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一个人是否有趣,就看这10点
2025-10-23

那天,是在秋末的一个黄昏。风从图书馆外的小道刮进来,落叶在脚边打转。咖啡杯上氤氲的白气散去的时候,我看见坐在对面的朋友发呆,手机屏幕上,是他刚关掉的一场电影——《楚门的世界》。他叹了口气说:“你不觉得吗,现在的人,越来越无趣了。”他不是在抱怨别人,而是在自嘲。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一个人有趣与否,从来不是外貌、学历、财富决定的,而是他脑子里那股“活水”——好奇心。

有趣,是一种精神的流动。它不是你会讲多少笑话,而是你看世界的眼睛,是不是还在发亮。

在与不同人打交道的这些年,我越来越能感觉出,那些让人想一见再见的人,他们身上都有一种共通的特质:他们从不停止“想知道”。他们不一定成功,但一定鲜活。反而那些早早放弃提问的人,生活就像一张被风掀开的老报纸,泛黄、皱巴、无人再看。

我有个朋友叫周启航,学的是金融,现在在一家科技公司做数据分析。别看他做的事挺理性,但生活上却是个“野生博物学家”。他能分清七种常见的麻雀,会在城市夜跑时,掏出手机去辨认楼顶的星座。有人笑他:“你学这个有啥用?”他笑着回答:“有用的东西太多了,但真正让人喜欢生活的,从来不是‘有用’。”他说这话时,眼神闪着光。

后来我明白了,这样的人,是不会让自己的人生陷入空洞的。他们不需要时时制造“乐趣”,因为好奇本身,就是源源不断的乐趣。

如果你想判断一个人有趣与否,不妨听他聊十分钟天。那些总是兜兜转转,只能抱怨工作、说几句生活苦的人,其实不是不聪明,而是他们的注意力早被困在那几平米的圈子里。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认知封闭”,意思是人一旦停止对新信息的开放,就会下意识用过去的经验解释一切。久而久之,世界变成一面镜子,照来照去,只有自己。

我还认识一个姑娘,她永远在说“我怕被裁”“我老板不行”“我男朋友不懂我”。每一次聊天都像重播旧剧情。她不是不痛苦,而是把世界缩得太小。她忘了,新的问题需要新的眼光,而不是旧的叹息。

有趣的人不会问“这有啥用”。他们对世界的兴趣是发散的,就像树的根系,不停向地下延伸,哪怕没结果,也想知道这片土壤能长出什么。他们愿意学一点手工,泡点咖啡,读一本看不懂的诗集。他们不怕浪费时间,因为他们知道,真正被浪费的,是那些不被点亮的小时光。

我曾做过一个小实验:那段时间,每天刻意去学一件“无用”的事。学煮咖啡、学弹吉他、学辨认星图。起初只是想试试,后来我发现,每当我在学新东西时,大脑像重新开机,甚至连工作都变得顺畅。研究表明,人类在学习新技能时,大脑前额叶会释放多巴胺,这种化学物质能直接提升情绪与创造力。你以为自己在浪费时间,其实是在给生活充电。

反观那些拒绝学习的人,他们不是懒,而是早早把自己封在一个“够用”的世界里。他们以为不学新东西不会损失什么,却不知那份“迟钝”,是最贵的代价。

我母亲年轻时没读过大学,但对世界有股天然的好奇。她第一次坐高铁时,问我:“这车跑这么快,窗外的风会不会被切碎?”我愣了几秒,忍不住笑。她的逻辑也许不对,却让我突然被这份童真的想象力打动。一个人,只要还有问号,就还年轻。

好奇心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它不是高智商的特权,而是所有人都能练的肌肉。你越用,它越灵。你越闲置,它越萎缩。

我曾在一次公司聚会上观察到一个细节。大家围坐一起,有人谈旅行,有人谈工作,一个男生始终沉默。我问他:“你平时喜欢做什么?”他低头说:“没啥,我一般刷刷短视频。”后来我发现,他每天的世界,就是公司、家、手机。三点一线之外,一片空白。他不是不想变得有趣,而是早就把“探索”的权限交给了算法。被推荐久了,他连好奇的方向都忘了。

