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比愤怒、挫败和焦虑更可怕的是什么?
2025-10-23

那天,凌晨四点,一个二十七岁的男人蹲在便利店门口。他穿着一件皱巴巴的白衬衫,手机屏幕的光映在脸上,像是某种冰冷的审判。
他刚从公司出来,加班到现在。消息提示音一响,是女朋友发来的:“我真的累了,不想继续了。”
他抿着嘴,看着屏幕,想说点什么,又删掉了。
便利店门口的风很轻,吹得塑料袋沙沙作响。
他忽然笑了笑,笑自己。
“我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那一刻,他不是生气,不是崩溃,而是一种更深的空。像深海下那种没声音的窒息。
比愤怒、挫败和焦虑更可怕的,是那种——你连痛苦都开始感觉不到的状态。

有时候,人崩溃不是一瞬间,而是慢慢失去对“崩溃”的反应。
曾经你还会哭,会吵,会骂,会发朋友圈。
后来你不哭了,不骂了,也不发了。
只是沉默,像关了机。

我认识一个女生,叫林音。三年前,她的朋友圈几乎每天更新——晒咖啡、晒日落、晒朋友的笑。
后来,她换了头像,不发一字。
直到有一天,她妈妈找到我,说孩子可能抑郁。
我去看她,她坐在沙发上,手边是没拆封的外卖盒。
“你最近都在想什么?”我问。
她说:“没什么。其实也没什么可想的。”
那句话,让我比任何哭泣都难受。

很多人以为最可怕的是痛苦。其实不是。
最可怕的,是当痛苦也失效了。
当你不再对任何事有反应,不再觉得愤怒、焦虑、失望。那意味着,你开始对“意义”失去了感知。

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中写过一句话:人若无法找到生命的意义,就会陷入“存在的空虚”。
这不是哲学,是生理。
你的神经系统,会因为长时间的压抑、麻木、重复而自动“节能”——它在保护你,也在掏空你。

有个咨询个案跟我说过一句话:“我不是不想努力,我只是想不起来我为什么要努力。”
这句话,我记了三年。
因为它太真实了。

我们这一代人,从小被教育要“向上”。要成功、要自律、要情绪稳定、要努力变好。
可是没人教过我们,什么叫“允许自己暂时不行”。
我们怕松懈,怕落后,怕自己不配。
于是开始假装快乐,假装热爱,假装一切都“还行”。

可是,当一个人长期假装,假装就成了现实。
你开始连自己都骗。
别人看你情绪稳定,自己心里却在慢慢结冰。

有段时间,我也这样。
每天工作十二小时,和十几个客户谈话,讲述他们的痛苦、焦虑、关系、童年。
我以为自己能承受,可有一天回家,坐在沙发上,盯着一盏灯,整整两个小时没动。
我那时候意识到,我不是累,而是——空。
那种空,比痛苦更深。

我后来尝试做一个小实验。
那天晚上,我拿出手机,没有刷任何社交媒体,只做一件事:盯着窗外的灯,看十分钟。
刚开始脑子乱七八糟地转,想着账单、报告、明天的会。
后来忽然安静了。
我听到楼下小孩的笑声,隔壁电视的广告声,风从窗缝里钻进来的声音。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我不是没有情绪,而是太久没有“允许自己有”。

从那天起,我每天做一个“十分钟觉察”实验:
在一天的任意时刻,停下,闭眼,问自己:我现在在感觉什么?
愤怒?焦虑?害怕?疲惫?
无论是什么,不做评判。
就只是看见。

很多读者照做之后告诉我,他们第一次发现,原来自己并不是“没感觉”,而是“被推得太快”。
在那十分钟里,他们终于找回了人该有的温度。

我在一次公开课上讲过一个案例。
一家科技公司高管来找我,说他最近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
“我以前最爱的是目标感,”他说,“现在我只想睡觉。”
我们聊了几个小时,他忽然说:“我发现,我不是真的没目标,我只是太久没被看见。”
那句话,是转折。
因为那意味着,他开始重新能“感受”了。

