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高赞:如何高效地休息?
2025-10-23
凌晨两点,北京的天黑得彻底。楼下环卫车的“嗡——”声像是某种规律的心跳。林晓翻了个身,还是没睡着。她手机屏幕亮着,显示时间:02:13。她在心里骂了一句,嘴角却又无奈地笑了。她每天都说“早点睡”,可每晚都陷在同一个循环:白天困得要命,晚上清醒得像刚洗过头。
她不是一个人。根据中国睡眠研究会2024年的报告,超过三分之二的成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而平均入睡时间已经从2018年的23:36,推迟到了00:32。全国人民在集体熬夜,朋友圈在凌晨依旧热闹。你能看到深夜外卖骑手发“最后一单”,也能看到凌晨三点的自由职业者发“还在改稿”。大家都困,却都不肯睡。
为什么?
我问过身边很多人。有人说白天被榨得太干,只剩晚上属于自己;有人说不想睡,是因为一睡就意味着又要上班;还有人说,“我也想早点睡,可身体就是不听话。”
听起来像借口,其实是事实。
心理学上,这种现象叫“报复性熬夜”——白天的控制感太少,夜晚就要用熬夜去夺回一点尊严。可问题是,报复的对象不是别人,是自己。
人们想休息,却休息不好。这不是懒,而是时代病。
前几天,一个朋友做了个小实验。她把自己的睡眠数据记录下来,用手环监测一个月。平均每天七个小时睡眠,但她却天天喊累。结果一分析,原来她的“深度睡眠”时间只有三十分钟。也就是说,她的身体根本没修复过。
那一刻,她突然明白,“原来我不是没睡够,而是没睡对。”
现代人太强调“多睡”,却忽略了“高效睡”。
人类的睡眠其实是有节律的。哈佛医学院的研究表明,一个完整的睡眠周期大约是90分钟,包含浅睡、深睡和快速眼动阶段。我们并不是越睡越好,而是要睡成整数周期。七个半小时,比八小时更合适。因为多出来的那半小时,常常会被闹钟打断在梦境中,让人醒来像被硬拽出水面一样难受。
于是我开始做一个“90分钟实验”。每天固定在晚上11点关灯,不带手机进卧室,用闹钟定在6点半。前两天效果一般,第三天开始明显不同。醒来时不再昏沉,白天开会时思路更清晰。那一刻我意识到,高效休息,不是多睡,而是“顺睡”。
但人不是机器,不能只靠规律。情绪才是影响休息的根源。
一位精神科医生曾说过:“失眠,本质上是脑子不肯放权。”白天的思绪没处理完,夜晚它就来讨债。林晓那天躺着睡不着,脑子里浮现的是客户的语气、领导的表情、未回的消息、没交的报告。越想越清醒,越清醒越焦虑。
那天她试了个方法:写下脑子里的“杂念清单”。不求解决,只求清空。她写了二十多条,从“还没洗衣服”到“我是不是太没用”。写完后,她叹了口气,把纸团揉了丢进垃圾桶。那一夜,她睡得格外踏实。
这其实是心理学中一个叫“外化焦虑”的技巧。研究显示,当人把困扰写下来,大脑会误以为“问题已处理”,焦虑就会暂时停止。它是一个可复制的小动作,也许你今晚就能试。
还有人靠“仪式感”入睡。美国睡眠基金会发布过一个报告,指出在睡前形成固定的放松仪式,可以提高入睡速度27%。比如泡脚、点香、拉窗帘、听白噪音。
我一个朋友坚持每晚点香薰蜡烛十分钟,她说那不是香味在作用,而是心知道“要停机了”。
而我自己,也曾试过在床头放一个蒸汽眼罩。第一次用的时候,觉得像被温柔包裹。第二次开始,大脑就条件反射地放松。那种瞬间掉入安宁的感觉,很像小时候躺在妈妈怀里的那一刻。
但真正的挑战,不在睡前,而在醒后。
很多人早上醒来第一件事是摸手机。时间、消息、邮件、短视频,信息像潮水一样灌入脑子。心理学家安德鲁·休伯曼在《Huberman Lab Podcast》里提到,早上起床30分钟内看手机,会让大脑进入“警觉模式”,全天都更容易焦虑。
于是我做了另一个实验。起床后前20分钟不看手机,只喝一杯温水、做三次深呼吸、拉开窗帘看阳光。连续一周,我发现白天的困意减少了,心态也更平稳。原来“高效休息”不仅是夜晚的事,还包括醒来的那一刻。
当然,也有失败。那天我加班到一点,还是想着“要规律”,强行十一点半躺下。结果翻来覆去到三点,第二天整个人像没魂。后来我才明白,休息不是命令,而是协调。身体有节律,心情也有周期。高效的休息,不是逼迫自己早睡,而是找到合适的时机顺势而眠。
英国《柳叶刀·精神病学》曾发表过一篇研究,样本超过一万名成年人,结论是:睡眠质量比睡眠时长更能预测心理健康。换句话说,睡多久不重要,重要的是睡得安不安心。
那份安心,往往来自“放过自己”。
我认识一个程序员,常年失眠。他试过冥想、褪黑素、跑步、助眠音乐,效果都不长久。后来他做了一个奇怪的决定——不再计较睡得好不好。他说:“我不再强求入睡,只是闭眼休息。结果反而睡着了。”那句话听起来像笑话,却是一种智慧。因为越焦虑越清醒,越放松越容易沉睡。
有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技巧,而是一点笃定。
我也观察过身边那些真正“会休息”的人。他们并不一定早睡,也不一定不加班,但他们有个共同点——能“抽离”。做事时全神贯注,休息时彻底放空。他们像是知道什么时候按“暂停键”。
他们的秘密不在于节制,而在于边界。工作到家,不带任务;上床之前,不带消息;手机响起,也敢装没听见。
这是一种力量,叫“自我掌控感”。它让人能主动切换,而不是被拉扯。
我想起一句话,出自弗洛伊德:“人类的全部幸福,都建立在节奏感上。”工作有节奏,休息也该有。可我们太容易把自己推向极端——不是忙到崩溃,就是躺到空虚。真正高效的休息,是有弹性的,是“张弛有度”的。
我去采访过一位飞行员。他说,长途飞行后最怕的不是时差,而是精神“失衡”。他有一套自己的恢复系统:落地后不急着睡,先冲个热水澡、听十分钟古典乐、再设定闹钟小睡90分钟。他笑着说:“我不和疲惫对抗,我跟它谈判。”
那句话我记到现在。
休息这件事,本质上不是逃避工作,而是和身体签订契约。你放它一会儿,它才肯还你清醒。
也许你今天也该试试和自己“谈判”。
别再想明天的事,别再数今晚的钟。你可以做三个动作:关灯、放下手机、深呼吸。让大脑知道——你被允许停下。
高效休息,从来不是一种技巧,而是一种姿态。它的核心,不是“怎么睡”,而是“为什么要睡”。因为只有在彻底放下的时候,人才能重新拥有起跑的力气。
或许这世界不会因为你睡好了就变得温柔,但至少,当天亮时,你能更清醒地面对它。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