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看完“浪姐”总决赛,我不再想活成她们的样子
2025-10-21

那一天,地铁在午夜之后仍旧挤满人群。站台上的声音嘈杂,几盏冷白的灯把每个人的影子拉得又长又歪。我看见一个女子靠在扶手上,手机发出红光,她看一条短信,笑了一下,然后低头看地板。那一瞬,她的肩膀像卸掉了什么重担。于我而言,这样的场景不少,但那条短信――“我辞职了”――让我停住。她看起来轻松,实际上像踏上了未铺设的桥。是不是每一次所谓的“解脱”,其实只是通往下一个未知的入口?

我也经历过。

那年我换了工作,跳槽跳得决绝却并不潇洒。深夜坐在出租车里,看窗外灯影闪烁,却发现自己竟然哭了。不是为离开,而是为未曾讲清的话,为曾经许下却没兑现的承诺。我问自己:我到底在追什么?那个答案,比我想象的更沉重。

我整理过资料:在2022年某份全球人才流动调查中,有41%受访职场人表示曾因价值观不合离职。这说明,不仅仅是薪资不够,更多人因为“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的答案不再匹配。于是我开始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离开并不是为了“走得更快”,而是为了“更像自己”。这是我今天要聊的主题。

我们要分清三件事:环境、角色、身份。环境是外在场域,角色是你扮演的职务,身份是你认定的那块核心。许多人混糊三者,以为换环境就能变身份,结果跑得快却迷失。我们要讲清楚它们的关系,再看从“想活成别人样子”到“活成自己样子”的关键。

环境易变。公司搬迁、组织架构调整、甚至办公室的咖啡机坏掉,都可能让你觉得“我不在这个世界里了”。资料显示:在2021年某大型管理咨询报告中,约有57%的迁岗人员在一年内感到适应困难。环境变化带来的不仅是办公桌交换,还有心理锚点松绑。很多人只看见环境,而忽视了下一个更深层的结构——角色。

角色更换了,不代表身份重建。你从“项目经理”跳到“部门负责人”,拿了更大的名片、更多的会议、更多的压力。但是否你内心觉得“我就是这个人”?如果没有,那角色只是一个徒有其表的叠加。真正的问题是:我为啥选这个角色?怎样执行?和我是谁有关。那种从“我做这个工作”变成“我是这个人”的裂变,才是真正的转变。

身份最难改变,但也最根本。身份是你给自己答案:“我是谁”“我值不值得”“我想留下什么”。当身份与你的环境、角色冲突,就会产生裂痕。就像那位地铁女子,她放下了旧角色,环境依旧拥挤,但身份开始重建。许多人跳槽或换行业,却还是像带着旧标签去新学校,错位感越强。身份重建,意味着你愿意在新环境中重新定义自己。

回到那个女子的短信,她没有说“我辞职了,找新工作”,而是“我辞职了”,像卸下一层外套。外套脱掉之后,身体突然感觉凉。但有时候,凉才是醒。她说,她累了,不想继续“别人想让我成为什么”的样子。那是身份出走的信号。

我在辅导一个创业者,他30岁不到,年薪百万,团队10人,可他每天都像在跑步机上追赶。看似高光,实际上像被定格在别人的模板里。我们一起做了一个“小实验”:他在一周内,拒绝一次自己觉得“必须要做”的会议,改为一个“不舒服却想做”的创意讨论。结果隔天他说:我整个人懵了,好像没那么累了。那就是身份觉察的起点。你要让自己停一停,问一句:这是我想做的吗?还是我默认该做的?

还有一次,一个企业高管在办公楼顶层,望着外面城市万家灯火,忽然觉得自己像个灯泡,亮是亮但没人看他。那是角色燃烧但身份空转。他尝试了“角色返工”:把自己的部门目标删掉,把“我认为公司未来该成为什么”放在会议第一条,让团队一起定义愿景,而非仅割指标。过程中他遭遇反对:你为什么不按老套路来?他坚持。三个月后,团队满意度从68%升到82%。那份变化不是业绩数字,而是“我们是谁”的共识。

我想用这两个“小实验”给你一个可执行的动作:今晚花十分钟,在纸上写下一句“我是谁”,然后写一件今天你为这句答案做的事情境。并在明早问自己:我还能怎么做,让答案更真实一点。第二个动作:在下一次你觉得“我必须要”前,插一句“我愿意”――这是从角色转向身份的跳跃。

但这些不是直线。那位创业者也失败过。拒绝会议后,他团队有个关键产品延迟。有人质疑他“不负责”。他低头改回原模式。几个月后,他才重新用“我愿意”模型,慢慢恢复。那就是返工的重要性:身份不稳,有时候你还得回到角色里完成必要的任务,再次启动。失败不是坏,而是一种测验。

在分析环境、角色、身份关系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关键矛盾:很多人把“成功=他人的认同”当作活成别人的样子起点。但这条公式失效了。因为他人的认同本身,就是他人的角色、他人的标准。你追它,就永远在别人的游戏里。这就是你不再想活成她们样子的根本。那个“她们”可以是节目里光鲜的女性,也可以是职场里闪亮的前辈。你羡慕她们的外表,复制她们的轨迹,却忘了询问她们的身份。

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曾被视为30+女性“翻红”标杆,但观众却在结局后说:我不想变成她们那样为了迎合不断加速。你看表面,她们跳舞、发言、造势;看深处,她们换了环境、变了角色,身份却没调整,累得像跑步机。那说明:环境+角色的改变,不足以带来身份的自由。

职场也如此。你换了公司、换了职位,但如果没重新定义“我是谁”,你可能只是让自己跑得更快。快速未必是进步。进步,是你跑得更“像自己”。

我们该问的问题不是“我能干什么”,而是“我愿意成为什么”。能干很多事,不代表想干那件。愿意成为什么,决定你跳进哪个池子,或者跳出哪个池子。

有证据也有案例支撑。西蒙·西奈克在《The Infinite Game》一书中指出:无限游戏的参与者不在于“赢”,而在于“持续在场”。(维基百科)我们工作的人生更像无限游戏,不是赢一个职务,胜一个项目,而是持续表达我是谁、我为何来、我想留下什么。若你把职场当有限游戏去打,结果常是焦虑、迷茫、疲惫。把它当无限游戏来玩,环境角色身份就能融合,而不是冲突。

总结到这里,再回头看那条短信,女子轻轻闭合手机屏幕,像把一段生活划上句号。她不是逃避,而是在为身份做一次“卸妆”。她没有说“我要成为XX”,而是“我要活成我”。环境没变,角色还能变,但身份变了。那种内在的平静,是外人看不见的力量。

如果你愿意,我建议今晚再做一个“小实验”:选择一件事,是别人希望你做的,或者你觉得“我必须做”的。然后在执行前默念一句:“我愿意这样做”,再看心跳。若加速,那可能是你还在角色里;若安稳,那可能是你在身份里。记录五天,你会看到一个趋势。

也许这条路不会快,但它会对。你走得慢一点,真的无妨。记住:活成自己,不是起点比别人高,而是终点比别人清。

或许你经历的只是换场地,或者角色升级,也没问题。但请不要忽略——身份,才是你最终要站立的地方。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