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管理3000人团队,「高管」并不能给我带来职场安全感
2025-10-21
凌晨两点,灯光从百叶窗的缝隙里渗进来。案头堆着文件,电脑屏幕还亮着未发出的邮件。陈岚揉了揉太阳穴,看着那行加粗的标题:“业绩未达标说明”。她盯了几秒,删除,再打,改动又删。窗外的城市在沉睡,只有她的光还亮着。那光有点冷。
今年她三十六岁,管理着三千人的销售团队,名片上印着“集团销售副总”。别人都叫她“陈总”,但这两个字有时更像一个外壳。外壳之下,是疲惫,是惶惑,是一种被时代裹挟的焦虑。她常想:如果有一天,公司换方向了,我还能被需要吗?
“你怕的不是变化,是你不再确定自己能跟上变化。”她的导师曾这样说。那句平淡的话,她记到现在。
陈岚不是没成功过。从一线销售,到讲师,再到高管,她用了十二年。业绩亮眼、团队稳固、收入可观,别人眼中的“人生赢家”。但只有她自己知道,那份“安全感”早在升职的那天就开始消失。
她曾以为,站得高了,就能不怕跌。可当看到一个个年轻人冲上来,她发现,“高管”的头衔,也挡不住时间的刀。
2023年年底,她在一次月度复盘会上,突然晕倒。医生说,是过度劳累。她笑着说“没事”,心里却第一次生出恐惧。恐惧不是来自身体,而是意识到自己所有的安全感,全系在别人给的那张名片上。
她开始重新思考,什么才是真的“安全”。
那段休养的日子,她第一次长时间离开会议室。没有汇报、没有KPI、没有通话提示音。她每天早上去河边散步,看那些晨练的大爷大妈,忽然生出一种羡慕——他们不拼、不卷,却依然笃定。
她问自己:我拼了这么多年,拼到了什么?
身边的朋友劝她创业。她摇头。不是不敢,而是不信。她太清楚创业的代价。
也有朋友让她学投资,她苦笑。她说:“钱能保值,却买不来底气。”
一次偶然,她刷到一篇文章。作者是个北漂的90后,从底层小编写到创业者,靠写作实现了逆袭。她点开那篇《写给每一个渴望向上生长的你》,从第一行读到最后一行。读完后,她关掉手机,静坐了很久。
“未来属于有影响力的人。”那句话像钉子一样钉在她心里。
那一刻,她第一次意识到,影响力才是终极安全感。职位可以丢,资源会散,但影响力不会凭空消失。它来自你脑子里、笔下、嘴里的一切积累。
她回想过去,自己所有的努力都在“往上爬”,却很少去“向外扩”。她擅长管理,却从没让别人知道她是怎么做到的;她有经验,却没有让经验变成影响力。
她决定做一个实验。
她开始写作。不是为了转型,而是想验证:表达,能不能成为她的第二条生命线。
她先从最熟悉的地方下手——销售管理。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写下前一天的复盘。写团队激励、写客户谈判、写失败的复盘。她不追求完美,只求真实。
第一篇文章发在朋友圈,点赞寥寥。第二篇也一样。到第三篇,她几乎想放弃。
那天夜里,她喝了点酒,打开电脑准备删掉所有草稿。朋友给她发来一句话:“你不写,就永远不知道你有多被需要。”
她停下,笑了笑,又重新写。
第五篇,她写自己2019年那次手术后坐在病房窗边的心境。那篇文章意外被公众号选中转载,阅读量两万多。那一晚,她收到一个陌生读者的留言:“谢谢你,我也正经历一样的事。”
她第一次体会到,被理解的幸福。原来文字真能让人抵达另一个灵魂。
她继续写。
写作让她开始重新认识自己。她发现,原来多年积累的经验,就是她的矿藏,只是以前没人挖。她曾经觉得“写作”是文艺青年才干的事,现在明白,那其实是成年人最高级的自我整理。
她用一个月时间写了十篇文章,分别讲团队激励、绩效管理、女性成长、领导力转型。每篇文章她都在读者评论区回复,一条不落。
有一次,一个年轻销售在评论里说:“陈总,我是刚入行的小白,看您的文章才知道销售不是卖力,是卖心。”
那句话让她心头一暖。她明白,自己从“被公司需要”,变成了“被更多人需要”。
这,就是新的安全感。
写作的过程并不轻松。她有过返工,也有过自我怀疑。
有一篇文章,她连改七遍,仍然觉得不满意。那天她气得摔掉笔,跟自己说“算了”。可第二天清晨,她又坐回电脑前,重新打字。她在笔记本里写下一句话:“失败没什么,只要我没停止思考。”
那天,她意识到,成长并不是一条路,而是一种姿态。
后来,她报名参加了一个“21天写作训练营”。那是她的第二个实验。
每天早上,她会先听音频课,再写作,再修改。她用笔记记录老师说的每个要点。每天打卡、互评、改稿,持续了整整三周。
她说,那是她近十年来最有学习感的一段时间。
她认识了各行各业的人:公务员、医生、全职妈妈、程序员,甚至有七十岁的退休老人。大家都在努力用文字表达自己。她说,那一刻,她突然有种“被世界重新连接”的感觉。
结营那天,她拿到“优秀学员”的称号。朋友圈一片祝贺。可她说,最重要的不是成绩,而是她重新相信了自己。
训练营结束后,她坚持每天写三百字短文,发在抖音上。一个月后,粉丝涨到十万;半年后,突破七十万。她开始受邀去企业讲“销售思维与影响力”,还被两家商学院聘为特邀讲师。
曾经让她焦虑的“35岁危机”,竟成了她转向的拐点。
她笑着说:“我以前怕失业,现在怕太忙。”
但那种忙不一样。过去的忙是被逼的,现在的忙是自选的。
她说,最打动她的一句话来自彼得·德鲁克:“最有效的管理者,从不问自己‘我该做什么’,而是问‘什么值得做’。”
她开始更珍惜时间。她减少了无意义的会议,把更多精力花在学习、写作和家人身上。每周,她会和孩子一起写“家庭日志”,让孩子记录下生活中最开心或最难的瞬间。她说,那是她的新仪式。
她的生活变慢了,但底气变厚了。
有人问她:“你现在不怕被时代淘汰了吗?”
她笑着说:“我可能会被公司替代,但不会被世界遗忘。”
那句回答,是她三十六岁的答案。
哈佛商业评论在2024年的报告中提到,职场中最具可持续竞争力的三类能力,分别是学习力、表达力和连接力。
学习力让你不断重启,表达力让你被世界听见,连接力让你在变动中始终有人同行。
陈岚说,她过去只靠学习力,现在学会了表达与连接。
她终于明白,安全感从来不是职位给的,而是自己构建的。
有一次,她在公开课上被问:“如果可以重来,你还会走销售这条路吗?”
她停顿几秒,回答说:“会。但我会早点开始写作。”
她顿了顿,又补了一句:“因为表达力,才是真正的复利。”
写作改变的不只是她的职业轨迹,更重要的是,她的思考方式。她开始相信,表达是整理思维的过程,表达力就是掌控力。
现在,她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写一篇短文;每周读一本书;每月做一次线上分享。她的文字被越来越多的人转发,她的故事被更多人讲述。
那天她在结营典礼上说:“我曾经以为安全感来自高薪,其实来自持续的自我生长。”
那句话被无数人截图收藏。
夜色又深了。她关掉电脑,走到窗前,看着城市的灯一点点熄灭。她忽然想到几年前那个在病房窗边的自己。那时的她惧怕未来,如今的她坦然面对。
她轻声对自己说:“你终于活成了自己。”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