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小米10周年雷军演讲全文:成功不是规划出来的,是干出来的
2025-10-23

那天,北京的天色正沉。空气闷得让人喘不过气,雷军站在小米科技园的天台上,俯瞰脚下那片在夜色中微微泛光的城市。他轻轻地呼出一口气,对身边的助理说了一句:“十年了。”语气里没有胜利的喜悦,只有一种疲惫后的笃定。

这不是一句感叹,而是一个时代的分隔线。

2010年,他和十几个人在中关村的一间小办公室里喝下一碗小米粥,说要“闹革命”。没人信他能行。那时的手机市场,是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的天下;华为、联想、中兴刚刚起步;山寨机遍地开花。一个没有造过手机的中年人,说要做全球最好的手机,还只卖一半的价钱。听起来荒唐得像笑话。

可他偏不笑。

“假如我们用互联网的方式做手机呢?”他当时在餐巾纸上画下一个“三角形”,写着“软件、硬件、互联网”。那张餐巾纸后来成了小米最初的“战略图”。

这句话,是小米的起点,也是雷军的信仰。

刚开始没人愿意跟他干。林斌、洪锋、刘德……一个个被他“磨”出来。有人问他怎么找人的,他笑着说:“不是三顾茅庐,是三十顾茅庐。”这句话后来成了无数创业者挂在嘴边的金句,可很少人知道,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是在凌晨两点,一个人坐在车里,看着办公室楼下亮着灯的窗。

那时他还没想到,十年后,那盏灯几乎从没灭过。

团队组好后,他们开始干。没有手机,就用别人的手机做系统;人手不够,就在论坛上拉用户测试。那是2010年,MIUI第一个版本上线。要用它,必须“刷机”,一不小心就能把手机刷成砖。哪怕这样,还是有100个勇敢者报名。

雷军提议,把这100个人的名字写进手机开机画面。有人犹豫,说这太冒险。雷军摆摆手:“用户比logo重要。”

那一刻,MIUI不再是一套系统,而是一种态度。

那批早期的“发烧友”,成了后来的“米粉”。他们在论坛里提建议,骂Bug,提功能。只要有合理的建议,团队一周就更新。那时的口号是“每周迭代一次”。短短几个月,用户数从100变成了30万。

那是一场草根式的狂欢,也是一种信任的重建。

雷军说,互联网的逻辑只有七个字:专注、极致、口碑、快。

可做手机,远不止这七个字。

当年,小米的第一代手机定价1999元。原计划卖1499元,但供应链的成本高得吓人——每台手机成本2000元。按计划卖,就要亏500元一台。有人劝他别冒险,投资人也摇头,说“这就是你进来的门票钱”。

雷军沉默了很久,突然抬头:“那就1999吧。”

那场发布会挤满了人,连孙陶然都挤不进去。雷军站在台上,手心全是汗。当他说出“1999元”的那一刻,全场沸腾。掌声持续了半分钟。

一年后,小米手机卖出790万台,年收入突破100亿。

他笑了笑,说:“有时候,一步错,就没机会再走;但有时候,一步对,就能看见未来。”

只是未来,从不只是一条路。

2012年,他开始做红米。那是一次看似简单的决定,却几乎让公司崩盘。

为了做出真正大众能买得起的手机,他砸了4000万做研发。结果产品不合格,他当场拍板:“重做。”所有人愣住了。那是2012年,4000万是公司半年的利润。有人私下骂他疯子。

他没回头。

一年后,红米799元上市。没有广告,没有发布会,只有一个背板和一台电视。上线一周,订单超千万。金山软件的股票都被带着涨了。

雷军没笑。他知道,那不是天才的灵光,而是代价的血。

他常说,创业没有奇迹,只有选择。

而每个选择,都意味着赌命。

2014年,小米登上中国第一。但高潮之后,往往是深渊。

2015年,小米销量暴跌。整个团队陷入低谷,产品被批、服务被骂,股价也跌。那时的他,每天开23个会,凌晨两点还在办公室。他在那段时间写下一个词——“反思”。

他发现,问题不是竞争,而是膨胀。

“我们太快了,快得连自己都没看清楚脚下。”

