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鞋王”达芙妮宣布彻底退出实体零售:真正毁掉你的不是黑天鹅,而是灰犀牛
2025-10-21
那天的新闻像一阵凉风,从手机屏幕里钻出来,刮得人后脊发凉。八月的尾巴,微博热搜上那行字刺眼地晃着——“达芙妮宣布彻底退出实体零售”。那一刻,不只是鞋子的故事结束了,而是一整个时代的鞋印,被雨水冲得干干净净。有人感慨说,真没想到这个陪伴了几代人青春的品牌,竟是这样谢幕。也有人叹息:“黑天鹅又来了。”但细想想,那真的只是“黑天鹅”吗?
也许毁掉它的,不是突如其来的疫情,而是那头在远处早已奔跑多时的灰犀牛。那只巨兽一步步逼近,尘土飞扬,声音不大,却沉得慌。只是人们太久没抬头,以为那是别人的噩梦。
很多事就是这样开始的,不是轰然倒塌,而是慢慢裂开。裂缝从最细微处生长,从一个忽视的小问题,一次延迟的调整,一句“再看看”的犹豫,变成最后那声“来不及了”。
达芙妮的衰败,并不突兀。公开财报显示,2012年它的门店数超过6800家,2019年只剩下不到4000家。那一年,他们已经连续五年亏损。疫情到来,只是让原本摇晃的骨架彻底倒下。灰犀牛的影子,其实早在天边。只是,当人们还在给门店换新灯牌时,市场的灯早已暗了一半。
一个老同学曾说过一句话,我一直记得。他说:“企业倒下的方式,和人变老的方式一样,不是突然,而是渐渐。”那天他说完这话时,正拿着手机刷新闻,达芙妮关店的标题正闪在屏幕上。他叹了口气,点灭屏幕,转头又去刷短视频。那种表情,像是对别人命运的感慨,其实也藏着自己的影子。
灰犀牛这三个字,第一次出现在大众视野,是2013年。美国经济学家米歇尔·渥克写了一本书,书名就叫《灰犀牛》。她说,最大的危险不是看不见的,而是那些我们早就看到,却装作没看到的。那听起来像哲理,其实就是现实。
想起多年前在深圳认识的老刘。那时候他在做金融销售,客户多,收入高,天天笑呵呵。我们偶尔喝茶,他总说:“这行虽然累,但来钱快。”那年我劝他去公司管团队,他摇头:“我不适合管人,我就喜欢自己冲业绩。”后来,一个老同事创业,请他一起去做股东,他又犹豫,说再看看。那一年,他的客户量开始下降,但他安慰自己:“行情不好,大家都这样。”
六年过去了,那些当初的客户早已被别的公司吸走,他的业绩连保底都勉强。他被公司裁掉时,只发了一句朋友圈:“没想到会是这样。”可他明明早知道会这样。只是,那头灰犀牛走得太慢,让他误以为自己有时间。
人最难战胜的敌人,从来不是外部的变化,而是内心的侥幸。心理学家汉斯·艾森说过:“人像待在漏水的船上,只要水没到脚,就不急着逃。”那是最典型的自我安慰。我们看别人的危机,总以为离自己很远。别人被裁,我们感叹一声;别人破产,我们摇头叹息。可当灰犀牛开始低头冲刺时,我们往往还在原地计算该不该跑。
我自己也曾被这种心理困住。那年,我在一家公司做内容策划,工作稳定,薪水不错。后来短视频崛起,部门几次讨论要不要转型做新媒体矩阵。领导犹豫,我也犹豫。那种犹豫很奇怪,一半是对未知的恐惧,一半是对现状的依赖。我们谁都不想承认时代已经换了频道。直到一年后,公司业务被新玩家彻底碾压,我们被通知集体裁撤。那天我坐在空空的工位上,忽然想起一句话:“灰犀牛最可怕的地方,是它不会拐弯。”
有时你不做决定,决定就会替你做。
人和企业一样,最容易被毁掉的,不是“黑天鹅”的意外,而是灰犀牛的必然。真正的危险,总是从微小的偏差开始。体检报告上那一条轻描淡写的红线,账本里那几次延迟的回款,情绪里那一瞬的厌倦,都是信号。只是我们太习惯安慰自己:“没事,再撑一撑。”
人类的短视,还被一种心理强化着——双曲贴现。经济学家塞缪尔森用这个词解释人类的选择倾向。实验里,研究者问:“现在给你50欧元,或者三个月后给你100欧元,你选哪一个?”结果,大多数人选了现在的50欧元。因为三个月太远,未来的收益在情感上变得“轻”。同样地,当灾难离我们远时,恐惧也变轻。我们更怕眼前的小痛,却不怕远处的大灾。
