的事
2025-10-21

那天风很大,北京的天灰得像蒙了一层布。吴晓波站在演讲台上,手指轻轻敲着麦克风。灯光晃了一下,他笑着说:“2020年,我翻了几次车。”全场一阵笑声,可那笑声里藏着某种深的、心照不宣的共鸣。那是一种疲惫之后的自嘲,一种摔倒后还要拍灰站起的倔强。他顿了顿,抬头望向台下,说了句后来被无数人转发的话:“去做点丢脸的事,不靠谱的事。”

这句话像一根火柴,点亮了许多人的夜。可多数人不知道,这句话不是“燃”,而是“疼”。

真正的丢脸,从来不是表演,而是撕掉伪装、面对真相。

一位朋友给我讲过一个细节。那天吴晓波录制直播,推门进来的时候,袖口上还沾着咖啡渍。助理要帮他换件衣服,他摆了摆手说:“就这样吧,反正今天的主题叫‘翻车’。”那一场直播,他卖的奶粉只卖出十五罐。十五罐,不够一台摄像机的钱。

可那天他没有关掉直播。他坐在灯光下,笑了笑,说:“你看,丢脸也能当内容。”

那一刻,他像个被时代掀翻的普通人。只是普通人不会被几百万观众看见。

那一年,无数人都在“翻车”。有创业者去开滴滴赚工资,有企业家穿古装去卖旅游套餐,有胖姑娘靠直播吃饭撑起整个家庭。人们笑着说:这年头,连神童都得扮成媒婆。但背后的逻辑简单又残酷——所有体面都得让位给生存。

吴晓波提到那个滴滴司机时,语气是轻的:“他晚上跑车,为了给员工发工资。”那是一种近乎原始的体面。一个人不为自己赚钱,而是为别人能活下去。那种力量,不来自荣耀,而来自渺小。

中国的许多奇迹,都是靠这种渺小堆起来的。

再往后,他讲到梁建章。那个曾经的“文质彬彬”的CEO,如今成了直播间的“唐伯虎”。他本可以优雅地坐在董事会里,却披着戏服、画着妆,在镜头前喊:“来呀,买呀!”有人笑他疯了,可只有他自己知道,那一刻的荒诞,是为了让几万员工不失业。

理想总是从体面开始,最后都落在生活上。

我记得吴晓波那句特别狠的总结:“企业家天生是为了解决问题的。”
这句话没说出口的下半句是——哪怕问题就是自己。

镜头再往后切,是那个成都的胖姑娘。她在直播间吃了四个半小时。屏幕上的弹幕像潮水一样飘过:好饿啊、她真能吃、我也想试试。
而后台的数据显示:四个半小时,她卖出4800块货,赚了700元。

那700元,不算多,却让她从一名文员变成一个能自己决定时间的人。她的生活仍然平凡,但有了选择。吴晓波说,未来这样的姑娘会有一百万个,而她们背后,会带动两三千万人的新就业。这句话被很多人当成经济预测,可我觉得,更像是一首诗——关于尊严、劳作、与微光的诗。

他讲到这里,停了一下,说:“2020年,所有人都被逼出舒适区。”那一刻,全场安静得连呼吸声都能听见。每个人都在脑海里默默回放自己这一年的崩溃。

被逼着换方向的人,才真正开始成长。

那一年,中国经济没翻车。吴晓波用数据撑起了乐观——过去四十年,中国赶上了三辆“车”:工业革命的末班车、互联网革命的头班车、智能化革命的未来列车。可他说这话时,语气并不轻快。他加了一句:“但每一辆车上,都有人摔下去。”

那句话刺痛了我。

你看,一个国家的前进,不是所有人都能跟上节奏的。有人在高速上飞驰,也有人在车下喘气。那些喘气的人,往往被时代遗忘。可正是他们的喘息声,提醒我们什么叫“代价”。

吴晓波讲了个故事:山东一个养猪的父亲,让在英国读书的儿子回国接班。儿子愁眉苦脸。吴晓波告诉他:“你爸养的是猪,你可以养数据。”猪耳朵上的传感器,让猪瘟率下降90%。
年轻人眼睛亮了。那一刻,他不是被说服,而是被看见了。

