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执行力,才是拉开人与人差距的关键:管它有枣没枣,打一杆子再说!
2025-10-23

那天是个阴天,风不大,云层厚得像被时间按了暂停。李成坐在公司楼下的小卖部门口,手里的塑料勺在纸杯里转啊转,搅得那杯已经不太热的泡面汤起了小旋涡。他看着马路对面的人流,忽然觉得这些脚步声像一场看不见的考试,别人都在答题,而他连卷子都没拿到。那时候,他刚刚失业三个月。
其实不是他没找工作,他投了几十封简历,也去面了好几场,但每次走出公司大门,他都能感觉到面试官那句“我们会联系你”的笑容里,藏着一层礼貌的拒绝。朋友安慰他说:“等合适的机会。”可他自己知道,真正的难题不是“没有机会”,而是他自己早就不敢再伸手去够。

那天,泡面还没吃完,他忽然冒出一句话:“管它有枣没枣,打一杆子再说。”说完自己都笑了。他知道这句话听起来莽撞,但那一刻,他觉得,比起继续等下去,莽一点反而更像救命绳。

于是那天下午,他去面了一份原本觉得“不够格”的销售工作。第二周,他上岗了。再后来,他成了部门业绩最好的那一个。

这故事没多传奇,但我一直记得李成那句“打一杆子再说”,因为那一刻,他从“看客”变成了“动手的人”。而那一步,恰恰是大多数人永远跨不过去的那一步。

行动,永远比思考更有分量。可惜的是,很多人一辈子都死在“准备阶段”。

资料显示,2023年中国有超过两亿职场人自称“在观望”,他们中近七成的人年内没有尝试过一次职业转换或技能提升。换句话说,他们不是没有方向,而是没迈出第一步。心理学上,这种状态叫“行动迟滞”,是一种在理性上认可目标,却在情绪上无法启动的矛盾。

也就是说,很多人不是“不想”,而是“不敢开始”。

我见过太多这样的故事。有人想创业,却花两年时间研究市场、分析风险,最后连一张营业执照都没办下来;有人想减肥,买了跑鞋、买了课、甚至关注了十个博主,但每晚十点照样点奶茶。所有的停滞,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在等“完美的时机”。

可事实是,完美的时机不会来。等的每一天,都是错过的成本。

有一位经济学家曾做过统计:普通人做出重大改变(换工作、创业、搬家)的平均启动时间为8.4个月,而真正执行的人,往往在最初三周就采取了行动。也就是说,决定早的人,不一定准备多,但一定更容易成。

行动的门,从来不是推开的,而是撞开的。

我想起另一位朋友周蓉。她是那种从不声张的人,大学毕业后进了国企,每天重复同样的表格、会议、文件。她的世界像是被Excel的边框锁住了。直到有天她在朋友圈发了一句话:“想去国外看看。”没人当真,连她自己也笑,说那就是句梦话。

但三个月后,她真的递交了辞职信,报名语言学校,办了签证。出发那天,她一个人拎着行李箱,在机场拍了张照片,写了一句:“其实没多难。”

后来我问她:“你哪来的勇气?”她说:“没有勇气,就是先定了机票,才开始怕的。”

很多时候,执行力的真正秘密,不在“有计划”,而在“先行动”。

你先出手,后面的路才会显现。这就是概率的魔力。就像统计学里“大数定律”所说的:当你重复尝试足够多次,成功就不再是偶然。

我认识的一个创业者,做过三次项目,前两次都赔得一塌糊涂。第三次,他做了一个看起来毫不起眼的线上工具,半年后融资千万。他说:“其实没什么转折点,就是每次摔倒后都觉得再试一次也没坏处。”这句话听起来笨,但背后是极深的逻辑——频次,就是胜率。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一份研究中提到,平均每位成功创业者在成功前,至少经历3.8次失败。那些看似“命好”的人,不过是试得比你多。

