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与其跟员工讲道理,不如带他们打胜仗
2025-10-23

他那天坐在会议室的尽头,桌上放着一叠没人愿意碰的报表。窗外的光斜斜地打在他脸上,疲惫又倔强。他抬起头,缓慢地说了一句——“我讲了那么多道理,他们还是不动。”那一刻,所有人都沉默了。有人低头刷手机,有人装作在记录。空气里弥漫着一种熟悉的味道——“讲道理的无力感”。这句话我听过太多次。创业公司里、成熟企业里、甚至是学校社团里,都一样。每个想让别人变得更好的领导,都走过这样一段弯路:以为只要讲明白道理,团队就会跟上节奏。可现实偏偏相反,讲得越多,人越散。那一刻,你以为你在教育别人,其实你正在失去他们。

我见过太多这样的场景:领导人掏心掏肺地讲价值观、讲使命、讲奋斗,员工礼貌地点头,心里却盘算着周末去哪里玩。嘴上“明白了”,身体却一点没动。道理,是最廉价的货币,听得多了就会贬值。真正能让人改变的,不是说服,而是胜仗。

一个团队的信任,不是从“你懂我”开始的,而是从“你带我赢了”开始的。带着人打一次胜仗,比十次培训更有效。因为胜仗意味着结果,而结果才是信任的最短路径。雷军说过:“成功不是规划出来的,是干出来的。”这话放在管理上同样成立。员工不会因为你讲得漂亮而服气,他们只会因为你能带他们赢而跟随。

几年前,我辅导过一家传统制造企业的销售团队。老板喜欢开会,每次都能讲出一整套激励理论:什么“要有狼性”“要拼命成长”“要以客户为中心”。听的时候大家都热血沸腾,散会五分钟后,又各回各位刷短视频。后来他终于忍不住骂:“怎么都不动!”我问他:“你自己上次跟客户见面是什么时候?”他沉默了。两周后,他亲自带队去谈一个关键客户。会前没人信他能拿下,结果他当天就签了三百万订单。回来的路上,车里所有人都安静地看着他。那种安静,是信服。没有再开动员会,也没讲道理。第二天团队自己开始早到、复盘、跑客户。那一刻,我看见了“打胜仗”的力量。

其实很多时候,管理的关键不在“怎么说”,而在“怎么做”。一场胜仗,是最好的沟通方式。它让人看到:原来这件事真的能成。人最容易被自己亲眼看到的成功打动。那比任何说服都更深刻。

但打胜仗,从来不是喊口号能打出来的。它需要策略、执行、试错,也需要那种“我先上”的勇气。很多管理者喜欢让员工冲锋,自己站在后面点评,这是最廉价的领导姿态。真正能带队打胜仗的人,一定是敢第一个冲出去的。带着伤回来,也带着成果回来。

那天,我在另一个项目里看到这样的瞬间。一个年轻的部门经理,带着五个新人做年度目标复盘。数据惨不忍睹,KPI完成不到一半。所有人都低着头,她笑了笑说:“没关系,我们先把客户名单一个个打过去,打完十个我请大家喝奶茶。”她第一个拿起电话,第一通被拒,第二通被挂,第三通终于有人答应见面。那一刻,气氛变了。几个年轻人开始接力打电话,越打越有劲。那天下午他们拿到三个新意向。第二天,更多的电话打出去了。没有演讲、没有会议,只有行动。那一场小小的胜仗,让团队重新有了温度。

这让我想起管理学里的一个实验。哈佛商学院教授特蕾莎·阿玛比尔在《进步原则》里写过:人类在工作中最强的动力来源,不是金钱,不是认可,而是“看到自己在前进”。哪怕是一点点进步,也会显著提高幸福感与投入度。打胜仗,就是用行动制造“进步感”。它让人相信自己的努力有回报,让团队相信他们在变好。

所以我经常建议管理者试一个小实验:别讲激励话术,带他们去赢一个具体的小目标。比如销售打赢一个月度竞赛,技术团队提前一天解决长期Bug,内容组做出一条10万+。哪怕只是微小的胜利,也足以点燃团队的信任之火。因为胜仗不只是业绩,更是集体的成就记忆。它让人想起“我们一起赢过”。