有趣的人善于与人相处,因为他们对“人”也充满好奇。他们会问出租车司机:“你见过最奇怪的乘客是谁?”会问街头艺人:“你唱这首歌多久了?”这些问题看似琐碎,却是连接世界的线。人与人的距离,其实是由好奇心的长度决定的。那天,我看到一位老者在地铁口拉二胡,一个年轻女孩停下来,听完后递上几枚硬币,又问:“您每天都在这儿拉吗?”老者笑了笑,说:“我拉给自己听。”那一刻,我看到一场陌生人之间的温柔交流,因为她问了一个别人不会问的问题。

在工作中,好奇心更是一种稀缺的能力。哈佛商学院在2018年的研究中发现,领导者若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其团队创新力会提升34%。原因很简单——好奇的人不会被旧逻辑框死,他们总在问:为什么不能换种做法?而那些习惯服从权威的人,往往连质疑的勇气都没有。

我在字节跳动实习时,见过一个产品经理。他每天都问我们:“如果明天产品全崩了,我们还能保住什么?”起初大家觉得他杞人忧天,后来真遇上系统出错时,他比任何人都冷静。后来我才懂,他的好奇不是瞎想,而是一种对不确定的准备。一个能持续提出问题的人,本质上是在为未来搭桥。

在生活里,缺乏好奇心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固执。比如有的人出门吃饭,总点那几道菜;旅行只去熟悉的城市;遇到新事物第一反应不是“试试看”,而是“没必要”。他们不敢跳出习惯,因为怕失控。可你知道吗?世界的乐趣,全藏在那些“不习惯”里。

去年,我独自去日本旅行。一个人,语言不通,行程全靠地图。起初很不安,但几天后我发现,正是这种不确定,让我重新学会观察——看路人的神情,看餐馆门口的灯,看陌生人鞠躬的角度。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旅行不是换地方,而是换视角。一个对世界保持好奇的人,无论身在何处,都像第一次活着。

我也见过一些年长的人,依然有一颗年轻的心。朋友的父亲七十岁,最近迷上了短视频拍摄。他每天在社区公园里拍花、拍鸟、拍小孩玩滑梯,还研究剪辑软件。有人笑他老顽童,他却认真地说:“我拍的不只是视频,是我没过够的时间。”那句“没过够”让我心头一酸。很多人早早就停止了“活着”的动作,只剩下“生活”。

有趣的人不怕犯错。因为他们知道,犯错是通往新世界的门票。缺乏好奇心的人,最怕试错。遇事总问“别人都怎么做”,从不问“我还能怎么做”。他们的世界安全,却没风。

我也有过失败的经历。那年我尝试做一档播客节目,录了十期,没人听。我懊恼,差点放弃。朋友对我说:“你不是一直好奇声音的力量吗?那就继续玩。”我听了这话,笑着重启。后来我发现,正是那十期无人问津的节目,让我学会了写脚本、学会了和声音打交道。失败其实是好奇心的延伸——你愿不愿意继续问下一个问题。

有趣的灵魂,往往不是被训练出来的,而是被好奇养大的。

心理学家乔治·卢文说过一句话:“好奇心是人类最持久的情绪,它支撑着创造、学习和爱。”当一个人对世界失去兴趣,他对人、对爱、对未来也会同时枯竭。

所以,当你觉得生活无聊、关系淡漠、工作乏味时,不妨做两个小实验。第一个,明天跟陌生人多聊一句——问问早餐摊老板今天的豆浆配方换了吗?第二个,今晚打开地图,随机选一个你从没去过的地方,查查那里的故事。哪怕你暂时去不了,想一想都算是一种探索。

这两个小动作,也许不会立刻改变命运,但它能让你的大脑重新发亮。就像擦灰的玻璃,阳光重新能照进来。

有人说,有趣是一种天赋。可我更相信,它是一种选择。你选择继续提问,你选择不被生活磨平,你选择仍然去感受风从哪里吹来。

一个人有趣的根源,不在于他知道多少,而在于他是否还在想:世界上,还有什么是我不知道的?

愿你永远保持这份心,像孩童一样探头去看窗外的新风景。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