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和谁在一起,真的很重要
2025-10-21

那天,风吹得很轻,像一只手在推着人往前走。林尧站在小区门口,看着身边的三个朋友吵成一团,心里忽然生出一句话——人真的会因为和谁在一起,而活成完全不同的样子。那一刻他没说出口,只是笑了笑,转身去接孩子放学。可那句没说出口的话,后来在他心里回荡了很多年。

人的命运啊,有时候不是被天决定的,而是被身边的人慢慢揉出来的。

林尧年轻时特别能干。大学没毕业就创业,三年赚了第一桶金。那几年,他身边围着一群热血的年轻人,天天讨论产品、融资、理想,眼睛都亮着。后来公司倒闭,他换了圈子,身边的人开始聊基金、聊房价、聊副业。渐渐地,他的激情没了,语气也变得像那些年长的朋友一样:“算了吧,现实点。”

有时候他会在凌晨翻旧相册,看见二十多岁的自己举着酒杯冲镜头笑,那笑里有种野劲。现在的他,也还笑,但笑里藏着一层薄薄的疲惫。

他有次和我说:“人真的会被同频的人带着往上走,也会被不同频的人拉下去。”那句话听起来像鸡汤,可当他说完,我看见他手上那层厚茧,就知道那是血换来的真理。

我曾在《中国社会心理研究年报》中看到一个数据:长期和消极人群共处的人,抑郁风险比普通人高出42%。你以为只是心情受点影响,其实连神经回路都在慢慢被重塑。心理学上叫“社会同调效应”,简单说,人会变成自己最常接触的那几个人的平均值。

林尧没看过这本报告,但他亲身演了一遍。

他有个老同学叫沈冰,做医药销售,性格开朗,走到哪儿都能结交朋友。疫情那年,生意难做,沈冰反而开始跑步、拍短视频、去上课学英语。他说:“市场我管不了,心态我能管。”没想到三年过去,他做成了公司的区域负责人,带出一支全国十强的团队。

有天晚上他们喝酒,沈冰拍着他的肩膀说:“你啊,太聪明,不够笨。”林尧愣了一下,笑着骂了句:“我笨不起来。”沈冰说:“不是脑子笨,是心要笨。笨一点,就能多走几步。”

那晚之后,林尧开始每天早上六点起来跑步。他说那是他的小实验,看看能不能通过改变一天的起点,撬动生活的方向。开始的两周,他跑不满三公里,脚底磨起泡。后来坚持了三个月,他发现自己每天的情绪不再那样焦虑。

这是第一个改变的小动作——换一个比自己更有生命力的人同行。

这世上有个规律:情绪是传染的。和谁在一起,决定了你呼吸的空气。

我想起去年在北京地铁上看到的一幕。一个年轻姑娘坐在角落里,听着耳机,嘴角微微上扬。旁边的中年女人看着她笑,忍不住问:“听什么这么开心?”姑娘摘下耳机说:“我听脱口秀,怕自己变成那种天天抱怨的人。”那女人怔了几秒,笑着说:“你挺聪明。”那笑,是一种羡慕。

那天我突然意识到,连听什么、和谁聊天、在谁身边久待,都是选择。只是多数人,不知不觉就被环境吞噬。

我认识一个年轻设计师,叫秦澜。她从广告公司辞职那天,手在抖。朋友都劝她:“现在经济不好,留着稳定工作多好。”但她说:“我宁愿饿几个月,也不想被耗成废人。”她租了个十平米的小屋,开始给独立品牌做设计。刚开始,没人找她,她就在网上分析大品牌的视觉风格,写成文章。半年后,一家文创公司看中她,请她做顾问。她说:“那半年,我和没人看得起的自己在一起。”

这句话我记了下来。因为它提醒我,所谓“和谁在一起”,不只是外部的人,也包括你在和哪个版本的自己相处。

你若天天跟那个懒散、怀疑、退缩的自己相处,再强的信念也会被磨没。

所以这也是第二个小实验——每天花十分钟写下自己身上“还在努力的小部分”,哪怕只是今天没迟到、没抱怨、完成一个微任务。坚持一个月,你会发现那是自我对话的正循环。哈佛大学的积极心理学实验曾验证,连续21天记录小成就的人,幸福感提升27%,焦虑下降34%。

