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阿里铁军幕后推手邓康明:核心团队是剩出来的,不是选出来的
2025-10-23

很晚了,机场的指示牌还亮着淡黄色光。一个穿蓝色旧羽绒服的中年女人拖着一个轮箱,步履有点蹒跚,她的脸上像刻着一个问题:为什么五年努力换来的职位,还在“待定”栏里?她低头看手机,工资没涨,提案没采纳,领导问她:“你还打算继续吗?”她抬头,回答一句:“我等的不只是升职,我在等能够让我站稳脚的那个台阶。”在这一瞬,我懂了主题:核心团队,是剩出来的,不是选出来的。

在公司里,我见过太多“选出来”的人:从校园直来的精英,系统培训过,绩效优良,但两年后位置停滞。反观那群“剩下来”的人,他们经历三次架构重组、换领导、换方向,却还在会议室里角落坚持。公开信息显示,很多知名企业的留存率高于行业平均,是因为团队中有超过六成成员是“内部成长”的而不是“外部招聘”的。可这个数据很少被当成组织设计的起点。

我认识一个创业公司,他们是做无人机物流方案的。最早四人团队,创始人是研发出身,另外三人负责市场、运营、财务。第一年融资后,他们招了十几位“市场高手”,口号“换一轮,加速推进”。六个月后,营收还没起色,但团队矛盾激增:“你这个经验太传统”“你这个背景太理想”。创始人发现,外来力量太大,反而磨合成本超速。于是他决定返工:砍话术课、砍团队建设会议,把招聘停了三个月,把原来的三人团队拉回一起,在仓库里实操装箱、跑物流测试、客户现场走调研。那段时间,他们的日子很苦,薪水按进度打折。但只用了两个月,创始人看见原来那三人仍在天桥下一遍遍测试无人机装载,外来人员早已离开。那一刻,他说:“我们要帮他们留下来,而不是再拉新人进来。”这就是“剩出来的”,不是你选的,而是你一起走过风雨,仍然还在坚持的。

“选出来”意味着你用履历、背景、推荐人把一个人位置填上;“剩出来”意味着你允许他犯错、经历挫折、走回头路,再参与重整。著名管理学者彼得·圣吉在其著作《第五项修炼》中指出,组织学习型团队的关键在于“把场做出来”,不是靠制度,而是靠人留下来。留存是一个过程,不是一道筛选题。每年华为都会进行一次干部轮岗,这是重建信任与能力链的过程。

我们可以把“剩出来”拆解成三个维度:第一,是经过低迷期还没离开的;第二,是在交付链条中承担关键位置而非辅助角色;第三,是在变革里主动适应,而非被宣布淘汰。曾有研究指出,在企业重组中,70%被保留在战略关键岗位的人,是那些曾经历至少一轮失败或再定位的员工,而非当年一毕业就晋升的高绩效新人。

在我陪带一家公司做企业诊断时,我问CEO:“你觉得团队里谁是核心?”他指了一个总监说:“他会拉新人,也能拉老员工,他不仅能讲战略,还能下去装货。”几个月后,这位总监故意选了最冷清的客户线路,每天两次进仓,现场整理包裹、记录流程、跟司机聊反馈。其他人惊讶说:“你月底不需要来了吧?”他说:“我需要回来看看,是不是我抛下了他们。”那一天他走出仓库时,低头看表,笑了。他说:“这个位置没太多人愿意干。但我愿意。”那笑中有疲惫,也有坚定。他成了“剩出来”的人。

我见过“选出来”的组织用的是能力模型、岗位胜任力、测评工具。简报、PPT、打分表齐刷刷。但在实践里,这些模型往往被用来封顶,而不是开阔。相比之下,“剩出来”的人用的反而是场景。那天晚上,他们会坐在办公室灯冷了还没关,讨论客户现场遇到的问题;那天他们会在节后第二天把仓库喷漆给改了,因为发现员工滑倒;那天他们会抽出一小时和司机喝茶,聊司机为啥投诉流程太慢。那些场景不是在制度手册里,而是在行动里。

再来看一个教培机构的案例。五年前他们招了两批学员,一批是大学毕业生,一批是35岁左右转岗者。前者头脑好、动作快;后者经验丰富、逻辑清晰。培训结束后,他们分别派去一线教室。头脑那批一开始速度惊人,但三个月后离职率高达40%。后者离职率不到10%。公开数据显示,根据行业报告,教培行业平均一年离职率在28%左右。但这家逆势保住了团队,靠的不是选上的“年轻快”,而是“转在潮头,还在坚持的人”。负责人说:“培训学员跑不了流程,跑过流程还留下来,才是核心。”那句话就是“剩出来”。

反差在这里显得清晰:选出来像是你在棋盘上放一个棋子,符合规则有潜力;剩出来像是在棋局里被吃掉过几次、翻盘过几次、还站在棋盘上说下一步谁移哪。前者容易被理解、被评估、被预测;后者难被预测、难被图示、但正是你团队真正需要的。

组织轮子和业务轮子同时转动时,强的组织能推动弱的业务。可如果组织只是依赖选出来的精英,而没有留下那批与泥土混合过的坚持者,那么车子随时可能散架。那也印证了组织学导师所言,业务能带组织一时,组织必须赶上业务,否则就会破。

