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离职,来做自媒体和知识付费?
2025-10-23
那是一个深夜,城市的霓虹已经褪去色彩,地铁站口只剩昏黄的灯光还有清洁人员推着垃圾车的声音。她站在站台边,手机屏幕亮着,一条弹幕悄然划过——“她在犹豫,辞职去做自媒体,是跳,还是蹲?”我看着那条信息,忽然想到:你要不要离职、去做自媒体和知识付费?其实不仅仅是一个职业选择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于“你在价值链上处于什么位置”“谁在看你”“你的机制是不是能让你持续可替代”的问题。我们今晚就聊这个。
看清楚一点,你想跳,并不是因为你讨厌现在的岗位,而是因为你看到了“自由”的表面。你听人说:自媒体能自主、能爆款、能知识变现;你看资料显示:比如全球知识管理市场在2034年预计将达到 3 562.8 十亿美元。(Fact.MR)你觉得:那是风口,那是跳板。于是你问自己:我能不能跳?但关键的问题并不是“能不能跳”,而是“跳后你是否已经站在一个稀缺的位置上”。在这个决定里,有三个维度你必须看清,而这三个维度各自独立、互不交叉(MECE原则),一起形成了你的判断基准。
第一个维度,是你所处的位置。你现在在公司里,或许是一个部门成员、或许是某个专职岗位。那位置值不值钱,并不完全取决于你做的事情有多好,而取决于你所在的位置在整条价值链里是不是“关键点”。举个例子,工厂流水线上的装配工人,无论手法多精细、效率多高,其价值上限可能只是工资奖金那样;但如果你是工厂启动项目的策划、资源配置的那个人,你的位置是关键的,你承担的风险也更高,那位置就更稀缺。把这个逻辑套回到你:你如果留在现岗位,问问自己:我这个岗位的位置是不是别人能轻易替代?如果答案是“是”,那跳出去你就等于把自己放回了“从可替代到可替代”的通道。反之,你要跳的,是把位置先换成“稀缺”的那张票。很多人因为岗位感觉压抑、觉得不自由,就先跳了,结果跳进去的自媒体或知识付费领域,他们的位置也只是“知识制造者里的一枚薄片”。他们没换位置,只换了场景。
第二个维度,是谁在看你、愿意付费、愿意推荐你。稀缺之外,还要被对的人看见、被对的人认可。你即便位置变了,如果没有那群“对的人”觉得你难以替代,那你仍旧是可有可无。这里面包括两类人:一是权威/圈层里的背书者,二是最终用户/市场。你做知识付费,首先要有人觉得“这个人值得听”,然后有人愿意付钱。这不是靠自我感觉,而靠外部机制。资料显示,知识经济已成为发达国家增长的重要引擎。(World Bank)这背后的逻辑是:你必须让你的服务、你的内容,变得别人替代很难、成本很高。你背后的权威说一句“他值得”、一个用户付费说明“我信任他”,这两件事一旦发生,你就进入了“稀缺”的轨道。要不要跳,不是看你是否热爱,而是看你是否能让“对的人看到你、认为你有价值、愿意为你买单”。
第三个维度,是持续变贵和不可替代的机制。退职创业、自媒体知识付费,看上去是爆发式自由,但长期是机制问题。什么机制?一是你能力的深耕与专业的不断升级;二是你系统化地构建资源、信息差、网络和品牌,使得别人即便模仿,也成本高、难度大。数据表明,2024年知识管理相关软件市场规模达235.8亿美元,预计2033年将达595.1亿美元。(straitsresearch.com)这说明一个趋势:知识付费/信息服务不是朝夕可爆的玄学,而是一个持续增长、但竞争激烈的行业。你跳进去,如果没有机制,把它当“我先试试”,那随时可能被替代。你必须问自己:我跳进去后,能不能设计一个机制,让我自己这份“内容+品牌+渠道+群体”不断升级?能不能在半年、一年、三年里,让别人换一个人做都比我付出更多成本?