很多人以为恢复的起点是做事。其实不是,是“感”。
能感受到痛苦、难受、委屈,就是在复苏。
因为你重新连上了生命。

我喜欢一句古话:“哀莫大于心死。”
“心死”,并不是死在某个瞬间,而是被一点点削平的。
被无数次失望、压抑、忍耐、合理化磨平之后,变成了——都行吧。
而“都行吧”,是这个时代最危险的词。

在过去十年做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我见过太多“情绪消失”的人。
他们不是懒,也不是脆弱。
他们只是被卷入太久,连感受都变成了一种负担。

我们都习惯用“解决问题”的逻辑活着:遇到困难→找方法→执行→解决。
但情绪的问题,不属于逻辑系统,它属于体验系统。
有时候你越想解决,越陷进去。
正确的方式,是暂停。
不是放弃,而是停下来看看,这一路你丢了什么。

我认识的另一个朋友阿祺,三十岁出头,创业两次失败,第三次勉强维持。
去年秋天,他突然开始去上陶艺课。
我问他为什么。
他说:“我想摸到点‘软’的东西。”
那句“软”,我后来一直记着。
因为那是他找回“感受”的方式。
泥巴在手里变形的那种感觉,让他知道,世界还可以被改造。
半年后,他的状态比任何药物都好。

我把这个经验总结为一个小动作——“触感疗法”。
当你发现自己麻木到连痛都不想感受的时候,就去碰一点有“温度”的东西。
花土、猫毛、纸页、木头、泥、风。
它们在提醒你:你还在。

也有人说:“那我不想感受,我只想逃开。”
没关系。
逃也是感受的一部分。
怕痛才是活着。
真正危险的,是连“逃”的力气都没了。

在东京大学的一项研究中(2021年《Nature Human Behaviour》发表),科学家发现,当人长时间压抑情绪时,大脑的奖赏系统会逐渐“钝化”,对快乐和痛苦的反应都降低。
换句话说,你不是更坚强了,而是“反应迟钝”了。
而心理复苏的第一步,就是重新唤醒那根反应的神经。

我建议每一个觉得“活得没劲”的人,试着做一件小事:
每天选一个时间段,不论早上、午休、晚上,关掉屏幕,拿一张纸写下三个词:
“我现在在感觉什么。”
刚开始写不出来也没关系。
写“空”也行,“烦”也行,“想哭”也行。
写到第七天,你会发现,有些词变了。
那就是生命重新在流动。

有一个女孩坚持写了三十天。
第一天写“空”,第五天写“疲惫”,第十五天写“想去海边”,第三十天写“今天有点开心”。
她后来对我说:“原来我不是不行,只是太久没听自己说话。”

我们总以为,成长来自奋斗,其实,成长也来自感知。
那些你以为的无用情绪,正是你和世界之间的接口。
切断它,你就断线。

有人问我:“那是不是痛苦反而是好事?”
我说,是,也不是。
痛苦本身不是奖章,它只是信号。
你不用去追求痛苦,但当它来时,不要赶走它。
它在告诉你,你还想要什么。
而那份“想要”,就是你还活着的证明。

我曾在一本书里看到一句话,作者是德国心理学家弗洛姆:“逃避自由的人,其实在逃避自己。”
那句“逃避自己”,我想了很多年。
因为它揭穿了一个真相——
人真正害怕的,不是世界的不确定,而是面对自己的空。

我们害怕那个“无所欲”的自己。
因为那意味着,连想要的勇气都没有了。

所以,当你觉得一切都无所谓的时候,别急着骂自己“堕落”。
那只是生命在提醒你:你需要被重新点燃。

去见一个人,去摸点土,去写一句废话,去发一条朋友圈。
别管有没有意义,先让血液流回心里。

生命的意义,从来不是一开始就给的,而是感受里长出来的。
正因为有痛苦,我们才知道自己在乎什么;
正因为有空,我们才有机会重新装满。

那天凌晨的那个男人,后来也开始写点东西。
他说:“我每天写下三句话,第一句关于今天,第二句关于别人,第三句关于自己。”
半年后,他写了上百页,最后一句是:“我还在。”

我看完那句话的时候,忽然有点想笑。
也许,这世上没有人真的彻底绝望。
只要还想要,只要还愿意说一句“我还在”,
就还在活。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