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生活最大的稳定,来自于你的反脆弱能力
2025-10-21

清晨的天台,风还带着露水,他站在那里,手机屏幕上的通知一个接一个弹出,任务、邮件、会议提醒,像潮水般扑来。他深呼一口气,自言自语:“稳定,就是不被打碎的那块玻璃。”可当那玻璃裂开时,我们才会知道,它所谓的“稳定”,其实脆弱得难以承受。资料显示,Nassim Nicholas Taleb 在其著作《Antifragile: Things That Gain from Disorder》中指出:“脆弱的东西渴望静止的安宁,而生物才喜欢波动性。” (Goodreads) 他说得明白:所谓稳定,并非外部条件,而是你对变化的回应能力。生活最大的稳定,来自你的反脆弱能力。

他回想起自己刚步入职场那年。那是一家规模千人的互联网公司,总部位于深圳。部门里人人加班、共享办公、24 小时咖啡供应。他常对同事说:“我们快成加班动物了。”那时候,他觉得稳定就是拿到月薪、负责一块模块、年终奖按时到账。当时他没意识到:他以为握住的是“稳定”,其实握住的是“惯性”。而惯性最怕被改变打断。

他记得有一次公司调整组织结构。一个他熟悉的项目组被砍掉,成员被分配去其他部门。主管在群里发了一条:“希望大家及时调整。”明显是用温柔掩盖一次震荡。那晚,他回到公寓,膝盖靠坐在地板上,听声音空洞——外头楼道灯闪烁。他自言自语:“如果我昨晚还在另外一个组,这场变动会让我措手不及。”那晚,他第一次真正意识到:稳定不是外部签合同,更是内部能力。

情境里,他看到两条路径。路径 A:你追求“稳定”——月薪固定、福利良好、组织认可。这条路看似安全,表面上风平浪静。路径 B:你发展“反脆弱能力”——面对变化,你能不被打倒,甚至从中成长。这条路看似颠簸,实际带来更深的安全。真实对比里,他发现路径 A 的人,当变动来临时,容易崩溃。权威调查也侧面支持:公开资料显示,复杂系统里越是看起来“安全”的结构,越容易在极端冲击中崩坏。 (维基百科) 那条他以为的稳固路,其实暗藏裂纹。

他开始做两个小动作。小动作之一:每天留出 15 分钟,想象“如果我最依赖的事项突然被取消,我怎么办?”这一练习并无成本,但启动了他的警觉。他说:“我不是为了恐惧,而是为了预备。”小动作之二:每次工作安排里,他强制为“不确定事项”预留 10 % 的缓冲时间。比如会议可能延长、项目可能被撤回,就用这 10 % 作为应急。这两项动作不复杂,但却在日常里启动“反脆弱机制”。

他用了一个失败的桥段作为返工标志。那是在一次产品上线中,他负责的模块虽然按时交付,但上线当天环境出错,用户投诉激增,团队向他追问:“为什么没预留灰度时间?”回头看,他没有预留“不可预见”的修复时间,也没设计备用方案。那次,他夜里加班至凌晨三点,反复改 bug。他向团队说:“我们以为上线就是胜利,其实只是新挑战。”那失败成本不小,但也让他认识一个关键点:真正的稳定,不是零冲击,而是有冲击也不被彻底击垮。

在他的复盘中,他引用了一个经典名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那句话不是玄谈,而是一种结构认知:当你看似最安稳的时候,恰是脆弱最多的时候。反之,当你处于变化中、负荷中、挑战中,你可能在修炼“抗冲击”的肌肉。古典哲人 Seneca 在其《书信》中也提到,财富虽多,但依赖太深,就成危险根源。反脆弱并非逃避财富,而是不给任何一点外部环境,成为你的唯一支撑。

