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力干将,4个素质
2025-10-23
凌晨的办公室,灯亮了一整夜。电脑屏幕还停在那份PPT上,标题是:年度复盘。阿远揉了揉眼睛,咖啡早就凉透。他是公司里最年轻的部门负责人,去年提拔,今年焦虑。那天他跟我说:“我好像成了公司里最忙的废人。”那句“忙的废人”,他说得轻,眼神却有点空。
从被提拔的那一刻起,他意识到自己不再只是一个执行者。上面盯着业绩,下面等着方向,同级之间微妙又竞争。一个月后,他第一次感受到,所谓“核心骨干”,不只是职位的提升,而是一种“在风口浪尖上也要站稳脚”的能力。
得力干将,四个字,看似光鲜,实则残酷。企业的成长靠它,团队的稳定靠它,一个人的命运,也常常被它决定。
我问过不少老板:“你认为什么样的人能成为你的得力干将?”答案五花八门,却有一个共识:能打仗,也能打持久仗。
在快节奏的时代,得力干将从来不是天生的,而是被逼出来的。每一个能独当一面的人,背后都有一段“没人带、没人夸、没人懂”的暗夜修炼。
阿远的故事,只是缩影。真正的得力干将,都在四个维度上,活成了企业最稀缺的战力。
那年春节前夕,整个行业突遭政策调整,项目停摆、客户撤资。别人慌乱时,阿远主动找老板说:“给我一周,我能重组方案。”没人信他。结果七天后,他拿出了一个兼顾成本与执行的新方向。老板后来笑着说:“那一刻我知道,这小子能扛事。”
主动性,就是得力干将的起点。
在这件事上,阿远有个习惯。他每周都会做一个“小实验”:找出一个团队里没人想碰的问题——文件混乱、流程卡顿、客户抱怨——然后逼自己在三天内提出一个解决方案。多数时候,这些尝试都以失败告终。比如他花三天设计了一个报表模板,结果没人用。被吐槽后,他重新调整,用AI自动汇总,反而节省了整整两小时的人工统计时间。那一刻,他懂了:主动不一定带来结果,但不主动,一定被动。
字节跳动的管理手册里有句话:“优秀的人自驱,卓越的人自燃。”主动性,就是那个燃点。它意味着你不等指令,也不惧风险,你能在模糊的地带自己点亮一盏灯。
但仅有主动是不够的,企业的复杂性要求人能快速学习。
阿远刚升职时,对财务模型完全陌生。他决定每天利用晚上十点后的时间学习,连续一个月,他逼自己每天掌握一个公式。学到第十五天,他崩溃过一次。那天晚上,他盯着屏幕到凌晨两点,什么都算不对。他气得关电脑去跑步,风很冷,脚步声很乱。跑到小区门口时,他突然想起一个同事的提醒:“算不对没关系,理解逻辑比结果更重要。”回到家,他重新打开电脑,一步步梳理数据关系。天亮时,公式对了,心也静了。
失败过一次,他反而更能学。
人都是这样,学习的节点往往藏在“差点放弃”的那一刻。
哈佛商业评论曾做过一项研究:在危机中能自我学习并调整行为的人,其晋升速度比同岗位平均快2.7倍。快速学习,不是背知识,而是能把复杂的世界拆解成可执行的动作。
后来,阿远给新来的组员做培训,不讲PPT,只让他们写两句话:“今天我学到了什么?这件事能用在哪?”一周后,团队效率提升20%。
这就是得力干将的第二个底色——快速学习。不是聪明,而是复盘。不是博学,而是迁移。
我曾听张一鸣说过一句话:“我从不相信完美方案,我只相信快速迭代。”学习力,就是快速修正的能力。
但能把学习转化为战力,还需要第三种素质——系统思考。
一次部门会议上,阿远发现,产品组抱怨市场不懂技术,市场组抱怨产品太理想化。争论持续了两个小时,没人让步。会议快结束时,他突然问了一句:“我们是不是都在为自己部门的KPI辩护?”那一刻,整个会议室安静了。
他用白板画了一个闭环:从需求提出,到产品上线,到用户反馈,再到数据复盘,每个环节的责任对应人。他说:“如果我们只看自己那一环,永远解决不了全链问题。”
那一刻,老板点头。会后,他在笔记本上写下四个字——“看整体”。
