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上班最大的意义,不是那点工资,而是工作能让你有规律的生活,有见人的机会,有稳定的社交圈子
2025-10-22
那天,天未亮,城市的灯还没灭,一个男人坐在路边的便利店外,双手捧着纸杯咖啡,整个人被雾气笼罩。他刚下夜班,手机里传来妻子的语音:“孩子醒了,问你什么时候回家。”他看了眼手表,没回,抿一口苦得发涩的咖啡,低声说:“还得去趟公司。”没人知道,那是他连续第十个加班夜。有人说,这样的生活毫无意义,工作不过是卖命的交换。但他知道,自己不工作,就会塌陷。
规律,是他和世界唯一的连接。
《人民日报》说:上班最大的意义,不是那点工资,而是工作能让你有规律的生活,有见人的机会,有稳定的社交圈子。乍看像句官话,可仔细一想,这句话扎得人心疼。
没工作的人,往往先失去的,不是收入,而是生活的重心。
我见过一个程序员,三十出头,辞职后准备休息半年。前一个月他每天跑步、看电影、做饭、晒猫。到了第二个月,作息开始乱掉。凌晨三点刷视频,早上十点才醒,午饭凑合吃,下午窝在沙发上发呆。半年不到,他胖了十斤,朋友圈停更,朋友聚会也不再出现。再见面时,他说那段时间像掉进了一个柔软的陷阱,睡够了,吃饱了,却总觉得虚。那不是放松,是逐渐被生活抹平的过程。
所以,哪怕工作再普通,它都像是给人生钉下的秩序。闹钟响、出门、打卡、见人、解决问题、回家,这种重复,恰恰是人最朴素的安稳。
人是群居动物。每天与人说几句话,能让大脑分泌多巴胺。心理学上有个著名实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2018年做的:让两组人分别独处与有规律地社交,三个月后,第二组人的幸福感得分平均高出前者42%。他们发现,规律与社交能像药一样缓解焦虑。换句话说,工作让你活得像个人。
当然,这种意义不是一开始就能体会到的。多数人对工作的厌倦,不在工作本身,而在“被动”。上班成了被迫的仪式,打卡像是上铐。
但你若换个角度,把“上班”当作“经营自我”的一场修行,一切都不一样了。
我有个朋友阿珂,是个设计师。她大学时梦想做自由职业者,毕业后却进了家居品牌公司,每天画图、改稿、被客户否定。她曾抱怨:“这工作太没创意。”可她并没有辞职,而是偷偷给自己加了一个实验——每天用下班后的两小时,重新改公司丢弃的方案。三个月后,她整理出了一整套“失败方案集”,发到网上。那篇帖子被一家知名品牌看见,邀请她合作。她笑着说:“原来为老板打工,也能顺便为自己打工。”
那是她第一次真正理解《人民日报》那句话的第二层意思:工作是生活的外骨骼。你以为它是束缚,其实是支架。
后来她辞职创业,半年后创业失败,又回到公司打工。这次她不再觉得丢脸。她说:“我只是换了个地方,继续打磨自己。”
“为自己打工,顺便为老板打工”,听起来像逆袭鸡汤,其实是最现实的策略。打工,是用别人的资源练自己的本事。老板付你工资,你要做的不是还债,而是练级。
我曾在广告公司实习,那是个出了名的高压单位。老板脾气暴躁,动不动摔笔。实习第三周,我被骂哭了。可我没走。那天夜里,我做了一个小实验——把被否的方案重新改写三遍,发给三个不同的资深同事。第二天,他们都回了邮件,指出细节错误,还帮我润色标题。那一刻我发现,工作场上真正的成长,不在老板的夸奖,而在反复打磨的夜。
三个月后,我的方案第一次被客户采纳。老板拍着我肩说:“不错,小子。”我笑了笑,心想,这份认可,我早在无数次自我修改中就已经给过自己。
有人问我:那段时间你后悔过吗?我说,没有。因为我知道,我是在用老板的钱,练自己的刀。
反客为主,并非叛逆,而是一种清醒的自我经营。你要把每一次任务、每一个会议、每一场冲突,都当成一场实验。实验自己能走多远、能学多少、能忍多久。
