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为什么喜欢发朋友圈的人,会越来越优秀?
2025-10-23

有一次深夜,我无意间点开朋友圈。屏幕亮起,安静得像一面湖。几分钟前我还在和客户视频,几秒后,就被那一片空白晃得发怔。没有更新,没有动态,没有声音。就连那个曾经天天晒早餐的朋友,也三天可见了。那一刻,我突然有点明白——为什么现在的人越来越不发朋友圈,而那些还在坚持发的人,却在慢慢变优秀。

那天,我翻回了自己2014年的朋友圈。满屏的滤镜、文字、自拍、旅行、书单。那时的我,什么都想分享。一个新句子,一杯咖啡,一本书的句号。后来工作越忙,越觉得发朋友圈是一种奢侈。直到我发现,那些还在认真发的人,他们的生活节奏、思考方式,甚至语言的组织能力,都在肉眼可见地进步。

我开始观察,也开始好奇。朋友圈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它能成为某些人自我生长的秘密通道?

有人说,朋友圈早就不是朋友圈了。是的,它从私密小院变成了公共广场。以前发一条状态,是跟熟人闲聊。现在发一条,可能有客户、上级、前任、健身教练都在看。于是我们越来越谨慎,小心翼翼地删字、调光、掂量语气。可就是这种“谨慎”,逼着人开始成长。

我有个朋友阿瑶,做心理咨询。她几乎每天都发朋友圈。早期是读书笔记、随手感悟,后来开始分享个案思考。她告诉我:“发圈不是炫耀,是梳理。”她会逼自己把抽象的感受,用清晰的语言写出来。为了那几百个字,她得反复推敲,每天都像在做微写作训练。两年下来,她的公众号粉丝过万,还出了书。她笑着说:“我所有的表达能力,都是朋友圈练出来的。”

这种训练的力量,在心理学上有个名字,叫“刻意练习”。它不是被动记录,而是主动反思。朋友圈,就像一个小型舞台,迫使人反复表达、反复打磨,直到思想变成语言,语言变成影响力。

有研究显示,哈佛大学2016年发布的《自我表达与社会影响报告》中提到,持续分享个人观察与思考的人,在职业社交网络中的“感知专业度”提升高达37%。换句话说,发朋友圈,不只是记录生活,而是在训练一种社会存在感。

我开始模仿阿瑶的做法。每天挑一个小主题发一条朋友圈。比如一段客户反馈、一句书中金句、一件让我困惑的小事。刚开始没人点赞,甚至有人取关。我一度怀疑是不是太“啰嗦”。那一周,我停了两天,结果明显感觉心里空了一块。像是放弃了一次与自己对话的机会。

那是我第一个小实验。后来我坚持每天写,哪怕只有一句“今天的风很诚实,没带走我的焦虑”。几个月后,我惊讶地发现,自己的观察力变细了,表达变顺了,连工作报告都写得更有节奏。发朋友圈这件事,不知不觉地,让我重新掌握了思考的肌肉。

我发现,那些持续发圈的人,身上有个共通点:他们都活得“有反馈”。他们把生活当成素材,把世界当成课堂。发一条朋友圈,就像往湖面丢一颗石子,哪怕只起一点涟漪,也能看到回应。那个回应,不一定是点赞,可能是一句质疑,一个共鸣,一次意外的对话。久而久之,他们的认知变厚了,心态变稳了。

当然,也有人在朋友圈里“摔跤”。我认识的刘凯是个摄影师,刚开始发作品时,底下评论一片“太做作”“滤镜太重”。他气得删了好几次账号。后来他想通了:“你越怕被批评,越不敢暴露成长过程。”于是他干脆做了个“小动作”:每发一条作品,都写上“试验版”。这样,别人就知道他在探索。渐渐地,他的照片变得更自然了,也开始接到商业拍摄。那次失败和返工,成了他风格转折的起点。

发朋友圈,本质上是练习“被看见”的勇气。它让人暴露,也让人清醒。

我曾在一堂传播课上听到一句话:“表达欲,是认知升级的起点。”你越能表达,越能逼近真相。朋友圈就是这种训练的日常版本。那些习惯发圈的人,慢慢学会了怎么精准叙事,怎么在一张图里呈现温度,怎么让一句话既不生硬又有分量。这种能力,不仅让他们的朋友圈更好看,也让他们在现实中更会沟通。

还有一个更深的原因——持续发圈的人,更容易形成“自我叙事”。

心理学家麦克亚当斯提出“叙事认同理论”:人通过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来建立身份感和意义感。也就是说,你怎么讲自己的故事,决定了你怎么看待自己。朋友圈,就是每个人的小叙事场。你选择晒什么、写什么、删什么,本身就是在告诉自己:“我是谁,我正在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有个老同学,叫陈序。他是那种典型的“朋友圈日更型”。别人看他像在炫耀,其实那是他在自我矫正。他曾跟我说:“我发的每一条,不是告诉别人我多好,而是提醒自己——我想成为那个能坚持的人。”发圈成了他的精神打卡。三年后,他辞职创业,公司越做越稳,他说:“发朋友圈让我记得,我一直在路上。”

当然,朋友圈也不是万能药。有人沉迷其中,用它伪装生活;有人过度表达,被情绪裹挟。真正的修炼,不是频率,而是心态。发朋友圈,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梳理;不是炫耀生活,而是更新思维。

我曾试过做第二个小实验。那时工作压力大,我设定了一个规则:每天发一条“积极角度”的朋友圈。哪怕当天再糟,也要从中找出一点亮。比如项目延期,我写:“好事,给我多一天打磨的机会。”客户挑刺,我写:“每个难缠的客户,都是最好的编辑。”一个月后,我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心态更稳了。原来这不是“自我安慰”,而是一种心理训练。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塔莉·沙罗特在《乐观偏见》中写的:“我们可以通过叙事方式,重新塑造大脑对事件的反应。”朋友圈,恰恰是这种“反脆弱”的修罗场。

我们太容易忘记这一点——表达是一种力量。那些敢于在朋友圈记录、总结、反思的人,其实是在持续塑造自己。就像跑步的人训练的是肌肉,发圈的人训练的是感知力、洞察力、与世界的链接力。

再看看那些“朋友圈消失”的人。大多时候,他们不是成熟,而是退缩。害怕被误解,害怕不完美,害怕曝光真实的自己。可命运从不奖励退缩的人。真正的成熟,是敢于让人看到自己的过程。

有一次,我请教一位写作老师:怎么才能提高写作力?他只回了六个字:“从朋友圈开始写。”我后来明白,那不是随口一说。朋友圈是最真实的写作场,既有即时反馈,又无门槛试错。你能在里面看到自己成长的痕迹,也能在一条条动态里,慢慢找到表达的底气。

所以,如果你问我,为什么喜欢发朋友圈的人会越来越优秀?因为他们在做三件小事:持续表达,主动试错,及时复盘。

他们发一条朋友圈,不只是记录生活,而是在校准方向。每一次编辑,每一次反馈,每一次思考,都是微小的成长。那种成长,也许不会立刻显现,但时间终会回报。

有人说,朋友圈没什么用。我笑了。朋友圈的价值,从来不在别人看什么,而在你在其中“成为”了谁。

所以,别急着三天可见,也别轻易设置隐身。让世界看到你的过程,哪怕不完美。毕竟,一个愿意表达的人,永远比沉默的人,离成长更近一步。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