系统思考,是得力干将与普通员工的分水岭。普通人只看自己任务完成没,高手看系统的效率。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里提到:“系统思考,是看见关系,而非事件。”这句话,阿远后来贴在了工位上。
他开始尝试用系统的方式解决问题——从一个环节出发,看清因果。客户投诉多,不是客服不行,而是产品逻辑不清;团队沟通慢,不是人懒,而是流程重叠。他发现,只要逻辑清晰,问题就没那么可怕。
那一年,他带的团队业绩翻倍。老板评价他:“这个人,不只是会干,还能看远。”
这是系统思维带来的格局感。一个能看全局的人,才可能在变化中站稳。
而当你看得更远,还要能“造”得出来——这是得力干将的终极特质:从零到一的创造力。
公司新开一个项目,无前例可循。资源有限,目标模糊,几乎所有人都不敢接。阿远主动请缨。他说:“让我试试,不成我认。”那一试,就是半年。
半年里,他带着三个人,从零搭建业务模型,从方案到执行全靠摸索。中途无数次失败:客户拒签、预算告急、团队离职。他几度想放弃,却在一次会议上听老板说:“未来的机会,永远藏在无人区。”这句话像一针肾上腺素。
他开始调整策略,舍弃复杂功能,聚焦核心价值。三个月后,项目上线,当月盈利。
那天他喝了很多酒,说:“我发现,从零到一的关键不是聪明,是信。”
信什么?信事情有意义,信过程值得。
创造力的根源,是信念。所有能从零开辟新路的人,背后都有一份笃定——我愿意为这个方向付出。
美团的穆荣均说过:“所有伟大的机会都来自未知。”得力干将,正是那个能在未知中造出新确定的人。
阿远后来升为总监。别人夸他能力强,他只笑说:“其实我只是习惯比别人早迈一步。”
回看这几年,他的成长脉络几乎复刻了所有得力干将的成长路径:主动、学习、系统、创造。四个维度,环环相扣。
主动,是敢于承担;学习,是不断进化;系统,是看清全貌;创造,是突破边界。
有意思的是,这四个素质并非独立存在。主动让你开始学习,学习让你具备系统思维,系统思维让你创造新价值。
人越往上走,越会发现,所谓“得力”,不是能力多强,而是能让别人更强。
那些真正的得力干将,不靠情绪驱动,而靠逻辑和责任。他们不是喊口号的人,而是能在混乱中找出秩序,在绝望中找到方向,在没人相信的时候坚持相信。
麦肯锡有个研究报告指出:在高压环境下,能同时保持思维清晰与行动效率的团队核心成员,仅占全部员工的12%。他们不一定最聪明,却最稳。他们知道何时推进、何时等待,懂得在复杂中抽丝剥茧,把问题化为路径。
我曾在一家创业公司见过这样的场景。凌晨两点,所有人都走了,只剩一个程序员还在调试。老板拍拍他肩说:“别太拼。”他笑了笑说:“我不是拼,我只是想让这件事成。”那一刻我想,这样的人,企业不红都难。
得力干将从来不是谁赏识出来的,而是自己“熬”出来的。熬过了被误解的阶段,熬过了没人帮的阶段,熬过了所有“不确定”的阶段。
他们不靠背景,不靠天分,靠的是对结果的负责,对混乱的容忍,对过程的热爱。
这个时代变得太快,企业的命运,往往取决于能否留下那些“能独当一面”的人。
如果说一个CEO的格局决定了公司的高度,那么得力干将,就是撑起那高度的梁。
他们让方向落地,让理想成形,让混沌变得可执行。
所有的光鲜背后,都是日复一日的琐碎和不眠。
而所有的“值得信任”,都来自无数次被考验后的不退缩。
阿远现在已经很少加班,但每当遇到新人迷茫,他都会说:“主动一点,快学一点,多看整体,别怕犯错。”这四句话,后来成了他团队的口头禅。
得力干将,从来不是职位定义的,而是行动决定的。
在风起的地方稳得住,在迷雾中看得清,在无人区敢出手,这样的人,才是任何组织的真正支柱。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