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超级富豪们的家庭出身
2025-10-23

夜深了,王府井的一盏橘黄色街灯在积水里碎成碎片。那条斑马线上,他站了一会儿,手边是一杯刚买的热咖啡,蒸气在冷风里飘散。他看着对面大厦的落地窗里,几位年轻人正谈笑风生,手机不停滑动。他忽然问自己:他们为什么会比我早拿到那张“先手牌”?这不是嫉妒,而是一个疑问——超级富豪的家族出身,到底意味着什么?

这个问题远比你想的更深。我们常说“草根逆袭”“普通人也能成为巨富”,但资料显示,在中国的“超级富豪”群体里,家庭背景并非可忽略。公开数据显示:在由 Hurun Report 和其他富豪榜单构建的数据库中,“父亲职务”“家庭文化资本”“政商资源”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变量。ResearchGate+2ResearchGate+2

我先讲一个案。李先生是某科技公司联合创始人。童年他住在一个四层小楼,他父亲原是省级机关的中层干部,母亲是大学讲师。小时候,他就听父亲说:“咱们家在这个地位上,你要知道你站的位置比别人高一点。”那句话在他心里刻得深。成年后他创立公司、融资、上市,一步步往上走。他本人亦承认:“如果我出身普通工人家庭,我估计早就放弃了融资那条路。”这不是炫耀,而是承认——出身给了他看清局的“透镜”。

再讲一个反差。张女士家境普通,父母都是工人。她一路读书、一边兼职做翻译,创立了一个教育培训机构。她辛苦、勤奋、才华也足,但十年过去,她仍停在十亿估值以内。她说:“我常常觉得,我不是因为我不够努力,而是我少了一个‘进入圈子’的起点。”这里的“圈子”并非刻意排他,而是前车已在、路径已熟的先行者走过的轨迹。

从这些案例里,我看见三个层面的真相:资源、路径、惯性。资源是家庭出身带来的资本加持;路径是起点优于竞争者的隐性优先;惯性是你出生那条“起跑线”的延续。让我把它拆开讲清。

首先是资源。家庭背景可视为一种隐性资本,不局限于金钱,更多是“文化资本”“社会资本”“认知资本”。公开研究指出,中国超级富豪群体的家庭出身往往具备较高的文化和政治资本。ResearchGate 比如受教育程度较高、父母在政商系统任职、家庭谈话里就有“资源、关系、路径”这些字眼。资源优势让他们从小就接受一种“我改造世界”或“我要做大事”的暗示。相比之下,家庭出身普通的人,很多时候连“小事能否优雅完成”都在纠结。

再看路径。有路径就意味着“思路已被人走过、制度已为人配置、观念已被训练”。当那些背景非凡的人投身商业或科技创业时,他们并不是从零摸爬滚打,而是继承了某些轨迹——可能是父母旧生意的延续,亦可能是家庭关系网的自然展开。资料显示,在中国富豪样本里,有相当比例来自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党政系统背景。ResearchGate 意思并不是“他们一定靠关系上位”,而是“他们从小就理解运作机制,比普通人少迷茫”。

惯性方面更微妙。惯性不是被动,而是“已经动起来的人继续动得更快”。举个小实验:假如两个人同时站在跑道上,一个从静止起跑,一个已经提前慢跑30秒再冲刺,这30秒的惯性差距,往往决定最终谁先抵达。出身优越的人往往有“提前启动”的优势——可能是暑期游学、家庭资源、小规模试错机会。而普通家庭孩子,很多时候是在成年后才开始“试错”,已被动进入赛道。试错成本更高、错误代价更大。

我建议你做两件可执行的小实验。实验一:今晚回家后,找出你家三代人的“成长日记”——不必是什么豪门故事,只要有父母、祖父母的“我这一代怎么活”的记录。不管是老照片、老信件,或一句话:“我那会儿先做的是铲地板。”将它写下来,思考句:我所站的起点,比他们怎样不同?实验二:选一个你觉得“我可能没资格做”的事务(比如公开演讲、参加高级社交圈、投资理财论坛)。给自己设定7日连续打卡,每天30分钟。记录过程中你感觉到的不便、阻力、和反应。发生失败(你迟到、没准备、觉得尴尬)时,不放弃,次日继续——这就是返工。通过这种“小动作”,你能体会“路径缺失”的痛处,也能理解“别人先跑一步”的优势。

不过,也别被这些因素吓住。因为既有“基因优势”,也有“赛道优势”,但并不是“束缚”,也不是“结局”。研究中也发现,一个显著比例的中国超级富豪其实来自普通家庭,至少在父亲为工人、母亲为农民的背景中出现。ResearchGate 意味着,虽说概率低,但可能性并非零。真正的问题在于你是否承认了出身的差距,是否决定去弥补路径、积累资源、建立惯性。

这样看,“出身”变得透明:它是输入,不是决定。你不能选择出身,但你可以选择投入多少努力用以“翻盘”。比如我认识一个人,他高中家境贫困,父母都没完成高中。他在大学期间主动加入一个校外创业孵化组织,每周用星期日去当志愿导师。那三年下来,他比同龄人多了三个项目经验、两个导师网络、一次赴美交流机会。结果毕业两年后,他创业融资拿到第一笔种子轮。他说:“如果我当时没做那七天打卡,我仍会在普通公司苦混。”他的路径虽晚启动,但敢启动就有机会。