当然,胜仗不是每次都能打赢。失败,是必修课。那年我带着团队做品牌重塑,第一轮上线广告反响平平,点击率不到预期的三分之一。团队泄气了,有人说:“是不是方向错了?”我没立刻否认,只是让他们第二天再测试一版改动最小的版本——标题、图像、色调全部调整。结果点击率翻了两倍。那次失败的返工,成了我们最宝贵的经验。后来我们复盘发现,真正错的不是方向,而是语气。那次挫折,让整个团队学会了复盘,也懂得了“失败不可怕,放弃思考才可怕”。

人只有在失败里,才能长出判断力。团队也一样。带人打胜仗,不是每次都赢,而是让他们知道输得起、还能再战。那种从谷底爬出来的过程,才是成长的真正形状。

有一次我在外企听到一个老领导讲,他带团队做并购项目,连续三次被拒,第四次才成功。有人问他:“你怎么撑下来的?”他笑着说:“因为我不讲道理,我只讲结果。要么赢,要么再来。”那种平静的狠劲,我至今记得。

但也必须承认,带人打胜仗不是靠蛮干,而是靠系统能力。那意味着管理者自己得先学会三个功课:看清方向、配好人、控节奏。方向错,越努力越偏;人不对,团队空转;节奏乱,再好的计划也会散掉。管理,不是灌鸡汤,而是布阵。

我见过一个非常典型的反面例子。某互联网公司中层,被提拔后疯狂开会,天天讲“团队文化”“责任意识”,但他自己迟到早退,报表拖延,项目迟迟无进展。三个月后团队流失率暴涨。公司高层换了一个实干型的人上去,这人没讲一句“文化”,直接带队三天拼完版本,晚上请大家吃串,第二周业绩翻倍。那一刻,大家明白了一个朴素的道理:文化不是讲出来的,是干出来的。

很多老板在企业早期,往往靠激情带队,到了中后期就开始靠“理念”统领。但理念如果不绑定成果,很容易演变成空话。员工信的不是理念,而是结果。尤其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人们对结果的敏感度越来越高。谁能带他们赢,他们就信谁。

麦肯锡在2022年的一份组织行为报告里指出,高绩效团队的共同特征,不是成员聪明,而是领导能迅速带来“早期胜利”。这种早期胜利强化了团队的自我效能感,让他们在后续更有动力。可见,管理不是在“传道”,而是在“造场”。

所谓“造场”,就是创造一个让人敢赢、能赢、愿赢的氛围。赢,成了最好的教育。这个原则同样适用于个人成长。就像运动员练习时,教练不会整天讲理论,而是让他一次次试,一次次跑,直到身体记住“胜利的感觉”。

如果你是团队的负责人,不妨从明天起,做两个小动作。第一个,小范围试验一个短期目标,不讲空话,只看成果;第二个,把团队每一次微小的胜利都庆祝出来,让大家记得自己是“赢的人”。这两个动作,会让氛围彻底不同。

但这也意味着,你必须承担“带头输”的责任。真正的领导,不是永远正确的人,而是敢于在错误中继续往前的人。有人说,领导的姿态就是“我先来一遍”。我深以为然。那种“我先上”的力量,会在人心里种下信任。

多年以前,我在一家科技公司见过这样的场面。新任总监上任第一天,研发团队正在为一个项目的延误焦头烂额。所有人都在等他发火或训话。他看了半小时代码,站起来说:“我今晚陪你们通宵。”那一夜,他没讲任何道理,只跟大家一起修Bug、测试、记录。天亮时项目上线成功,团队自发鼓掌。那掌声不是为胜利,而是为信任。后来有人说:“他那一夜赢得了我们整整三年的信任。”

所以说,与其讲道理,不如带人打胜仗。因为胜仗里有真实的学习,有共享的荣誉,也有不可替代的信任。它让团队明白:做得好,不只是为了公司,更是为了彼此。

历史上所有伟大的领导者,都懂这个规律。拿破仑、邓小平、稻盛和夫,他们都不靠演讲征服人,而是靠一场又一场的胜仗。人类天生相信行动,不相信劝说。行动是最好的修辞。

归根到底,管理不是管理人,而是点燃人。让他们在一场场可见的胜仗里,重新相信自己,也相信你。道理是风,胜仗是火。风可以吹起尘埃,但火,能点亮人心。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