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什么时候是一个员工离开公司的最好时机?
2025-10-23

那天的夜色,有点压抑。风从办公楼的玻璃缝里钻进来,冷得像是提醒人:秋天已经彻底来了。会议室的灯还亮着,屏幕上是反复修改的KPI表格,坐在对面的,是一个三十岁出头的男人——李骁。

他盯着那份表格,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那节奏里有一种疲倦。公司刚结束季度复盘,领导表扬他“稳定可靠”,同事拍他肩膀说“你真稳”。那一刻他笑了,但回到工位时,他的心却在往下坠。

“稳”,有时候不是褒义词。那意味着,你不再冒险,也不再成长。

他忽然想起三年前刚入职时,自己每天都要提前半小时到公司,一边喝咖啡一边写计划。那时的他,眼睛里有光。现在呢?电脑开着,手指机械地敲键盘,心里在想:是不是该离开了?

——

其实很多人都在经历李骁的阶段。安稳的岗位、熟悉的流程、礼貌的会议、温吞的绩效。
一切看起来都在“正常运转”,唯独你,感觉自己像一台被设置成节能模式的机器。

“什么时候是一个员工离开公司的最好时机?”
这个问题,太多年轻人问过我。有人是在被提拔无望后问的,有人是在拿到年终奖之后问的。
我总是反问一句:你上一次被挑战到,是多久以前?

如果答案超过六个月,那你就该警惕了。

真正的好公司,不是给你安稳的公司,而是逼你成长的公司。
阿里有句老话:“舒服是留给死人的。”在那种环境里,你永远在被推进新的位置。昨天还在做销售,明天就可能要带团队;今天还在负责区域市场,下个月就可能要主导一场跨部门项目。
压力几乎无处不在。可那些真正成长的人,都是在这种“失衡”中进化的。

心理学家罗伯特·凯根曾说,人类的成长需要“适度的困惑”。困惑是一种边界信号,它在提醒你:旧的思维已经不够用了。
换句话说,当你在岗位上不再有任何困惑,不再需要去问、不再需要去学,危险就开始了。

——

有个女孩叫姚远,在一家大型外企做运营。她说自己每天都在开会、做报表、写分析,年薪二十万,稳定又体面。可有天她忽然发现,同样一份报告,她能在两小时内做完。
效率变高,本应是好事。可她心底升起的,却是空虚。

她试着报名公司内部的培训课程,想找一点挑战感。结果课程取消了,理由是“人数不足”。
她又去找上级谈,问能不能参与新的市场项目。上级笑着说:“你现在的工作太重要了,暂时不要动。”
那天晚上她回到家,对着镜子说:“我在这家公司,不是被需要,而是被留住。”

第二个月,她提了离职。
很多人说她冲动,但一年后她去了另一家创业公司,带了十几人的团队。她发朋友圈说:“终于又能被问题卡住了。”
那句话我记得特别清楚——“被问题卡住”,听起来像痛苦,但那其实是成长的证明。

——

有些人选择留下,不是因为喜欢公司,而是因为害怕外面的不确定。
可你有没有想过,你以为的稳定,其实是一种幻觉?

很多传统行业的人,以为公司会一直存在。可2019年后,仅中国注册企业的存活率就不足50%。经济学家张维迎曾说过一句话:“没有哪家公司是你的避风港。”
如果你的技能只在公司内部有用,一旦外部环境变化,你的“稳定”就会立刻崩塌。

任正非早就看透这一点。华为有二十万员工,他让所有人的工牌都重新编号。因为他知道,资历不能等于能力。
人们尊敬的,不该是“老资格”,而是“可持续成长的人”。

真正的稳定,不是你在一家单位吃饭,而是你走到哪都有饭吃。

——

有一年,我在杭州听一个华为离职老员工演讲。
他讲了自己离开的故事。那时他已经在公司待了八年,是部门里的元老。
公司新来了个年轻领导,提出一套新的考核机制。他心里不服,觉得自己资历深、贡献多,于是去找领导理论。
年轻领导看了他一眼,说:“你在这里八年了,你能教我什么是明年的增长点吗?”

那一刻,他哑口无言。
他说,回家那天自己失眠了。第二天早上,他在笔记本上写下四个字——“重新开始”。
他去了另一家公司,从零搭建团队。半年后,他在一次会议上又想起那句话,忽然笑了。
“那天的羞耻感,其实是我重新成长的起点。”

——

当然,也有人离开太早。

我见过一个年轻人,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待了不到一年就离职。理由很简单:太累。
他每天写代码到凌晨,觉得被压榨。可当他去到下一家公司时,发现待遇更低、节奏更乱。
他后来对我说:“我那时候不是累,是没看懂节奏。”

这是很多年轻人的误区——把“累”误认为“被剥削”。
其实有些“累”,是成长的代价,是你在和自己的惰性对抗。
那家公司不是问题,问题是你没学会从“被动忙”走向“主动学”。

我让他做了个小实验——每天花二十分钟,把当天的任务总结成三个问题:我今天学到了什么?遇到什么瓶颈?下次要怎么做得更好?
他坚持了三十天,开始发现自己写的代码逻辑更清晰了,沟通也更顺畅了。
三个月后,他说:“我不再害怕累了,因为我知道累的意义。”

成长从来不是换公司那么简单。你得先学会“在一家公司完成自己的进化”,否则你换十家公司也没用。

——

公司不欠你成长的机会,但你欠自己一次清醒的选择。
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简历打工,不是为老板。

有位经济学家研究发现,95%的职场跳槽者并非因为薪资,而是因为看不到成长通道。
你可以为薪水留下,也可以为成长离开,但你不能为了害怕改变而滞留。

决定离开的时候,最该问自己的,不是“我要去哪”,而是“我带得走什么”。
你在这家公司学到的技能、打磨的判断、积累的影响力,这些才是你的底气。

不要带着怨气离开,要带着能力离开。

——

李骁后来也离开了那家公司。离开的前一晚,他坐在办公桌前,发了最后一封邮件:
“感谢这几年,每一个挑战、每一次困惑、每一场会议。我准备去新的地方,再次被问题卡住。”

新工作比原来辛苦多了,他常常加班到深夜。但他笑得更轻松。
有一天我问他:“后悔吗?”
他说:“不后悔。因为我现在每周都能学到新东西。”

他顿了顿,又补了一句:“以前的我,是被公司定义的。现在的我,是被学习定义的。”

——

离开的时机,从来不是某一天的决定,而是你某一刻的觉醒。
当你发现自己的思维停止输入,当你在汇报时只是复述而非思考,当你在会议中点头多过提问,那一刻,其实就已经离开了。

只不过,有的人身体还在公司,有的人灵魂已经上路。

你要做的,不是等待风来,而是学会造风。
当你的能力足够,你不再依附于某一家公司,而是成为“自己职业的公司”。

正如一位管理学者说的:“最好的工作关系,是双向成就。”
公司成就你,你也成就公司。若有一天公司再也不能成就你,请你也有勇气转身。

因为成长,本来就是一场主动的远行。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