这种心态,能让人从“被动打工”变成“主动成长”。
当然,不是所有实验都能成功。
我记得那次,我们团队接到一个化妆品品牌的广告项目。时间紧、预算少、要求高。我们连夜加班三天,最后客户一句话:“不够年轻化。”全部推倒重来。那一刻,所有人都瘫在地上。我看着屏幕上闪烁的光标,心里空空的。可我还是硬着头皮,再改了一版。那版也没选上,但我后来在那次失败里学会了节奏与语言的配合,写出了后来的爆款文案。
很多人把失败看成终点,我把它当成数据。失败告诉我什么有效,什么多余,什么要舍弃。
后来我意识到,职场最深的意义不是升职加薪,而是让人学会和世界博弈的方式。
一个人不工作时,世界是模糊的。工作让世界变得清晰。你知道客户的情绪、市场的逻辑、合作的边界、人性的弱点。你开始懂得,效率、情绪、结果之间的平衡,是每个人都必须修的功。
有一阵子,我对工作充满厌倦。觉得每天重复、会议冗长、无聊透顶。直到有天我看到同事小李在会议后偷偷复盘会议录音,记笔记,分析谁说了关键点。他说:“我不想做一辈子打工人,但我得先学会怎么打好工。”那一刻我意识到,成长从来不在于岗位,而在于你是否愿意在岗位里动脑。
后来我也开始每天做一个小动作——下班前写三行总结,记录今天学到的东西。刚开始没什么感觉,一个月后我回头看,发现自己对工作的理解变了。以前我看问题只看表面,现在会追根溯源。
这也是一种规律的力量。规律让人稳定,也让人清醒。
工作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它让你多富,而在于它让你不空。
你会发现,那些看起来最疲惫的上班族,往往也是最有生命力的一群人。他们早起,挤地铁,解决问题,克服疲惫,他们跟世界持续接触。哪怕抱怨,也是在参与。
社会学家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中写过一句话:“劳动让人免于虚无。”这句话在今天尤其适用。
有人说,打工没意义,应该追求自由。但真正的自由,从来不是逃离约束,而是能在约束中自我伸展。
有一位辞职创业的朋友,后来回到职场。他说:“我以为创业是逃离束缚,结果发现,真正的束缚是没有方向。”
人一旦没了方向,就会陷入无边的焦虑。工作给的不是答案,而是路径。你每天要解决的小问题,构成了你和世界的连接点。那是精神的秩序。
在这个意义上,工作不是为了老板,也不是为了工资,而是为了不让自己塌陷。
那天,我又见到了开头那个男人。他还是在便利店外,手里是同样的咖啡。只是这次他笑着说:“我打算去学点东西,考个证。不能一直这样混。”我问他为什么突然有动力,他说:“那天休假三天,待在家,差点把自己待废。”
我笑了。他不知道,他这句话,本身就是生活重新启动的信号。
工作不是剥夺生活,而是让生活有形。它让你有机会见人、说话、碰撞、失败、重新开始。它让你知道自己还在这个世界里。
正如《纽约时报》在疫情后的一篇评论中写道:“人类的幸福感与被社会需要的感觉成正比。”而上班,正是我们被需要的最具体方式。
也许工作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它能防止我们坠入虚无。
有一次,我问一位年近六十的出租车司机:“你为什么还在跑车?”他笑了:“在家待着我慌。出门载人,就觉得还活着。”
那一刻我明白,上班的意义,其实就是让人心安。
不是每一份工作都能改变命运,但每一份工作,都能抵御崩塌。
有节奏的生活、稳定的社交、被世界需要的感觉,这三样加起来,才是一个成年人最珍贵的秩序感。
当我们在通勤路上叹气、在会议室里皱眉、在夜里加班时,也别忘了,这些琐碎的瞬间,正是在提醒我们:我们还在往前。
工作不是枷锁,它是桥。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