那一年,他重新接管手机业务。一个接一个会议,他一边稳质量,一边改产品。那种日子,他形容像“补课补到凌晨”。

有人劝他休息一下,他说:“困不怕,怕的是没方向。”

2016年,小米MIX发布。那是全球第一款全面屏手机。玻璃、陶瓷、金属——所有技术都在那一刻汇聚。那年,芬兰设计博物馆、蓬皮杜艺术中心、德国慕尼黑设计博物馆同时收藏这款手机。

没人再笑他“中关村小厂”。

可他知道,这背后,是三年研发、七次失败、无数次返工。

他奖励团队一百万美元的股票。那天的颁奖礼上,他说了一句话:“我们不是赢了别人,我们是赢回了自己。”

2017年,小米做质量改造。无数次测试、返工、投诉、整改。两年后,他们拿下中国质量协会技术一等奖。雷军拿到“中国质量人物”的奖杯时,台下掌声不断,他只是点头,说:“质量决定你能不能活下去。”

那是他从谷底爬出来的代价。

也是他的信仰成形的时刻。

有人问他,怎么熬过那几年。他说:“我每天都逼自己往前走10公里。”

他真的去走。每天10公里,一个月不落。走着走着,他说,心静下来了,世界也不再那么复杂。

那一年,他重新定义了小米的节奏。

走得慢一点,但稳一点。

他的“稳”,不只是守,而是蓄力。

2018年,小米上市。他在内部会议上说:“优秀的公司赚取利润,伟大的公司赢得人心。”他坚持规定,上市后小米利润率永远不超过5%。有人说他傻,股东骂他疯。

他还是做了。

那天他在武汉大学的演讲上宣布这件事,台下全场静默三秒,接着掌声雷动。他微微低头:“我希望这家公司,有灵魂。”

这句话,没人敢轻易说。

后来,他在微博上写:“北漂九年,终于买房了。”那是小米科技园落成的那天。八栋楼、三十四万平方米,五十二亿造价。他笑说:“这房,不是我一个人的,是所有还在拼的年轻人的。”

那天的阳光很好,他拍了一张照片。

几年后,那张照片成了很多人手机里的桌面。

他也有尴尬。和董明珠的赌约,是那段时间的阴影。媒体天天追着他问:“输了怎么办?”他笑笑:“那我请她吃饭。”后来,小米1749亿,格力1981亿,谁输谁赢已经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懂得了“谦卑”。

他说:“我们赢了速度,但还没赢距离。”

危机从来不会提前通知。

2015年,小米在印度囤了50万台3G手机,结果印度一夜之间换成4G网络。那一刻,十亿库存砸在他们头上。没人敢报雷军。他得知后沉默十秒,说:“那就卖去其他国家。”

三个人组成“国际救火队”,跑了四十多个国家,吃无数闭门羹,才把这十亿货清完。后来,那些渠道反而成了小米国际化的起点。

2019年,小米进入90个国家。西班牙第一,法国第二,欧洲前三。有人问他秘诀是什么,他说:“危机是最好的老师。”

他一直相信,一切伟大的机会,都是被危机逼出来的。

如今,小米研发投入过百亿,全球员工两万八千人。他仍然穿灰T恤、戴旧表、走路快。他说:“我不想成神,我想做一个有温度的企业家。”

那天的演讲结束时,他停顿了很久,说:“成功不是规划出来的,是干出来的。”

这句话,被无数人截图转发。

可他自己最清楚,这句话的背面,是多少夜晚的犹豫、修正、返工、再出发。

他懂,梦想的尽头不是热血,而是韧性。

有人说他运气好,他摇头:“运气,只垂青那些敢走的人。”

十年过去,小米从一碗粥,走成了一个时代。雷军仍旧站在风口上,却更像个牧人——他不再追风,而是在等风向。

他知道,下一个十年,更难。

可他也知道,只要脚还在走,心就不会慌。

他抬头,看见夜空里的星一点点亮起来,像极了那年中关村的窗。

风吹过,他笑了。

“还没完呢。”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