生活的改善,往往不是换房换车那种巨变,而是一个人身边的微气候变了。

有些人靠近你,世界亮了;有些人一说话,天就暗了。

我有个朋友在外企做HR,她曾做过一个内部数据分析——离职率最高的部门,不是工作量最大的,而是领导情绪最不稳定的。她说:“一个人一天可以容忍八小时高强度工作,但受不了五分钟的冷嘲热讽。”

你和谁在一起,决定了你精神的温度。

我见过一个特别典型的例子。一个三十岁的男人,叫刘哲。大学时热爱音乐,毕业后进了金融公司。五年后,他连琴都不敢碰。某次同学聚会,他看见老同学在酒吧弹唱,突然红了眼。那晚他喝醉,对朋友说:“我不是不喜欢音乐,是我身边没人再谈音乐了。”

那句话让我想到一句古老的格言:“人是被同类唤醒的。”当你周围全是算计、应酬、功利的声音,你的灵魂就会慢慢闭嘴。

而当你靠近热爱的人,你的心也会发光。

有一次他鼓起勇气,重新拾起吉他,在公司年会上唱了一首《平凡之路》。那晚,全场安静。有人哭了。后来老板走到他面前,拍了拍肩膀:“那首歌挺好,下次给客户也唱一首。”那一刻,他笑了。那不是妥协,而是重新找回自己的起点。

每个人都在被塑造。你身边的人,是你灵魂的雕刻师。

所以,别小看选择同行的人。它影响的不只是你今天的心情,还有你五年后的样子。

有个故事我很喜欢。日本管理学家稻盛和夫年轻时创业,最难的时候,员工只剩八个人。他每天去厂房前鞠一躬,对那几个人说:“拜托你们了。”后来他总结:“我之所以没倒,是因为我和愿意一起受苦的人在一起。”这句话看似卑微,其实是所有组织的真理。

你若和只图轻松的人在一起,迟早也会软下去。你若和仍在爬山的人在一起,哪怕摔倒,也会有方向。

我曾采访过一位退伍军人,他在云南支教七年。他说:“我每天和孩子们在一起,看到他们眼睛里有光,我就忘了苦。”那种“在一起”的力量,像一种信仰。

人这辈子最怕的,不是没钱、没运气,而是被一群消耗你的人包围。

你看,微博上那些整天骂天骂地的号,越骂越火;而那些踏实分享知识的账号,默默发十年也无人问津。可世界的进步,往往靠后者。

和谁在一起,决定了你看到的世界。

你和悲观的人在一起,他让你觉得努力没用;你和笃定的人在一起,他让你相信未来有光。你和琐碎的人在一起,你就天天纠结;你和简单的人在一起,世界就清爽。

所以我渐渐懂得,所谓成长,不是一个人突然变强,而是他慢慢学会筛选关系。那些让你频频自证、反复焦虑、不断防备的人,不值得留。那些能让你笑、让你变笃定、让你想做更好版本自己的关系,才是你该死守的。

每一次变好,背后都有一次筛人。

林尧后来离开了原来的圈子,重新加入一个创业社群。那群人聚在一起,不聊车、不比房,只聊产品、学习和市场。他说:“我现在赚得不多,但每天都有想法想去试。”那种心气,是他很多年没感受过的。

有次我问他:“你怎么又找回热情了?”他想了想,说:“我只是换了一群相信明天的人。”

有时候,世界并没变,只是你身边的人换了,风向也就变了。

所以啊,若此刻你觉得疲惫、焦虑、迷茫,不妨去做一件小事——
去见一个让你舒服的人,哪怕只喝杯咖啡;
去读一本你早就想读的书,哪怕只看十页;
去联系一个你敬佩的人,哪怕只是说声“你好”。

这些小动作,都是改变轨迹的微微一拐。人生不是被命运推着走,而是被同行的人带着走。

人这一生啊,会遇见形形色色的风,有人是风暴,有人是春风。风选错了,整棵树都长歪。

愿你有分辨的勇气,也有离开的胆量。更愿你能找到那群让你向上的人,一起被风吹往更亮的地方。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