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如何成为一个价值稀缺、越来越值钱的人?
2025-10-23

那天早晨,天刚蒙蒙亮,窗户外的一只麻雀跳上旧木栅栏,啃掉一个残存的松籽。与此同时,我在电脑屏幕前,忽然看见一条职业关系帖。标题很简单:**“如何成为一个价值稀缺、越来越值钱的人?”**这三个短词像一根钩子,立刻勾出我心底那条早已潜伏的疑问——为什么有人越来越被追,而有人越来越被忽略?价值的稀缺,究竟从哪里开始。

先明确一点:稀缺不是你自己说你稀缺,你就稀缺。经济学中所谓“稀缺”原则,指的是“当一种资源供应有限而需求高涨时,其价值就会上升”。 (Investopedia)换到人身上,也就是:你在哪里、你做什么、别人付出多少才能替代你——这些构成了你是否“稀缺”的判断标准。今天,我想带你从三条维度去看,如何在这个越来越拥挤的时代,成为那个人——那种不仅有能力,而且位置稀缺、被对的人认为难以替代、并持续升值的人。

第一个维度,是你所处的位置够不够稀缺。很多时候,我们把“能力”当作第一要素,但谁站在哪个位置,往往比能力本身更关键。比如在一个生产链里,一个熟练的装配工人,再怎么精湛、再怎么高效率,他创造的价值也可能只是几块钱级别,因为他的工作点处在链条下游;而一个工厂老板或者项目总监,承担整个链条的成败、整盘的风险、全局的资源配置,那他的位置价值就远高于前者。换句话说,就是你所处的“生态位”有没有别人渴望、别人难以替代、别人无论如何也想挤进来的成分。很多人兜里有工具,是能干活;但放在整个业务链里,他们不是那个“中心结点”。于是他们会觉得自己“很努力”、也“不错”,却为何价值没被市场放大。因为位置限制了价值上限。

在这一块上,有个我做了的小实验。我那阵子带一个初创团队,每天要求每个人“列出我今天的价值贡献是什么”、“今天谁欠我一个回报”、“我在哪里能做别人做不了的动作”。实际执行后,来了返工:一天之后大家发现,能说出来的,往往是“我加班”、“我回应邮件快”、“我做了PPT”。这些固然是行动,但都没有触及“谁被我影响了,谁因为我做了事情改变了”的高维点。于是第二天我改规则:每个人必须在晚上写下“我今天影响了哪条资源链”、“那条链里谁因为我少做了什么动作”。结果第三天,有人写:“我今天晚了个会,但因为我提前把客户提醒了一条,整个客户那边工程暂停了一天被取消,我们反而赢得了信任。”那天,整个团队的谈资不同了——从“我做了什么”转成“因为我,这条链运转得更顺畅”。位置感就出来了。你可能当天就能做这个小动作:拿一张纸,写“今天我在哪条链上?”、“我能到这个位置上做什么?”,不要拘泥技能,先看位置。

第二个维度,是谁认为你稀缺。稀缺不在你自己说,而在对你有需求、对你说你难以替代的那群人。这里面涉及两个群体:一个是专业权威(帮你背书),一个是用户(愿意为你支付溢价、愿意推荐你)。如果没有这两类人的支持,你可能技能再强也像是在无人的舞台唱歌。专业权威让你的“稀缺”标签加持;用户让你的价值被市场兑现。替代成本,是这个维度的关键词。即:换掉你要付出的代价是多少?如果别人干得也行、成本也低、效果也没差,那你的价格被压;反之,只有你能做、别人难以做、替代成本高,你的价值就被放大。行为经济学研究告诉我们,“稀缺”不仅是供应少,更是替代难、抓取成本高的那一类。 (Make it Toolkit)具体怎么操作?给你一个小实验:今晚拿出手机联系人,选出三位行业内比你更资深但你曾共事或熟识的人,询问一句:“你觉得我在哪方面对这条链路上有独特价值?”收集他们的回答。然后把他们说的“你独特”的点,翻译成“别人一般不会做但你能做”的技能或行为。那一夜你就开始让市场看见你。失败的也可能发生:可能没人回应,可能反馈都是“还好吧”,别慌。这是你所处位置和角色还不清晰的信号。返工空间就在这:重复问另一批人,或引入旁圈人反馈,直到你模板句里的“独特价值”开始被别人说出,那就是改善的起点。

第三个维度,是你能力持续变贵、变稀缺的机制。位置和被谁认可是入口,但如果没有机制,价值会塌陷。机制这里包括两个方向:一是能力深耕并持久专业化;二是信息/资源差持续构建并不能轻易被复制。比如一个人是“懂设备维修”的工程师,这是能力;但若他同时在设备维修之外掌握“机器故障预测算法+供应链备件链接”,他的位置就跃升。能力从“能做”转为“别人做不了或者做成本很高”。另一方面,他还要建立“被谁认可+用户愿付费”的闭环:权威背书+用户付费。没有这个闭环,能力只是“自我满足”。举个真实证据:营销心理学领域指出,“稀缺”原则不仅适用于产品,也适用于人,当某项服务供给少、需求高、替代困难时,该服务价格就会上升。 (Psychology Today)将其应用于人,就是你要让自己的服务、资源、信息或能力变得“少有人能替代”。这里你可以做一轮“半年计划”:列出三项行业内别人容易做但你愿意坚持做的事情+三项别人做的少但你愿意尝试做的事情。每项设定一个可量化指标,比如“每月输出两篇原创报告+邀请至少一位行业专家做访谈+累计引荐三条采购关系”。执行这个计划至少三个月。中途你可能会失败:可能原创没输出、访谈没人答应、引荐守不住。那就像我之前那团队实验的失败一样,是信号不是惩罚。返工是修正指标、修正动作、修正资源链接。只要你坚持,你的位置、评价、用户认可就会同步上来。

归根结底,成为一个价值稀缺、越来越值钱的人,关键不在你有多努力,而在你站在哪个位置、谁在看你、你有没有让自己“难以替代”。努力是基础,位置是框架,认可是节点,机制是路径。这四件事协同起来,你从普通到稀缺,从可替代到不可替代,从被动等待到市场主动找你。很多人卡住在“我先努力技能”或者“我还年轻我先积累”里,却忽略了这四件事的聚合效应。你忙得像陀螺,输出不停,却可能依旧被默认“又一个可替代者”。他们转头不会撇嘴,但心里也不会选你。

看完这里,你可以在今晚做两个动作:一,写下一行:我在哪条资源链中?我能影响谁?二,给一位影响你职业方向或你想靠近的专家发一条简讯:我正在做XXX,能否交流您对这个位置的看法?这不是空谈,是定位,也是行动。其余,比时间更值钱的是你被需要的感觉。资料显示,人们对“稀缺”的倾向不仅建立在物品上,也建在时间、注意力、服务、替代难度上。 (Make it Toolkit)把这些变为你身上的标签:少有人能替代、被关键人认可、在关键位置上输出。

也许答案未必立刻出现,但愿你在战略上醒着,在位置上移动,在能力上深耕,在认可上积累。往后当你回头看,会觉得那一段不算忙乱,而是你从“可换”走向“不可取代”的轨迹。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