有一个小实验你今天就可以做:找一个你认为“选出来”的团队成员,或者新晋的优选者,让他/她在未来两周每天记录一句话:“我今天做了一件别人不想做的事情”,并在月底让他把这些记录发出来。与此同时,让另一位你认定的“剩下来”类型的人也做相同记录。你就能看出两人态度、持续、话语的差异。这不是评测,而是观察“还在”的力。若两周后差异明显,你就能开始思考:真正核心的,是谁留下来了。

还有一个小动作:在下次团队会议上,不用盘点KPI,而请每位成员说一句“我错过了什么机会”。这样你就从“选出来”的光环里抽出一点阴影,让“失败”“返工”成为可以谈的对象。那些从失败走出来还留在场的人,正是你要培养的人。如此你就把制度设计中容易忽略的“剩下”力量拉进视野。

在现实里,很多创业公司到第三年、第四年,感到做不下去了,不是因为模式坏,而是核心团队没变。外部人很多,制度很多,流程很多,但留下来的人太少。那些被选来的人是好开始,却不是好结局。结局,需要那些被时间筛掉一轮又一轮,还在打仗的人。当然,选出来的也可以留下,但组织如果把“留下的”当作天然,就失去了结构的机会。

我曾问一位资深人力官:你认为CDO(首席人才官)最重要的职责是什么?他沉默了一会,回答:“我负责让那群被选出来的人留下,但更重要的是让那群躺在角落不被淘汰的人起来。”那是一种责任的姿态:谁来背书?是人力板块,而不是一句愿景。他说得冷静而笃定,这种语气里有温度,因为他知道“选出来”的热闹必将过去,留下的是那群“剩下来”的人。

为什么这个问题容易被忽视?因为华而不实的结构、更容易被记住。你看媒体课题,喜欢讲“他背景强”“他拿了国际名校学位”“他跳槽去谷歌”。但往往缺少一条线索:他在某个岗位被拆了组,被降职,被要求走出来,而他依然留下来,仍然有故事。这条线索才是构建核心团队的真相。就像一句古话说:“能上能下,得其宜也。”可很多公司只讲“能上”,没谈“能下仍能留”。

所以,当你审视自己的组织结构时,你不妨问三个问题:在过去两年里,有几个人经历变革还在?这些人占团队核心多少比例?如果你用传统评选机制填满了核心位置,那你应警醒。你需要的是剩出来的,而不是选出来的。你需要的是那种:当灯光暗了、流量少了、订单停了,他还在说“咱再等一天”。那种人,正是团队真正的骨架。

组织变革不是一场选拔比赛,而是一场留下来者的夏令营。那些留下的人,已经在情境里跑过弯道、越过沟壑、听过炮火,走得慢,但走得真。你选他们可能会赢一个项目,但他们留下来,能帮你换跑道。能帮你从铁军模式转向扁平生态,从增长驱动转向价值驱动,从选人逻辑转向留人逻辑。

有人可能会质疑:我选的人好不容易才找到,为啥还要让他们“剩下来”?我只能说,选出来如同栽下一株树,留下来的,则是树根自己扎进地里的那一段。树能长得高,是因为根深。企业也一样。你培养“选出来”的人,用系统、测评、工具推动,偶尔成功。但你若忽视那些从风中摔倒又起身的人,忽视他们还在的意义,那未来组织里就会缺一层:坚持在混沌里的经验。它不会体现在KPI里,却体现在你面临下一次变局能不能“靠得住”的时候。

所以,核心团队不是靠你选,而是靠你让人留下。你要做的不是问:“这个人能不能马上给我爆款?”而是问:“如果明天模式变了,这个人还能站在桌子边给我方案吗?”站在桌子边的人,不一定是你选出来的,但一定是你忍得住等、让得起、信得住的人。组织的轮子不会因为你选对人就自动转动,是因为你留下了那批人,他们脚下踩着泥土,还在转。

我们常讲“选人用人育人”,可我更愿意讲“留下人、养人成为核心”。当你能用两个“小实验”检视团队,就能看出谁留下来了。你能构建结构,让留下的人占比走向60%、70%,那你就有机会从“选出来”的热闹里拆出“留下来”的价值。那种组织动能,不是外界光环,而是从内部延展出来的黎明。

在终局里,你可能换平台、换模式、换方向,但剩下来的人会跟你。他们不会因为分红少而跳槽,因为你给不了他们足够光,却因为你在深夜还在仓库里看包裹,因为你在节后第一件事不是发奖金,而是问“你昨晚是不是遇到难题?”。这种责任在你背上,也在他们心中。组织体系也会映照这种责任。谁来背书?你来。谁来解释?你也来。你与他们之间,不是合同关系,而是“风里雨里,我们还在一起”的参照系。

所以若你读到这里,我想说:别急着补选,不嫌弃那些没背景的人,别急着让新人抢位。不妨退一步,看看谁还在你旁边走;是谁在离岗电话后接回一句“我回来了”。组织真正的核心在于能留下人在时代骤变时站稳脚。剩出来的,是团队的根。选出来的,是团队的枝。枝再多,根若浅,风会把它折断。你的任务,不是选对枝,而是留下根。互联网时代、结构主义时代、组织进化时代,一切都呼唤一个简单的概念:留下。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