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985很惨,其实他们爽着呢
2025-10-21
那天夜色很凉,图书馆外的风从长廊一头灌到另一头。
一个男孩,穿着印着“985”字样的校服卫衣,蹲在楼下台阶上抽烟。烟雾在他脸边散成一团雾气,他看着手机屏幕上同学的朋友圈——“辞职,去支教。”
他笑了笑,笑得有点酸。
“985废物”,这是他自己挂在嘴边的词。可真废吗?不。他刚帮实验室做完一个项目报告,还在帮学弟改论文。但他觉得自己“废”——不是因为不够好,而是因为“不知道自己到底图什么”。
你会发现,这几年“985废物”这个词火得离谱。
微博上、知乎上、小红书上,都能刷到这样的句子:“我985毕业,月薪7千。”、“读了这么多年书,还不是打螺丝?”、“高开低走,读书反而毁了我。”
有人嘲笑,有人心疼,也有人暗暗庆幸——幸好我没考上。
可我想说,也许他们一点都不惨。甚至,他们正在“爽着”。
是的,你没听错。
你以为他们在被卷,其实他们在“自由地卷”;
你以为他们在内耗,其实他们在“挑剔地活”;
你以为他们焦虑,其实他们有焦虑的资格。
我采访过一个典型的“985废物”,她叫林夏,北大哲学系毕业,后来去了一家做品牌咨询的公司。月薪不算高,但每次开会,她都能说出那种让人“咦?还真有道理”的话。
有一次客户问她:“你学哲学的,怎么来做品牌?”
她笑着说:“因为品牌是现代社会的信仰系统。”
会场一静。那一刻,她像是用知识精准切入了商业的灵魂。
很多人说985的人“脱离现实”,但现实是什么?现实是他们正用知识,重新定义现实。
你觉得他们惨,因为他们没走上“功成名就”的老路。可他们的痛苦,往往是自觉的痛苦,是主动选择的副作用。就像一个开过好车的人,再去骑电瓶车,不是丢脸,而是换个风景。
这种矛盾感,在我们这个时代尤其强烈。因为教育的价值,从来没像现在这样被质疑、被解构、又被重塑。
资料显示:在202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发展报告中,超七成受访青年认为“学历不再是决定人生的核心因素”,但同样有超过八成人仍在为升学投入时间和金钱。这听起来荒谬,却极其真实。
我们嘴上说教育无用,身体却诚实地投入其中。
为什么?
因为教育不再是“爬上去”的梯子,而是一种“活下去”的结构。它不再只是工具,而是一种秩序感。
而985的人,恰恰是最早觉察到这点的一群人。
他们看到了教育的极限:知识未必换来地位,努力未必换来幸福。
但他们同样握着教育的底牌:思考力、结构力、理解世界的速度。
你以为他们“废”,只是因为他们不再愿意“照着模板走”。
去年我认识一个清华自动化的男生,辞掉大厂工作去云南种咖啡。他说他想“研究苦的来源”。我问他是不是冲动,他说:“我在实验室学控制系统,后来发现人也能被控制。那我得先学会失控。”
这不是逃避,而是一种主动的返场。
他在那里种出了一种被本地人称为“程序员味”的咖啡豆,带着淡淡的坚果香。半年后,他拿到了设计大奖,评语是:“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找到味觉的秩序。”
他笑着发朋友圈:“没白学控制理论。”
这就是他们“爽”的方式——不讨喜,却精准。
当然,他们也有崩溃的时候。
林夏后来也焦虑过,她说那阵子每天晚上都想删简历重来。
她做了个小实验:每天晚上写一句“我今天还在学习的证据”。
第一天她写:“读完一本书。”
第三天她写:“看完一部电影。”
第七天她写:“我没学任何新知识,但我听懂了自己的一句叹气。”
她笑着对我说:“我终于明白,我不是在找工作,我在找意义。”
这是她的返工。失败过,但也重启了。
所以,我一直觉得,985这一代,其实在做一件重要的社会实验——把“教育的边界”,重新往内心挪。
以前教育的终点是高薪、编制、体面;
现在教育的终点,是认清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并不是“佛系”,而是结构性觉醒。
一个朋友曾说:“我们这一代,不缺工具,缺内核。”
这句话让我想到一个细节。
一次晚宴上,一个做金融的女生举杯,说:“我不再想赢世界,我只想不被世界赢。”
那一刻,她的笑不高调,也不卑微。像是一个985人从“要强”走到了“要稳”。
外部的世界在呼啸着换算法、换风口、换行业。
而他们学会了在不确定里,建一个确定的小世界。
他们不是没野心,而是懂得收力。
不是不追求成功,而是不愿再用别人的模板定义成功。
在心理学上,这叫“自我效能感的再定位”。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Albert Bandura在他的研究中指出:一个人真正的成长,不在于成就目标,而在于重新理解自己与目标的关系。
你看,这不就是现在的985人嘛。
他们没有放弃竞争,他们放弃的是无意义的竞争。
他们没有丢掉理想,他们只是换了一种不喧哗的方式去靠近理想。
所以你看到他们辞职、转行、Gap year、做播客、开书店……你以为那是“逃离”,其实那是“试验”。
试验自己能否在新的边界内,仍然保持理性,仍然热爱世界。
一个哈工大的同学曾对我说:“我发现真正的教育,不是教我怎么赢,而是教我怎么不怕输。”
他说这话时,手上满是项目失败的痕迹,但眼神稳得像山。
我想,这就是985教育最隐秘的馈赠——它让人有勇气跌倒。
那些喊着“废物”的人,并不是真的被废了,他们只是处在“从赢到稳”的过渡期。
教育的终极价值,不在于让人一路向上,而在于让人跌落时不碎。
你以为他们惨,是因为他们暂时没找到“答案”;
但也许,他们早就在问题里,活成了新的答案。
如果你也在焦虑,不妨做一个小实验:
今晚写下一句——“我今天不被定义的证据”。
可能是拒绝了一次社交,可能是允许自己无效发呆。
写完就好,不用解释。
这就是“反向教育法”的起点——学会不被学控制。
你看,教育不再只是“做题”的事,它正在变成一场“做人”的过程。
那些“985废物”,其实是最早从“分数逻辑”跨向“生命逻辑”的人。
他们不是没目标,而是选择了更难的那种目标——成为自己。
他们的痛苦,是成长的疼;
他们的爽,是思考的甜。
当他们真正明白,教育从来不是爬梯子,而是照镜子,
那一刻,他们已经赢了。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