以上三个维度,要你照镜子。许多人纠结于“现在离职是不是晚”、“有没有自由”、“能不能变强”,其实是没把这三个维度同时考量。很多人走出公司,却发现自由不久,自媒体焦虑更快,变现慢、人脉少、被动高。原因就是他们换了场景,却没换位置,也没建立机制。真正聪明的人,不是“躺平脱岗”,而是在岗里先构建位置优势,然后调整轨道,让机制先上线,再转场。
为了让你当下就可以做两个小动作:其一,今晚拿出纸和笔(或手机备忘录),写下:“我在目前岗位中的位置是什么?在哪条价值链?别人能轻易替代吗?”这不是一句“我不替代”,而是要求你用一句话说明“为什么替代难”或“为什么不难”。其二,在这周内,给两位你认为“对的人”(可能是行业内前辈、可能是潜在用户、可能是圈层中的关键人)发送一条信息:“我最近做这个方向,希望听听您对这个领域‘我是否有价值’的建议。”看他们回不回、怎么回。这个信息的目的不是马上成交,而是启动“被看见”的过程。如果没人回,不要慌,这是“机制没建好”的信号。你要返工:换一个人、换一个方式、换一个内容。失败不是终点,是反馈。
我有个朋友小张,他25岁,在一家中型互联网公司。他两年后就想做知识付费/自媒体。他先大胆试了三个月,每天晚上发短视频,但粉丝数低、变现几乎为零。那段时间他疲惫、焦虑,觉得“我离职可能比继续上班更压抑”。他停下来,整理那三个月的数据:多少人点开、多少人停留超过10秒、多少人留言。这是机制的起点。他判断:我内容虽多,但定位太宽、渠道太弱、被看人少。于是他回到原岗位,用下班时间构建“职位资产”:他在公司内部率先搭建一个知识输出平台,负责培训新员工、做内部分享。他用半年时间累积“他做的是别人看得见+公司依赖”的位置。然后他再启动自媒体,月粉丝数从几百跳到几千,第一笔转化是在他朋友、同事里来的。那一路他不是立刻跳,而是“在岗+副业+机制”同时进行。后来,他在35岁那年辞职,带走了一个订阅群、一个品牌、一个渠道。位置已稀缺、权威已背书、机制已上线。那不是幸运,而是结构正确。
要问我:“我是不是现在就离职?”我的答案肯定不是简单“走”或“不走”,而是“你的三个维度准备好了没有?”。如果你跳了,但三个维度都不完整,你反而会从岗位束缚进入另一个束缚:流量焦虑、变现压力、无人替代力不足。稳健的做法是在岗位中先积累位置、先测试机制、先让“被对的人看见”,然后才跳。
我也见过放弃的人——一个曾在大公司做市场的女孩,她觉得知识付费红利还在,就辞职了,两年后账号停滞,人脉枯竭,资产缩水。她说:“我以为自己只要自由就能成功。”但她没认识到:自由不等于稀缺,平台不等于位置。她最终回到职场,却发现岗位降级了。那是因为她在跳之前,没有让自己的价值变得稀缺、没有被对的人看见、也没有为机制埋伏钱。她的失败,不是运气,而是结构。
你如果今晚思考就会发现:你还年轻,25岁很好;30岁也很好。数据上看,30岁时体力、认知储备、人生经验反而更有底。社会不是倒计时,而是积累时。很多人害怕晚了,其实是怕位置不变、机制没起,而不是年龄。30岁跳,全套都准备好,比25岁跳半套强得多。你在岗里这几年,是什么位置?谁在看你?机制在哪?回答清楚了,就不怕跳,跳也安心。
我们不需要把这个选择做成“非去不可”的宿命。而把它当作两条路中的一种:在岗也好,出发也好,关键在于你选的是“可控可持续”的路径。你可以在岗位上累积三等功、启动资金、人脉资源,也可以在岗位之外先启动副业。正如那位朋友,他当年建议先留队,攒下近百万启动资金,同时做知识付费;他不是说放弃,而是说“同时做”。这样即便跳了,你也不是从零开始,你带走的是位置优势+背书+机制。
回到最开头的地铁站画面:她在犹豫,是跳?还是留?其实这个问题不只是“跳与否”的问题,而是“你准备好了没”的问题。准备好了,跳不成为冒险;没准备,留也不是逃避。准备好了,你任何时候走都不算晚。准备好了,你在岗位累积的那段,也不是时间浪费,而是你价值形成的伏笔。
我希望你今晚拿起纸、有觉察地问自己:我在哪个位置?谁在看我?我的机制是什么?每答一个,就轻松一点。答案未必马上清晰,但探问本身,就是动作。岁月宽,机会也宽。也许你会决定不跳,但不是因为放弃,而是因为你要等一个更稳、更大、更稀缺的位置。也许你会决定跳,但不是因为冲动,而是因为你带着位置、背书、机制一起跳。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