于是,人开始拖延。肥胖的人在健康警报响起时才去健身;工作倦怠的人在被谈话时才更新简历;企业在亏损那一刻才想起要转型。所有的悲剧,都有一个相似的开头——“还没到那一步”。
马云曾在湖畔大学说过一句很刺耳的话:“要在阳光灿烂的时候修屋顶。”那句话我后来经常拿出来提醒自己。我们大多数人都在下雨的时候,才想去补洞。可真正聪明的人,在天气晴朗时就开始修补。那并不是先知,而是自律。
我后来给自己做了个小实验。那天我花了两个小时,把自己所有的支出、技能、时间使用写在一张表上,然后标出哪些事情“在变差”。最让我震惊的,是那几个不起眼的小项目——社交、阅读、锻炼。它们像温水里的青蛙,让我舒服,却一点点吞噬掉生命的热度。于是我强迫自己,每周写一次复盘,记录自己哪里开始懒了,哪里没变好。三个月后,我惊讶地发现,灰犀牛不是突然来的,而是每天都在向你靠近。你能做的,只是早点听见它的脚步声。
回到达芙妮。它的灰犀牛,其实有很多只。消费者的审美在变,渠道的逻辑在变,年轻人的购物方式在变。而它却固守在商场柜台,以为忠诚可以抵御潮流。2010年后,ZARA和H&M开始在中国疯狂扩张,快时尚的波浪席卷而来。2015年,淘宝直播崛起,线上销售井喷式增长。可达芙妮那时仍在讨论如何“改善门店体验”。那种迟钝,不是傲慢,而是一种习惯。它太依恋曾经的成功,就像老刘依恋他的客户,像我依恋那份稳定。人都害怕放弃熟悉的安全感。可时代从不等人。
作家村上春树写过一句话:“当暴风雨过去,你不会记得自己是怎么活下来的,你只知道,暴风雨过后,你已不再是原来的那个人。”但很多企业,连等暴风雨的机会都没有。因为他们的屋顶,在晴天时就裂开了。
有时候我会想,灰犀牛之所以可怕,不是因为它的体型,而是因为我们喜欢假装看不见。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提到,人脑有一种“确认偏误”:当一个事实与我们的信念冲突时,我们更倾向于否认事实。达芙妮曾经做过几次改革:试水电商、做跨界联名、请明星代言,但都不彻底。那种改革像在补妆,不像在治病。因为他们不愿承认——自己已经老了。
真正能逃过灰犀牛的,不是跑得快的人,而是敢转向的人。
我见过一个服装品牌的年轻CEO,他做了一个小实验——把公司所有会议都改成“无PPT”汇报,只用数据和事实说话。一个月后,他发现产品决策速度提升了40%,冗余项目被削掉一半。他说:“我发现我们不是缺创意,而是被幻觉拖住。”那句话,我听完久久不语。
因为幻觉才是灰犀牛的饲料。它吃的不是金钱,而是幻想。
人生也是如此。多少人明知道自己该换方向,却还在安慰自己:“再坚持一下。”可真正的坚持,不是固执,而是迭代。马拉松选手在跑不动时不会硬撑,而是调整呼吸、改变步幅;企业也是,人也是。
也许你现在正在被某种灰犀牛逼近——一段不健康的关系,一份岌岌可危的工作,一种正在耗尽热情的生活方式。你也许在犹豫,觉得还有时间。可时间从来不站在原地。
几米在《巨人的苹果》里写过:“刚开始只是开出一朵较大的红花,接着飞来一只怪怪的蜜蜂,然后只是结了一颗不太一样的果子,谁也不晓得会变成这样。世界上所有的恐怖,不都是这样慢慢发生的吗?”这句话,我读到时觉得凉。因为所有的“突然”,其实都有预兆。
时代抛弃一个人、一家公司,真的不是没打招呼。只是它说话太轻,我们没听见。
《杀鹌鹑的少女》里写:“当你老了,回顾一生,就会发觉:什么时候出国,什么时候换工作,什么时候结婚,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只是当时站在三岔口时,你以为那天很平凡。”
也许我们此刻,正站在那样的三岔口。阳光正好,灰犀牛还远。可风里,已经有了它的气息。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