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为什么在微信的阴影下,QQ依然是中国第二大APP?
2025-10-23

夜里一点,我在上海的出租屋里翻出一台旧电脑。开机时,那个蓝色企鹅的图标亮起,眼前突然闪过一串久违的数字——我的QQ号。那一刻,屏幕像一扇通往过去的门。门后,是我十七岁时的卧室,是嘟嘟响的消息提示,是凌晨一点的空间访客记录,是那个还不知道世界多复杂的自己。可奇怪的是,这个看似早该“被时代抛弃”的应用,如今依然活着。2024年的数据里,它月活用户超过7亿,稳居中国第二大App,仅次于微信。二十一岁,互联网世界的“古董”,却仍在人群中闪光。为什么?

我打开好友列表,灰色头像一排排,却仍有火苗在跳。那些火苗背后,是一群新的名字——他们不是当年的同学,而是2005年后出生的一代。十年前,我们嫌QQ复杂,拥抱微信的“干净”;十年后,他们嫌微信单调,重新跑进QQ的“热闹”。科技在进步,人心却似乎在回环。

白天我去见一个00后的大学生,名字叫纪元。他穿着oversize卫衣,头发染成浅棕色,说话时手机从不离手。问他:“你还用QQ吗?”他头也不抬地回我:“当然啊,微信太无聊了。”我问为什么。他笑着说:“在微信上只能讲话,在QQ上可以生活。”这句话让我愣了几秒——生活?一个通讯工具还能装下生活?

后来我跟着他看了一圈他的QQ世界。厘米秀是他的小宇宙,他每天给虚拟形象换装,帽子、鞋子、背景、挂件,一个不落。好友栏有几百个名字,备注是“语C搭子”“连麦姐妹”“偷胶囊队友”。聊天界面里,小火苗、比心特效、变声语音轮番上阵,表情包打得像机关枪。那种喧闹感,像一场不愿停的青春嘉年华。

我突然意识到一个被忽视的事实:对他们来说,QQ不是工具,而是一种“第二人格的剧场”。微信像是日光下的办公室,讲秩序、讲效率;QQ是夜色中的街头派对,允许任性、允许笨拙。一个用来沟通,一个用来存在。

腾讯的内部数据显示,QQ的主力用户平均年龄是21岁以下。国家统计局2023年的数据则显示,中国95后至10后约2.6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8.4%。这群人几乎是互联网原住民,从识字开始就认识屏幕,从幼儿园起就学会点击“发送”。他们生于独生子女政策的尾声,成长于教育竞争的巅峰期。父母忙于生计,陪伴稀缺,同龄社交反而成了情感避风港。于是,网络不是他们逃避现实的地方,而是他们构建现实的地方。

有心理学家把这种状态称为“数字熟人社会”:线上的关系比线下更真,虚拟的身份比真实的自我更自由。QQ正是这个社会的舞台。朋友圈里要控制表达,QQ空间里却可以撒野;微信要实名,QQ允许匿名;微信是成年人彼此审慎的“广场”,QQ是年轻人放肆呼吸的“卧室”。

有趣的是,这个卧室并不孤单。Trustdata的报告显示,2024年QQ空间的活跃度在所有内容社区中依然稳居前五。那意味着,在B站和小红书之外,依然有上亿年轻人每天在那儿发动态、听歌、改昵称、换皮肤。成年人以为那是过时的“非主流”,但对他们而言,那是一种“我还活着”的证明。

去年冬天,我采访一位初三女生,叫陈晴。她说自己每天晚上十点以后,才敢打开QQ。白天的时间被学习和补课挤得满满的,微信上全是家长群和作业通知,唯独QQ能让她喘口气。她最喜欢的功能是“火苗”,和好朋友聊天时,看到那根火苗越烧越旺,心就觉得踏实。她说:“那是我唯一能控制的东西。”那天她说完这句话的时候,我心里突然有点酸。

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曾写过一句话:“人在压力最大的时期,总会制造仪式感去对抗无力。”火苗、厘米秀、等级图标、空间点赞——这些被大人嘲笑的“小玩意儿”,其实正是这一代人的仪式。它让他们在高压、孤独、焦虑的青春里,找到微小的确定感。