可惜的是,大多数人把失败想得太贵。

他们以为一次试错就意味着彻底崩塌,可真正聪明的人,从不让一次试错拖垮全局。那天,我在一家创客空间采访时看到一张白板,上面写着几行字:“小成本测试、可逆试验、留有余地。”那是一个团队的“执行原则”。

他们有个新点子不会立刻砸钱做产品,而是先用AI画几个原型图,发到社交平台看反馈;如果点赞超200,他们就进入第二阶段——花三天做个最简功能版;若用户停留超过30秒,他们才考虑开发。这就是典型的“局部试错”。

他们失败的次数,比你想象的多,但代价,比你想象的小。

这让我想起一位心理学教授说过的话:“人的恐惧往往源自模糊的未知,行动的意义,就是把未知具体化。”

换句话说,你越快动手,恐惧就越小。

我自己也有过失败。几年前,我想做一个线上写作课程。刚开始满腔热血,结果前两期没人报名。我整整沮丧了一周。后来朋友提醒我:“你可以换个入口,先写公众号内容,测试读者兴趣。”于是我照做。三个月后,文章热度上来了,课程报名自然也多了。那次经历让我彻底明白,失败不是终点,它只是反馈。只要你能听懂反馈,下一次就不会摔在同一个坑里。

执行力的核心,不在速度,而在“反馈循环”。

你试一次,就能看到一点真相。真相越多,方向越准。

这世界不缺聪明人,缺的是敢不断笨拙地做下去的人。

你会发现,那些最终脱颖而出的人,往往不是想得最周密的,而是最会修正的人。修正,意味着承认错误,意味着愿意返工。

我认识一位摄影师,早年拍婚纱照,后来转拍商业短片。第一次拍广告时,他整整重剪了七遍。客户气得想换人,他却说:“不改,我就学不到东西。”三年后,他成了业内口碑最好的导演之一。

修正的能力,本质上是执行力的延伸。它让行动不再盲目,也让努力有了方向。

心理学上有个“出席效应”,意思是你只要持续出现在某个场域,就会被动地接近成功。

一个想学画画的人,如果每天都去画室,就算不画,天天看别人画,也会慢慢吸进去;一个想健身的人,只要每天进一次健身房,哪怕只做十个俯卧撑,也会形成“行动的惯性”。

我见过太多人卡在“准备”里,而少有人卡在“行动”中。准备的人,总想着“等我准备好了再去”;行动的人,则边走边修。前者以完美为借口拖延,后者以行动为工具成长。

前者永远在路口犹豫,后者已经走出三个街区。

一个叫赵鸣的年轻设计师曾告诉我:“我做的第一个项目被客户全盘否掉,那天我回去重画到凌晨三点。第二天拿过去,客户说‘就这版吧’。我发现努力没白费,但更重要的是,我敢继续改。”

他现在的作品登上了Behance首页。

真正的执行力,不是一次性的爆发,而是持续出场的能力。

心理学实验也印证了这一点。加州大学在2019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形成稳定行动习惯的人,在目标达成率上比只做计划的人高出47%。换句话说,你只要“在场”足够久,就能超过一半的人。

“出席”本身,就是最简单的胜利方式。

我常想,如果行动是命运的起点,那么坚持行动,就是命运的自我延续。

我们都活在不确定里,但确定的唯一办法,就是多做一点。哪怕今天的结果不完美,至少它让你比昨天更接近那个想要的自己。

有时候,一次笨拙的出手,胜过一百次聪明的等待。

那天李成又给我发消息,说他要辞职创业。我问他:“不怕吗?”他说:“怕,但不试更怕。”我笑了。因为我知道,他已经不需要任何人的鼓励了。

他懂得一个最简单的道理:执行力,不是天赋,而是一种选择。

是选择动手,而不是空想。是选择试错,而不是犹豫。是选择在不确定里,先走一步。

你想的事,不会因为再多的思考自动发生。它只会因为一次“先试试看”的动作,慢慢显形。

所以,如果你有一个念头,别等完美时机,别算太多代价,先打一杆子再说。

也许那一杆子没枣,但你终究打到了风,打到了可能,打到了改变的开端。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