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互道SB”四大定律:谁才是真正的傻瓜?
2025-10-23

那天早上,风有点冷。地铁口人流汹涌,一个穿羽绒服的大叔挤过一个穿短袖的小伙子,两人互相瞪了一眼,心里同时冒出一句话:SB。没人听见,但空气里那股互相鄙视的默契,妙得很。 其实不止天气,人生的每个路口都像这样。有人买房,有人炒股;有人离职创业,有人躺平摸鱼;有人辞职环游世界,有人加班到凌晨两点。所有人都觉得自己在做正确的事,也都觉得别人傻。可讽刺的是,这些被彼此看不顺眼的人,常常在几年后对调角色,又互道一句SB。像极了一出人间喜剧。

这不是个新现象。《儒林外史》里就写过: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星夜赶科场,心里互道声SB。几百年过去,时代在变,人性没变。只是从“赶考”变成了“面试”,从“辞官”变成了“裸辞”,从“仕途”变成了“KPI”。表面上热闹,实则是同一场心智较量。真正聪明的人,不急着骂人傻,而是会问:他为什么那样做?他看到的,可能是我没看到的部分。

第一个定律,是无知的陷阱。那天我见一个朋友,他在股市割肉之后对我说:“那帮抄底的都是SB。”两个月后,行情反弹,他又叹气:“原来SB是我。”我笑着问他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别人为什么敢买?他说:“他们运气好。”我说:“或许他们知道的比你多。” 这话不是安慰,而是经济学的基本常识——信息不对称,决定了很多看似“傻”的行为,其实只是你没掌握足够的信息。

有个段子,说有个男人在ATM机前排队,一个美女走过来,说:“你要存多少钱?”男人说:“五千。”美女说:“我正好要取五千,你直接给我吧,我们都不用排队了。”男人一想挺方便,就把钱给了她。这事听起来可笑,但生活中我们天天上演这种版本——只是剧本换成了“投资项目”、“合作机会”、“行业风口”。那些我们骂SB的人,也许只是信息早我们一步;那些我们笑“傻到信了”的人,可能恰好踩中真空带。时间会让一切翻盘。

真正的智慧,是在决策前问一句:我不知道的是什么?这句话看似简单,却能救人无数。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提到,人类做决策时,最常犯的错是“过度自信”——我们以为自己知道的足够多,其实连问题的边界都没看清。决策中最大的危险,不是无知,而是不知道自己无知。

第二个定律,是目标不同。你以为他傻,可能只是他要的和你不一样。曾听过一个经典故事:某饮料厂生产线上老出现空瓶,国外工程师提议花几百万做检测设备,一个中国工程师说:“我只要一百块,买个大电风扇吹过去,空瓶自然倒。”这故事广为流传,被当作“中国式聪明”的代表。但仔细想想,电风扇解决的是一次性问题,检测设备建立的是系统能力。前者追求眼前效率,后者追求长期制度。到底谁是SB?得看你要的是短期成果,还是长期稳态。

那天我在一家创业公司见过真实版本。老板因为赶项目,取消了所有测试流程,一切靠人工。两个月后产品出BUG,返工成本翻了十倍。项目经理私下说:“他图省事,结果花得更多。”而老板也叹气:“要不然就赶不上融资节奏了。”两个人谁都没错,只是目标不同。一个在求生,一个在求质。互道SB的瞬间,藏着各自的焦虑。

我认识一个大厂的中层,他常骂公司“傻”,明知效率低下,还要坚持繁琐流程。但他离开后创业才发现,没有那些流程,团队像散沙一样。他突然明白,大厂的“笨”,是一种“笨得可控”;而创业的“快”,常常是“快到崩”。他感慨那句老话:慢即是快。真正成熟的决策,不是求“对”,而是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

第三个定律,来自机会成本。每一次选择的代价,不是你付出的努力,而是你放弃的那个更好选择。你觉得别人“傻”,可能只是他承担得起你不敢承担的损失。

前阵子有个老同学辞职回老家考公务员,朋友圈里一群人笑他:“放弃大厂回去啃老饭。”半年后,他上岸,工作稳定,周末带孩子去钓鱼。那群人里,有的被裁,有的还在熬夜做PPT。谁是SB?不好说。对他来说,稳定是收益;对别人来说,冒险是收益。每个人的“最优解”,都被机会成本锁死。

我也有过一次这样的教训。几年前有个朋友邀请我合伙做内容项目,当时我在外企,薪水不高但稳定。我犹豫了,最后没去。两年后他项目估值上千万。我笑自己:“真傻。”但冷静想想,当时如果失败,我可能一无所有。而我当时的选择,正是基于那份“不能输”的机会成本。没什么错,只是我们面对的底牌不一样。

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绝对的“聪明决策”。每个人的聪明,都是在自己的边界里定义的。机会成本不同,就像登山路线不同。有人轻装上阵,有人背着家当。互道SB,本质上是“路径偏差”的错觉。

第四个定律,是看不见的同行。你以为你是第一个想到某个点子的人,其实你只是刚好没看到那些失败者的尸体。创业圈有句话:当你发现没人做某件事时,别高兴太早,大概率是做过的人全死了。

我见过一个年轻人,兴奋地对我说他要做一个“AI写作”的新平台。我问:“你搜过国外有没有类似的吗?”他说没必要,他的想法独特。我让他回去查。他三天后打电话给我,声音低了八度:“发现全世界有几十家公司在做,而且融资都过亿了。”我说:“恭喜,你至少没成为下一个死的。”

人类最容易高估的,是自己的“独创”。其实,绝大多数“创新”,只是换了包装的“复盘”。聪明的人不是盲目开路,而是知道哪里曾经塌过。麻省理工学院的创业研究就指出,失败企业中70%的商业模式,在三年前曾被其他人尝试过。那些能活下来的,往往不是“想得最早”,而是“修得最快”。

我很喜欢一个投资人说的比喻:创业要像潜水艇,在水下慢慢走。那些在水面上吵嚷的,很快就被风浪打翻。潜水艇模式,是避开巨头、耐心潜行、稳扎稳打。世界属于那些能忍住寂寞、不急着证明自己的人。

其实,不止创业,人生也该有这种潜水艇思维。想清楚一件事:当所有人都在互道SB的时候,你要么是那个看得太浅的人,要么是那个看得太早的人。前者浪费,后者危险。只有在“看清自己站哪”的那刻,才是智慧真正落地。

有时候我想,也许“互道SB”是人类的本能防御机制。它让我们在认知不完整时,仍能保持自信;让我们在焦虑中找到一点优越感。但如果你能在骂别人傻之前,先停一秒想——他为什么那样选?那一秒,就是你和大多数人的分界线。

人生的复杂,就藏在这句简单的骂人话里。有人在短袖里笑别人多余,有人在棉服里笑别人自虐。时间一久,季节一换,冷暖互转,笑声也换了方向。原来我们都没比谁聪明,只是活在不同温度里。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