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查理·芒格:我一辈子只做两件事情
2025-10-23

那天的风,有点凉。
北京的秋天总是这样,不疾不徐,像一个看透世事的老人,坐在长椅上,看人来人往。

我在金融街的一家咖啡馆里,看到一个老头坐在窗边,安静地喝着黑咖啡。旁边的年轻人小声议论:“那是查理·芒格。”
他们说话时带着一种不确定的敬畏。可他似乎听不见,只是抬头望了一眼窗外的梧桐叶,轻声说了一句:“我这一辈子,只做两件事。”

这一句话,比咖啡还苦。

那是他九十多岁时的访谈。记者问他:“您怎么定义成功的人生?”
他笑了,说:“发现什么是有效的,然后持续去做。找到什么是无效的,然后坚决避免。”
短短两句话,像刻在时间里的金句。可越琢磨,越有重量。

有时候,越简单的答案,越让人无处可逃。

——

很多人活到三十岁,就开始在一个封闭的圆圈里打转。
工作两三年后,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到了瓶颈期”。
每天开会、汇报、复盘,忙得像只没头苍蝇。可奇怪的是,越忙越空。
空的不是时间,是方向。

我遇到一个姑娘,叫林岚。
她毕业五年,从文案做到市场经理,每天都在写文案、改PPT、对接客户。她说自己没问题,只是“感觉越来越不灵”。
“我做的事都熟了,客户的套路也熟了,领导的想法也猜得到。可我自己,好像再也学不到什么新东西。”

她那天穿着一件白衬衫,袖口卷得整整齐齐,语气平静,却有一丝疲惫。
我问她:“你现在学东西的方式是什么?”
她想了想,说:“看书、上课、和厉害的人聊天。”
我笑了:“你有没有发现,你学的东西,都还在你熟悉的世界里?”

她愣了几秒。

大多数人陷入的,不是懒惰,而是“环境陷阱”。
你学的所有知识,跟你共事的人、接触的项目、看的书,全都在同一个系统里。
那个系统不会出错,但也不会让你成长。

查理·芒格说,人类最杰出的知识,是“重要学科的重要原理”。
换句话说,一个人真正的突破,不是换一个岗位,而是换一个认知维度。

——

当你只用营销的知识去解决营销的问题,你就永远被市场牵着鼻子走。
当你只用人际的套路去解决职场的关系,你就永远活在别人的反应里。

芒格不是一个投资家那么简单。
他是一个“用数学思考人性”的人。
他知道钱是数字,但贪婪是人性;知道市场是系统,但决策是心理。
所以他跨学科地思考——经济学告诉他“边际效应”;生物学提醒他“适者生存”;心理学警告他“确认偏误”;法律教会他“反向思维”。

这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认知的编织。
他在不同学科间穿针引线,最后织出一张叫“多元思维模型”的网。

很多人只背公式,却没想过背后的原则。
芒格读到《熵增定律》时不是在想热力学,而是在想人生——
系统一旦停止输入能量,就会陷入混乱。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的大脑,如果停止输入新的知识,也会熵增,也会混乱,也会自毁。

我把这个想法讲给林岚听。
她点点头,说想试试每天学一个新学科的“原理”,哪怕只有五分钟。
那天,她挑了“博弈论”。她不懂数学,就从两个囚犯的故事看起。
第二天,她在汇报时忽然灵光一闪——客户的迟疑,其实是一场“信任博弈”,不是价格问题。
她把提案改成“分阶段交付,逐步验证信任”。成交率比之前提高了一倍。

这就是她的小实验。

不是改变世界,而是改变一个视角。
换一个学科的镜子看问题,你的世界就不一样了。

——

当然,她也失败过。

有一次,她试图用“进化论”解释团队激励。她设计了复杂的竞争机制,结果团队内部矛盾激化。
她很挫败地说:“我是不是理解错了?”
我笑着摇头:“不是错了,是尺度不对。”

芒格说,有效性是相对的。
在微观上有效的东西,到了宏观上可能有害。
就像药剂一样,剂量不同,效果就不同。
你要拉开时间和空间的尺度,才能看清“有效”的真正含义。

比如,KPI能提高短期效率,但也可能毁掉长期信任;
比如,激烈竞争能逼出短期成果,但也可能压垮团队结构。

你要学会跳出眼前的战术,看到背后的系统。

那天我让她做了个小动作——
每天用10分钟写下自己今天做的一件事,然后问自己三个问题:
这件事在三天后还重要吗?三个月后呢?三年后呢?
她坚持了一个月,最后跟我说:“有些焦虑,真的是三天效应。”

——

跨领域的学习,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识别相似性。
芒格说:“看到不同问题的相似性,你就能解决90%的问题。”

比如,福特汽车的流水线来自屠宰场,日本的“准时制生产”学自超市的货架。
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行业,背后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效率与成本。

再比如,苹果公司的用户体验团队研究的是心理学,不是工程学。
他们知道人类对“等待”的耐心只有七秒,于是进度条不显示真实时间,而是“心理时间”。
这不是欺骗,而是理解人性。

所有伟大的创新,背后都有一个跨界的模仿。
所有深刻的洞察,背后都有一次尺度的转换。

乔布斯说:“每个美国人都该学编程。”
他不是说让每个人都去写代码,而是希望人们学会一种思考——
当你学会让机器听懂人类的逻辑,你就会更懂得人类自身的逻辑。

——

这世界的复杂,并不在于事多,而在于思维单。
我们被训练去用一种方式解决问题:用努力、用技巧、用经验。
可芒格提醒我们,努力不等于有效,经验不等于真理。
你需要一张地图,告诉你哪些路是死路。

他的一生,就是用各种学科画地图的人。
他用经济学告诉我们“机会成本”的残酷,用生物学提醒我们“路径依赖”的陷阱,用心理学揭露“确认偏误”的毒性,用数学解释“复利”的魔法。

一个投资者,看到了教育的意义;
一个理性主义者,理解了人性的温度。

有一次,记者问他:“您如何看待运气?”
他笑了:“运气是给有准备的脑子留的空间。”

这句话我记了很久。
它让我想到一个朋友。

那是个程序员,叫阿凯。
他连续三次创业失败,直到有一天,开始写理财博客。
有人笑他不务正业,可他用“系统思维”把自己的失败拆解成模型,用“概率论”重新定义风险。
三年后,他成了最懂投资的程序员,也成了最懂代码的投资人。
他的成功,不是转行,而是跨界。

他跟我说:“我以前以为换行业才能改变命运,现在才知道,换脑子更快。”

——

时代的风,总会吹散那些只会重复旧经验的人。
而芒格留下的,不是一个投资理论,而是一种“跨界认知的骨骼”。

你可以在心理学里学到如何理解客户,
可以在物理学里学到如何理解熵增,
可以在生物学里学到如何应对竞争,
可以在艺术里学到如何塑造耐心。

一个人真正的成长,不是叠加技能,而是整合世界。

你不需要变成全知的杂家,只需要在每一个决策里,问自己一句——
“我是不是被单一学科绑架了?”

当你能从数学里看出人生的边际效应,从历史里看出商业的周期,从心理里看出人性的成本,你就开始靠近芒格的思维。

他的一生,确实只做了两件事。
但那两件事,足够成就一个世纪。

——

夜深了,咖啡馆的灯影斑驳。
窗外的风吹过,带起几片落叶。
我忽然想到,真正的成长,也许不是学会新东西,而是学会用不同的方式看旧东西。

就像芒格那句老话——
“避免愚蠢,比追求聪明更重要。”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