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粪池警告”刷屏:别习惯用段子消解悲剧,然后麻木地鼓掌
2025-10-23
那天深夜,城市的光落得很薄。一个年轻的女孩,刷着手机,笑出了声。她在评论区看到一句话:“再不听话,化粪池警告。”那笑声干净、明亮,却刺得我有点冷。她不知道,那句话是从一桩杀人案里流出来的。几天前,杭州警方刚通报:一名男子杀害了自己的妻子,将尸体分解后投入化粪池。可在网络上,这桩悲剧被人包装成了“段子”,成了流量。有人在短视频里模仿语气说“给你两吨水警告”;有人在直播间笑着刷弹幕“感谢老公不杀之恩”。那一刻,悲剧变成了娱乐的皮,血腥的故事被重新剪成笑料,甚至带上了滤镜。
我看着那条评论,忽然觉得心底有个地方塌了一寸。我们似乎越来越会笑,却越来越不会痛了。
在这起事件的背后,藏着一种集体的麻木:人们不再区分“玩笑”与“恶意”,不再感受“悲剧”的分量。所有的事都能被当成“瓜”,哪怕那是别人的命。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情感脱敏”。它最初用于描述长期暴露于暴力信息的人,逐渐对痛苦麻木的现象。过去它常用于战场、监狱或心理实验,如今却在我们的日常中复活。一次又一次,当屏幕上出现“案件通报”,我们本该沉默,却下意识滑向评论区寻找笑点。笑得越多,心就越硬。
有人说,这不过是网络的“自我调侃文化”,大家只是以轻松的方式消解焦虑。但问题在于:当你用笑来掩盖痛,你也在消解意义。那天我看到一个短视频——背景是厨房,一个女孩在跳舞,镜头外的丈夫调侃她“别太嚣张”,评论区有人留言:“小心点,两吨水解决一切问题。”视频下方,有几万人点赞。那一刻我才明白,互联网的残酷,不在于有人传播恶,而在于更多人选择“哈哈一笑”继续划走。
曾经,“玩梗”是一种机智,是文化的再创造。可现在,它越来越像一种“冷暴力”。每当有人说“这也能玩梗?”总会有人反驳:“你太认真了,网络嘛。”可这个“嘛”字,就像一把钝刀,切断了我们的同理心。我们把玩笑当作防具,用“别太严肃”当作挡箭牌,直到所有的悲剧都变成了素材。
媒体学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写道:“我们正在以娱乐的方式走向毁灭。”这句话放在今天的网络里,几乎像是一句预言。当新闻被当成笑话,当杀人案被做成表情包,当人命被压成“热梗”,我们不再是旁观者,而成了共谋者。
我记得小时候看《新闻联播》,每次遇到灾难报道,母亲都会轻声说一句:“希望他们平安。”那句“他们”里有共情,也有分寸。而现在,在短视频平台下,我们看到的是另一种语气:“牛啊,这剧情比电视剧还刺激。”“哈哈,这都能上热搜。”语言变得像麻药,一点点让人忘了疼。
我试着做过一个小实验。那天我在朋友圈分享了一则失踪通报,附上简单的文字:“希望她平安。”不到一分钟,有人评论:“这事儿我早就猜到了,肯定是他老公干的。”又有人接一句:“对啊,这种新闻现在天天有,早习惯了。”没有人问那女孩的名字,也没人提“她的孩子怎么办”。我删掉那条动态的那刻,意识到:我们不是不关心,只是被动得太久了。
“吃瓜”这个词,本来是一种自嘲。我们承认自己只是旁观,承认自己无能为力。但当“吃瓜”变成“玩梗”,当“玩梗”变成“表演”,我们开始失去底线。你有没有发现,现在人们的笑点越来越低,而痛点越来越高?要么大笑,要么麻木。中间那层微妙的共情,越来越稀薄。
网络上的笑声不是无害的,它是一种再造的权力。当无数人转发、模仿、评论,他们不只是传播一条信息,而是在重新定义“什么可以被笑”。当悲剧被笑过一次,它就会在记忆中失焦。下一次类似事件再出现,我们的心跳就会慢一点,愤怒就会淡一点。
这种变化,是一点点发生的。起初是在剧集里,“爬山警告”出自《隐秘的角落》,那时的玩梗还算无伤大雅。后来,它开始渗入现实案件,从影视语境滑向命案现场。那种从虚构到现实的“无缝衔接”,正是危险的地方。笑声掩盖了恐惧,也消解了责任。
我曾经采访过一位心理医生,她说:“幽默感本来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但当它被过度使用,就成了防御机制。”她举了个例子:很多年轻人在看社会新闻时,会故意说“太离谱了哈哈哈”,其实那不是笑,而是一种自我麻醉。笑,是他们最后的逃生口。可是当逃生变成习惯,麻木也就成了日常。
这让我想起多年前的一次课堂。老师提到南京大屠杀的影像,有学生低声笑了一下。全班愣住。老师没有发火,只是问:“你笑,是因为不敢哭吗?”那个问题我记到了现在。很多年后我才明白,笑的背后,其实是恐惧。我们怕直视痛,就用轻浮包裹它。
但逃避久了,痛感就会被抹平。
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在《流动的现代性》中写道:“现代人的悲剧在于,他们能感知一切,却不再承担任何东西。”我们知道太多,看得太快,却越来越不会停下来。每一个刷过的画面、笑过的段子,都是一次“轻轻的擦肩”,没有重量,没有后果。可如果所有人都变轻了,那谁来承担那份沉重?
我试着再做一个小实验。你可以现在就试。下次看到社会新闻时,不要急着滑走,也不要评论“离谱”“好笑”。先做三件事:查查事件的真实来源,看一眼受害者的名字,闭上眼三秒,想想如果那个人是你认识的人,你还笑得出来吗?这是一个很小的动作,但它能让你重新“活”在现实里。因为共情,不是一个抽象的道德,而是一种重新进入人类的方式。
当然,也许你会说,网络的事太多了,哪有精力每件都在意?确实如此。可问题是,我们总以为自己是旁观者,却忘了互联网的逻辑——当所有人都旁观,悲剧就成了表演。当所有人都笑,真相就会被淹没。
去年有个社会学研究指出,频繁接触暴力和讽刺内容的年轻人,对公共议题的敏感度平均下降了37%。数据来自《青年心理研究季刊》。那意味着,我们这一代人,正在逐渐丧失“对他人痛苦的反应力”。这是比愤怒更可怕的事。
我曾见过一位刑警,他办过太多命案。有人问他:“你看那么多死,习惯了吗?”他沉默了几秒,说:“习惯不了,但要记住。”那四个字我记了很久。因为“记住”,就是抵抗麻木的唯一方式。
而我们呢?在新闻下方狂欢,在玩笑里转移,在表情包中继续复制那句“化粪池警告”。我们笑的时候,可能忘了,那不是梗,是血。
我并不反对幽默,也不反对轻松。只是,当我们用笑声覆盖一切时,也许就再也听不见哭声。那天我看见一个评论说:“人命不是玩笑。”点赞很少,但那句子像一盏灯。提醒我,这世界还没彻底冷。
别习惯。别习惯用段子去消解悲剧,别习惯用笑声掩盖疼痛,别习惯把冷漠当成熟,把麻木当幽默。
我们活在信息的浪潮里,每一秒都有新的“瓜”。可不是每个瓜都该被咬。因为有些,是血果。
愿我们在笑的时候,还有心;在痛的时候,还能哭。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