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真正的成熟,从不再追求安全感开始
2025-10-23
凌晨两点,风从阳台缝隙钻进来,吹动一页没写完的笔记。那是他记录的一句话:“我不想再害怕。”笔尖在句号那停了很久,像在犹豫。屋里只亮着一盏昏黄的台灯,光不大,却让人不舍得关掉。外面传来雨声,像有人轻轻叩门。可他知道,那不是雨,是生活在提醒他——安全感,不会有人送。
有时候,一个人长大,不是因为经历了多少风浪,而是因为突然意识到,没人再替你撑伞。
那一刻开始,他不再等安稳的日子,不再盼心里的恐惧消失,只是默默地学着让自己在雨里走得更稳一点。
人真正的成熟,是从不再追求安全感开始的。
安全感,这个词听上去很温柔,实则带着钩子。小时候,我们靠父母给安全感;长大后,我们希望恋人、工作、金钱、房子、身份给安全感。可越追,越慌。越想抓住,越失控。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依附系统”,它解释了人类为什么天生渴望安全。婴儿在母亲怀里安睡,是因为他相信世界不会伤害他;但当他开始走路、跌倒、摔疼,他才知道,成长就是从安全里被一点点推出来的。问题是,很多人长大了,身体成年了,心却还停在那一步。
有个女生在咨询里对我说:“我觉得我随时都可能失去一切。”她27岁,有稳定工作,男友温柔,存款也不少,但她每天都焦虑。她的手机从不静音,消息要秒回;老板一皱眉,她就觉得自己快被辞退。她问我:“为什么我这么努力,还是不安心?”
我问她:“你在追什么?”
她沉默很久,说:“我想要确定。”
确定未来、确定关系、确定结局——可生活恰恰是无法确定的。她以为成熟是掌控,其实成熟恰恰是放手。
我见过太多人,他们的人生像一场被“安全”束缚的逃亡。有人不敢辞职,因为怕没收入;有人不敢开始恋爱,因为怕失去自由;有人不敢表达意见,因为怕被孤立。
他们看似安稳,实则一身枷锁。
哈佛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吉尔伯特在《哈佛幸福课》里说,人类的大脑在预测未来时存在“幻觉”,我们总以为安全来自外部——来自环境、来自他人、来自制度,但事实是,大脑对风险的恐惧远高于现实风险本身。换句话说,我们不是因为世界危险而焦虑,而是因为我们对“危险”的想象太多。
我曾采访过一位自由潜水教练。那天在海边,风平浪静,他穿上潜水服,面无表情地下潜。三分钟后浮出水面,笑着对我说:“海底其实并不危险,危险的是你脑子里的声音。”
那一刻我懂了,成熟的人不是没有恐惧,而是能在恐惧中保持行动。
很多人以为成熟是一种能力,其实是一种损失。你要失去依赖、幻想、退路,才会慢慢生出力量。
有一次,我带学生去西北采风。路上风沙大,一个年轻女孩坐在车上哭,说自己受不了这种没信号的荒野。另一位中年摄影师笑了笑,说:“你怕的不是荒野,你怕的是没有人看见你。”那一刻,全车都静了。
原来安全感,本质上是被看见的需求。我们怕孤独、怕失败、怕无意义,其实都是怕没人懂。
但成长的真相就是:越往前走,越要一个人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发布过一项调查,全球超过70%的成年人在30岁后仍然存在“心理依附”行为——他们需要从关系、工作或信仰中获得持续的心理安抚,否则会陷入焦虑。而能稳定独处、情绪不被外界轻易影响的人,不足15%。这意味着,大多数人一生都没真正“断奶”。
有个朋友叫祺,在上海做投资。外表冷静理智,实际极度缺乏安全感。开会前要反复确认文件,出门前要查三次门锁。后来他尝试了一个小实验——“故意让自己不确定”。
第一周,他刻意不看手机,晚回一条工作消息;第二周,他故意少带一张备用卡;第三周,他去机场前不查行李清单。起初他焦虑得满身出汗,但渐渐发现,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糟糕。手机没回消息,工作照样完成;少带卡,反而学会了分配支出;没查清单,行李也没丢。
那一刻他笑了,说:“原来没安全感,也能活。”
后来他辞了高薪工作,去了尼泊尔支教。有人说他疯了,他却说:“我终于不用再‘确保万无一失’了。”
其实这就是成熟的标志——你开始允许生活出错。
我们这一代人,从小被教育要“稳”。考稳的学校、找稳的工作、谈稳的恋爱,最好房贷也稳、体检也稳。可稳定的背后,是彻底的束缚。一个永远需要安全感的人,是无法自由的。
法国哲学家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说过一句话:“自由令人恐惧,因为自由意味着要为一切后果负责。”这句话太真实了。你越想安全,越会把责任推给别人;你越敢承担,反而越不怕不安全。
成熟的人之所以平静,不是因为他们拥有保障,而是因为他们接受不保障。
我记得有次看TED演讲,一个美国心理学家讲她的实验。她让一组人每天写下“我今天无法控制的三件事”,另一组人写“我今天能掌控的三件事”。一个月后,第一组人的焦虑水平明显下降。原因很简单——他们开始承认“我不能控制”,于是也不再被控制。
我后来也试过这个方法。那天深夜,我写下:“我无法控制别人喜欢谁;我无法控制明天会不会下雨;我无法控制工作机会是否出现。”写完那一刻,竟然松了一口气。
我们常误以为,成熟是强大,其实成熟是接受自己的脆弱。
一个能直面“不安全”的人,才是真的稳。
有个作家在采访中说过:“我不求顺风顺水,只求自己不崩溃。”这句话看似消极,实则极有力量。因为当你不再要求世界给你确定,你就可以从混乱中找到方向。
有一年我失业,银行卡余额只剩两位数。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数自己还能撑几天。那段时间,我彻底丧失了安全感。直到有一天,我去楼下便利店买咖啡,老板娘看着我笑,说:“你看起来比昨天好多了。”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所谓安全感,不过是被时间一点点修复的自信。当你开始相信自己能扛过去,安全感自然回来了。
安全感,从来不是外界给的,而是你在混乱中还能保持方向的能力。
我后来把这段经历写成一篇文章,有个读者留言:“你让我想起一句话——风不一定往有伞的人那边吹。”
是啊。世界没义务让你安心,生活也不会按你的剧本走。但当你不再害怕它的时候,它就开始柔和起来。
有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让两组人分别体验“未知”:一组人被告知接下来会随机播放恐怖音乐,另一组人不知道会不会播放。结果后者的焦虑程度是前者的三倍。未知不可怕,不愿面对未知才可怕。
成熟的人,恰恰是在未知中安家。
这让我想起古罗马哲人塞涅卡说过的一句话:“一个人若总为未来忧虑,他就会失去当下的自由。”这句话,我曾在深夜一遍遍地写。后来我才明白,成熟的意义不在于“获得”,而在于“舍得”。
舍得依赖,舍得幻想,舍得安全。
你开始不再问“我能不能被保护”,而是问“我能不能保护自己”;不再渴望被理解,而是懂得理解别人;不再苛求结果,而是尊重过程。
当你真的活到这种程度,你就会发现,不安全感没消失,但你不再需要它消失。
它还在,只是你已经不再害怕它。
那天,我又回到那间写字的小屋。灯依旧昏黄,雨声依旧。那页笔记依然摊在桌上,末尾的句号,我终于补上了。
我在句号后面写了一句新的话——“我不再追求安全感,我开始追求自由。”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