人们常以为“未来”是远方,其实未来就藏在“看懂自己”的那一刻。

时代的走向,不会为任何人放慢。中美关系紧张,全球化受阻,保守主义抬头——宏观的浪潮太大,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自己的小海域里继续划桨。

吴晓波后来用了个词:“新保守主义时代”。这不是警告,而是一种温度的回归。人们开始重视秩序,注重传统,怕死、怕乱,也怕失去。他说:“一个野蛮生长的时代,结束了。”这句话的分量,像一块石头压在心上。

过去的创业者靠“摸石头过河”,如今的创业者要先造桥。过去拼的是胆,现在拼的是稳。过去可以靠野性突围,现在必须靠理性生存。

可理性也有代价。代价是慢,是谨慎,是保守。

那种慢,逼着我们去重新定义“成功”。

在杭州的某个下午,他见到一个养猪的年轻人;在成都的夜晚,他看到直播的姑娘;在合肥的会议室,他听书记谈“国家科学中心”。这些片段像散落的光,照出同一个主题: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正确战场”。

正确的战场,不一定高光,但一定真实。

一个卖床垫的企业,因为疫情线下全停。总裁打电话求助。吴晓波劝他去试试直播。那人半信半疑,还是干了。一个月卖出十五万单。可他总结时,说了三句“没想到”:没疫情不会干;没云服务干不了;没试验意识不到世界已变。

三句“没想到”,其实就是三次重生。

他第一次直播失败,奶粉卖十五罐;第二次改了策略,只卖九个品类,慢慢讲、展示细节;第三次,把渠道商拉进来一起卖,卖出3.9亿。那不是奇迹,是返工。所有成功的背后,都有无数次返工。

他笑说:“我翻过车,所以你拍不死我。”那句玩笑背后,是彻底的自我瓦解与重建。

这也是他提倡的“小实验”法则:小步快跑,试错迭代。

如果你不知道该怎么做,就先做一件让自己丢脸的小事。写一篇没人看的文章,开一个没人来的直播,打一个可能被拒的电话。你做的时候会脸红,会尴尬,会怀疑。但只有那一刻,你才真正活着。

因为不丢脸,就不会成长。

这话听起来像鸡汤,但它是冰冷的。所有成长都以羞耻为代价。

那天吴晓波说:“年底之前,给自己留一分钟,回想这一年有没有做过丢脸的事。如果没有,这一年就白过了。”

这不是鼓励冒险,而是提醒我们,不要被体面困住。体面是舒适区的外壳,时间久了,会腐烂。

有人问:为什么要做不靠谱的事?
他回答:“因为靠谱的事,别人都在做了。”

这句话我后来想了很久。靠谱的,是确定性;不靠谱的,是可能性。所有新生的事物,最初都不靠谱。电商不靠谱,直播不靠谱,短视频也不靠谱。可谁能想到,今天的不靠谱,正是明天的主流。

所以他倡议的不是“乱搞”,而是“试”。试,是对未来最大的尊重。

疫情那年,中国新增直播间20万个,到年底50万。每一个直播间,都像一个小宇宙,聚拢着焦虑与希望。有人靠它翻身,有人靠它翻车。吴晓波自己也翻过。可他没退。

那就是所谓的“正确战场”:它可能不辉煌,但足够真。

我记得他引用鲍勃·迪伦的一句话:“昔日我曾如此苍老,如今才是风华正茂。”那一刻,他的声音有点哽咽。人们鼓掌,却没有人笑。因为他们都懂,那句话是写给所有在黑暗中摸索的人。

2020年之后的每一年,我们都还在那个战场上。有人被浪拍回岸,有人学会了游泳。时代不问你准备好了没有,它只问你敢不敢。

所以去吧,去做一点丢脸的事,不靠谱的事。去让自己在混乱中重新长出一点野性。去试一试,去跌一跤,去重新相信——

一个人若能承认自己的小,才有可能做成一件大的事。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