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顾及这个,顾及那个,又有谁来顾及你?
2025-10-23

清晨五点,雾还没散,街上寥寥几人。路边早点铺升起的白汽里,有个女人正蹲着擦桌子。她叫林舟,三十八岁,做行政十年,母亲、妻子、同事眼里那个“最体贴的人”。
昨晚加班到十一点,她本可以多睡会儿,可六点前还得送孩子去兴趣班,顺便帮丈夫取干洗衣服。她已经习惯了,把自己的事放到最后。她说:“反正我能忍。”
可没人问,她想不想忍。

这世界上,有太多人活成了林舟。别人一句“麻烦你了”,她立刻点头。明知道已经很累,嘴里还是会说“没关系”。一边替别人收拾残局,一边在心里轻声问一句——那谁来顾及我?

她不是没想过反抗。那年公司裁员,她为了让新人留下,自愿加班两个月。结果新人升职,她却落榜。她笑着祝贺对方,回家后一个人坐在沙发上,连哭的力气都没有。后来,她学会了在朋友圈发鸡汤。那是她唯一的出口。

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说过:“衡量文明的标准,不是力量,而是共情。”可现实里,很多人把共情变成了消耗。你对他好一次,他心安理得。你对他好十次,他觉得理所当然。直到你哪天停了,他反过来怪你冷漠。

我们常以为,善良是通向温暖的钥匙。可善良若没有边界,便成了别人方便的工具。

我曾做过一个小实验。某天决定试着“不那么好说话”。同事让我帮忙改方案,我说:“今天不行,我有自己的任务。”她愣了一下,说:“哦,那算了。”几分钟后她找别人帮忙,项目照样推进。那一刻我才发现,很多我以为“必须由我来做”的事,其实根本没那么重要。那天晚上我比往常早下班一个小时,买了喜欢的面包,心情久违地轻盈。

人要学会拒绝,哪怕一开始有点别扭。

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在《非暴力沟通》中说,真正的善良不是迎合,而是诚实地表达自己。我们不是拒绝帮助,而是拒绝被耗尽。就像飞机上那条安全提示——“请先戴好自己的氧气面罩,再帮助他人。”如果你连呼吸都快断了,又拿什么去照顾别人?

我认识一个老师,叫周晨。她在学校是出了名的“好人”,帮同事带课、替学生垫钱、节假日还帮别人改论文。直到有次,她父亲病重进院,她请假几天回来,却发现自己的课被别人占了,奖金也被平均分掉。她没哭,只是笑了笑,说:“原来我努力维系的关系,都是单向的。”

那一年她开始学着设界限。有人拜托,她不再立刻答应;有人甩锅,她学会说“不归我管”。起初不习惯,心里会愧疚。可几个月后,她发现学生更尊重她,同事也开始收敛。她终于明白,尊重从来不是别人给的,是自己划出来的。

那种改变,不轰烈,却扎实。

有一次,我在咖啡馆遇到她。她笑着说:“现在我只顾及重要的人,剩下的交给时间。”那天阳光打在她的发梢上,整个人都亮了。

可惜的是,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完成这样的自我觉醒。更多人像林舟那样,被困在“体谅的牢笼”里。

我曾看过一组数据,2023年中国社交焦虑人群约1.2亿,其中六成以上表示“担心被讨厌”。换句话说,我们很多人活着,不是为了自己舒服,而是为了别人不生气。可那样的活法,只会让你慢慢消失。

想起作家张爱玲在《小团圆》里写的一句话:“她把自己活成了空气,结果谁都不在意她的存在。”这句话像一根细针,戳中了太多人。

有一次,我试着把手机关机一天,不回消息,不接电话。起初焦虑得要命,总觉得有人在找我。后来发现,世界并没有崩塌。那种“被需要”的幻觉,其实不过是自我安慰。那天我去散步,看见落日,风吹过脸颊,我突然有种久违的踏实——原来我也能顾及自己。

执行这样的“小实验”并不难。比如今天下班后,给自己留半小时,不看任何消息,只做喜欢的事;或者面对一个不合理的请求,平静地说一句“抱歉,我今天不方便”。你会惊讶于这种微小的拒绝带来的力量。

当然,不是每一次拒绝都能被理解。

我记得朋友黎夏的故事。她创业初期,朋友来借钱,说两周内归还。她不忍心拒绝,结果三个月过去,钱杳无音讯。她去催,对方反而冷笑:“你不是一直说我们是朋友吗?”那一刻她彻底明白——没有边界的善意,只会让自己被利用。后来她写下一句话:“从那以后,我的温柔要经过筛选。”

有些人值得你顾及,有些人不配。

心理咨询师武志红曾提出一个概念,叫“心理界限感”。界限不只是拒绝,更是识别——我是谁,我该负责什么,我不该承担什么。当你把自己和别人的情绪剥离开,你才能真正自由。

但界限的建立,也会经历失败。黎夏刚开始“练习拒绝”的那段时间,失去了几个老客户。她难过,却没有退回去。她说:“我宁可损失一点钱,也不要再用压抑去换安全感。”半年后,她重新调整合作模式,客户量虽然少了,但利润反而翻倍。原来,尊重自己的人,反而更容易赢得别人的尊重。

这让我想到一句古话:“人必自重,而后人重之。”自重,不是高傲,而是清醒地知道,自己值得被好好对待。

真正懂得顾及自己的人,不是冷漠,而是温柔有度。他们知道什么时候伸手,什么时候抽身。知道温柔该有边界,善意该有选择。

那天,林舟在公司食堂吃饭,一个年轻同事来问:“姐,能帮我改下PPT吗?今晚要交。”她抬头笑了笑,说:“今天不行,我要早点回家。”同事愣了几秒,点点头走开。她第一次这么说,没有心虚,也没有歉疚。回到家,她煮了碗面,放了很多葱花。那碗面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可她吃得特别香。

她忽然想起一句话:“善良若不带锋芒,就等于软弱。”过去她一直以为自己是善良的人,现在才懂,那种“谁都不想得罪”的温柔,其实是害怕。

真正成熟的人,不再讨好,也不苛求。

每个人一生中,总要学会两件事:一是如何真诚地对别人好,二是如何坚定地对自己好。很多人只学会了前者,却忘了后者。结果顾及了所有人,却把自己弄丢。

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期压抑情绪、无法拒绝他人的人,焦虑和抑郁风险高出普通人2.8倍。这不是矫情,而是科学。因为当你不断否定自我需求,大脑会进入“持续应激”状态,情绪系统迟早崩溃。

有时候,我们以为是世界太冷,其实是自己太“热”。那份热把别人暖了,却也把自己烫伤。

所以啊,别再问别人需要什么,也问问自己:你还好吗?

给自己留点空间,哪怕一天只做一件纯粹为自己的事——读一页书,睡个好觉,或者什么都不做。那不是懒惰,那是修复。

顾及自己,从不等于自私。那是一种更深的体谅——只有你自己活得稳了,世界才不会失衡。

有人说,懂得拒绝的人,才有资格去爱;懂得顾及自己的人,才有力量去顾及别人。

夜深了,林舟洗完碗,坐在阳台。风吹动窗帘,她轻轻合上手机,屏幕暗下的一瞬间,她笑了。那笑不是放弃,而是重生。

她终于明白,所谓“懂事的成年人”,不是一味成全,而是在复杂的世界里,学会守住自己的一寸柔软与底线。

你顾及这个,顾及那个,又有谁来顾及你?其实答案很简单——从今天起,让自己成为那个“顾及你”的人。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