腾讯其实早就洞察到这一点。2013年,马化腾在内部讲话中说:“我越来越看不懂年轻人喜欢什么,但我们必须持续跟上。”于是QQ被定义成腾讯的“试验田”,所有新功能都可以先在这里试水:语音房、扩列、群聊空间、Now直播……每一次更新都像一场青春潮流实验。微信承担稳定,QQ负责冒险。这种双线布局,是腾讯的长期策略。

当然,并非所有冒险都成功。2016年推出的“日迹”在上线半年后就被下线,团队内部的总结是“想让年轻人记录生活,却忘了他们更愿意制造瞬间”。这算一次失败。可正是这些失败,让QQ的进化更贴近人心。

有趣的是,QQ也悄悄变成了一种“工具的遗产”。对很多职场人而言,QQ仍是他们传大文件、发截图、备份资料的首选。腾讯公布的数据显示,QQ每天承载1.8亿份文件传输,成功率达99.99%。这群“中年用户”撑起了QQ的月活,而年轻人撑起了日活。前者用QQ“做事”,后者用QQ“做人”。这两个群体在同一个软件里擦肩而过,却互不打扰。

我曾做过一个小实验:让20个不同年龄段的用户在一天内记录他们打开QQ的理由。30岁以上的人里,九成都写了“传文件”;25岁以下的人里,九成都写了“朋友在线”。同一个应用,却在两个世界运行。QQ像一座双层列车,上层是职场,下层是青春。车速不同,目的地不同,却共享同一条轨道。

我也见过一个从QQ“退休”的人。老张,今年42岁,早年在一家广告公司工作。那年微信刚出时,他第一个下载。后来几乎所有客户都转到微信,他的QQ好友列表逐渐灰掉。可他一直没删。问他为什么,他说:“那是我职业的起点,也是我青春的证据。”他说这话时眼神有点飘,我知道那不是怀旧,而是敬意。

QQ的存在,其实像一面镜子。它照出中国社会的两层逻辑:一层是高效与秩序,一层是情感与混沌。微信服务的是连接,QQ服务的是表达。一个让人更好地被理解,一个让人更彻底地做自己。

如果从社会学角度看,QQ之所以能在微信的阴影下生存二十一年,靠的不只是“功能”,而是“分层生态”的智慧。它避开了基础通讯的红海,转向“娱乐社交”的蓝海。它不和微信争权,而是成为微信无法替代的那部分情绪。换句话说,当微信成为“社会的工具”,QQ就成了“人的玩具”。而玩具,从来不会过时。

腾讯内部曾有人打过这样一个比喻:微信是城市的地铁,效率至上;QQ是游乐园,混乱却有趣。正因为城市永远需要游乐园,所以QQ才一直有光。

有人会担心QQ的未来。毕竟,中国的出生率持续下降,2023年新生儿数仅902万,比十年前少了一半。年轻人越来越少,QQ的“青春土壤”还能持续多久?对此,QQ的策略是延长使用寿命——从初中生到大学,再到职场早期。为此,他们不断内容化:QQ看点、QQ阅读、兴趣部落、语音房……让年轻人不只是“玩聊天”,还能“玩时间”。

我去年访问了QQ的产品经理团队,一个年轻人笑着说:“我们不是怕他们长大,而是怕他们太快长大。”这句话我记了下来。因为在这个所有人都被催促着“成熟”的时代,QQ还在默默守护着一片可以“慢一点”的地方。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一个细节。2015年,我见过腾讯总部大厅的雕塑:一个企鹅,怀抱着一个蛋。蛋上刻着“青春”两个字。那时我觉得有点俗,现在想想,倒是极准。

QQ能活到今天,并非奇迹,而是因为它从不和时间硬碰。它让自己永远年轻,不靠花哨,而靠共情。它懂得,在这个快得令人窒息的时代,总要有人,替青春留一盏灯。

或许有一天,当我们再度打开QQ,看到那个发光的小企鹅,不再是为了聊天,而是为了记得——世界再怎么变,总有些连接,不需要更新。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