组织里的案例里,他又看到另一条教训。某制造业公司看似结构严谨、层级清晰,连续十年盈利。但在全球供应链突断那刻,关联资源一断,公司立刻卡住生产线,员工停工长达一个月。在与该公司中层沟通时,他问:“你们评估过最坏情形吗?”对方沉默。那沉默比任何数据更具冲击力。因为这家“稳定公司”的负责人,把“稳定”理解为“不出错”,而不是“有错也不崩盘”。

他提出“反脆弱能力”的三步路径。首先是“有准备”——你知道冲击会来,哪怕不知道具体是什么。其次是“有弹性”——你设计系统、个人或团队,有可退路、有余地、有备用方案。第三是“有增强”——当冲击来了,你不仅熬住,还能从中获得成长。正如 Taleb 所说:“The resilient resists shocks and stays the same; the antifragile gets better.” (Goodreads) 他把这句话读三遍后,把它当成职场标语:不是要你像橡皮擦那样弹回来,而是像肌肉那样,冲击越大,反而反弹得越强。

他在团队里设立了一个“反脆弱反馈”机制。每次项目完成后,他不是只看绩效,而是问一件事:“如果今天这个项目突然被取消,我们还能做什么?”由他亲自主持,团队成员各自记录一句话、一个备选方案。他说这是低成本、高回报的“预防演练”。有一次,他发现一个方案被多次忽略:客户反馈数据丢失。他立刻启动第二小实验:在团队例会上,每人讲一个“我抗不住的风险是什么”,然后交给另一个人跟进。那次结果是:一个后勤支持成员指出“云服务账号没备份”,引发了一次账户迁移。他说:“这一小动作,让我们对黑天鹅少一点恐惧,多一点工具。”

他观察到反脆弱能力并不存在于“极端新技巧”,而往往藏在“旧方法的新用”。比如你习惯每天写日报,那你可以在日报里加一句“今日我抵御了哪个未知风险?”。那不是重写系统,而是只是把旧习惯稍微变形,赋予新维度。那就是“弱新”。他又试行“中强新”——团队每季度做一次“风险桌游”,模拟至少两种组织可能遇到的冲击情境:如供应链断裂、关键成员离职、政策骤变。团队分组演练。那一次,他见到平日沉默的组员提出:“我们可以用外部兼职资源暂顶缺员。”他说那刻,他意识到:真正的力量不是模拟结果,而是组织开始“意识到”变化可能性。若有制度、指标、责任背书,这就是“强新”。公司后来把这演练纳入年度风险管理报告,由风控总监做汇报:“此为组织反脆弱能力提升项目”。责任被明晰、报告被书面化,才不是空谈。

他常在对话中说:“稳定,不是避免变化,而是拥抱变化之后还站住。” 他见过很多年轻人追求“安稳”——好工作、固定薪酬、年假福利。他也赞那些条件。但他提醒:当外部环境快速变化、算法替工作、全球政经剧烈震荡时,你的安稳若基于“组织赐予”,那当断裂来临时,你只能被动受挫。他说:真正的安全应该来自于“你无需依赖赐予”。

在这个主题下,他让你做一个今日可执行的小实验:今晚回家,拿出你的简历或职业轨迹,写一句话:“如果我最重要的技能明天被市场淘汰,我还能什么?”不要想答案,先写问题。然后在明天早晨,再在镜子前念一遍。这不是恐惧,而是预备。这让你从“稳定的相信”跳到“稳定的能力”——一个关键跳跃。

有位朋友评价他:“你不像在追求稳定,而在练习不倒。”他说那是最高的赞赏,因为他觉得:人生中没所谓永久安全,只有持续做准备的人才叫成熟。记录下来:稳定最大的敌人,不是变化本身,而是对变化的无知。若你把变化视为自己无法控制、必须规避的敌人,那你就在培育自己的脆弱。反之,若你把变化当伙伴,不再只求维持平衡,而是练习转动,那你就在建立稳定的真根。

他用一句古话作结:“虚室生白,吉祥止止。”那意味着,当内室虚明、外界变化自来,你便真正站立。或许答案未必立刻出现,但愿我们都能在变化中练就自己的稳定。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