我们必须面对一个矛盾:现代社会强调机会平等,但现实中每个人的起点不同。平等不是“人人起点相同”,而是“人人有权选择起跑”。认识这一点并不消极,而是赋权。当你看到自己比别人起点低,不是放弃,而是提醒你:补足路径、积累资源、建立惯性。让“起跑晚”成为“逆风而上”的动力,而不是“我注定落后”的借口。

在家庭出身这个维度上,我提炼出三个关键:认识、补偿、坚持。认识是看清自己的起点,不自欺也不妄自菲薄;补偿是用行动去构建你缺失的那部分资源或路径;坚持是长期运行,不因暂时落后或失败而停止。那些背景优越的人,也曾失败、也曾返工,只不过他们的“起跑优势”让失败代价低一些。记住: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以失败为终止。

比如某创业者,他第一次融资失败,被投资人冷淡,团队解散,他一度想回家“洗碗”。

可是他选择返工,回去复盘,把产品重做、市场重访。半年后再融资。他说:“我比别人晚出发,但我坚持得比他们多。”这场返工就是一种制度里的“新旧法混用”:旧的创业模式,新加了“返工机制”“日更日志”“投资人追踪模型”。这不是概念,而是场内动作。你可以在今天晚上开始:写下你的项目失败原因、设定下次行动节点、告诉一个可信朋友监督。这样你就在用“旧法新用”启动了。

你可能问:如果出身优越还要努力,那我出身平凡更要努力到什么程度?我说:努力不是量的堆积,而是“策略方向”的精准。比别人早摸路线、早搭网络、早尝试失败。用反向思维去领先:别人还不知道什么机会,你先去看;别人还在做A模式,你试做B模型。这样,你虽起跑晚,却常成为“早一步尝试者”。从而让“起步差”转为“探索优势”。

我还提醒:当你觉得家庭出身是阻碍的时候,可能真正的阻碍是“你还没看清它是阻碍”。认识它,就在你心里扬起一面旗:我比别人少资源,但我会补;我比别人晚起步,但我会动。这样一种态度,其实比“我本来资源多”更强。因为资源多的人也常因“我本来有”而失警,而资源少的人,却能凭“补足”变成习惯。

同样地,我也看到一个反差——环境里的“普普通通”标签,其实可能成为一种力量。因为你从没有“优越感”,你清楚“每一步都要拿命干”。出身普通的人,若能认清出身不等于命运,就比出身优越的人更容易建立“拼命习惯”。重点在于:资源多少不再是比拼,而是你用多少资源去做比拼。

回到最开始那条街灯影下的体验。他喝完咖啡,街灯下的影子拉长。他想到:不管我出身如何,今晚我可以给自己一个动作——写下“我的家族出身”一句话,“我的起点不是优势”,然后在明早把这句话贴在电脑屏幕前。就像他手里那杯热咖啡,在冷风里冒蒸气。你把起点当作“输入条件”,然后用行动把它转化为“起跑力量”。

于是,你不再羡慕别人家背景。你只在问:我今晚准备做什么?我明早要走哪一步?哪怕亲友说“你起步晚”,照样做。哪怕遇到反馈冷淡、融资被拒、项目停滞,你返工,再返工。因为真正的赢家不是资源最多,而是“过程不停止”。

有人说:成功的人都是一点一点积累上来的。这话没错。但我想补充:积累的起点不同,但积累的模式并无二。你可以从今晚开始,用“家族出身”这个变量,做一个透明的输入项。然后你再设置“补偿机制”“路径构建”“惯性打卡”。你也许不会马上成为超级富豪,但你会成为那个“不被起点定义”的人。

我看见那些真正能突破出身的人,他们最后的标志并不是财富暴涨,而是“从容行动”。他们谈家庭背景,不是抱怨,而是:“这是我的起点,我拿下它了。”他们看见出身,不停留于感叹,而转向行动。那种姿态,比任何财富数字都更价值。

如果你读到这里,恭喜你。你迈出了认识自己起点的那一步。明日你也许会问自己:“我还缺少什么路径?我能补上什么资源?我怎么启动惯性?”当你问这些问题的时候,你就已经脱离了“出身只是标签”的困局,进入“出身只是条件,行动才是变量”的赛道。

有一句古话:“行者无疆”。这里的行,不只是走路,而是持续走下去。无论你起点高或低,无论你资源多或少,都不能因为出发晚,就停下。不因出身优,就骄;不因出身差,就懈。你自己的行动才是你真正的“家族传承”。

或许你还没成为超级富豪,也或许你根本不想。但认识这一切,主动构建你的路径,就是你此刻能做的最强硬的动作。动起来,就比停下来好。你家族没给你梯子,那你就自己造一梯子。你起跑晚,那就冲得更快一点。你资源少,那就规划得更精一点。你没有背景,那就把行动做成背景。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