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队的张朝阳,乘风破浪的罗永浩:你必须拼尽全力,才能留在原地
2025-10-23
清晨五点,北京的雾还没散。张朝阳一个人站在搜狐大厦顶层,望着天边那抹淡紫色的光。那是他每天都要等的时刻。有人说他疯了,说一个昔日的互联网教父,现在每天直播讲物理、早起晒太阳,像是把自己“流放”了。但他笑着说:“我不是消失了,我只是换了种活法。”
同一时刻,几千公里外,罗永浩在录制《脱口秀大会》。现场的灯光亮到刺眼,他照例先自嘲:“我知道你们都好奇,这次我又来干嘛了。”台下笑声起伏,掌声连连。他的表情平静,甚至有一点点倔强。
这两个名字,本不该再被放在同一个句子里。一个是曾经的教父,一个是曾经的冥灯。一个沉默寡言到被人遗忘,一个高调张扬到被人厌烦。但他们,都被同一个时代碾过;也都曾以各自的方式,拼尽全力,试图留在原地。
上世纪九十年代,张朝阳从麻省理工学成归国,那时中国的互联网还只是个新鲜词。他穿着西装,走在中关村的尘土路上,没人知道他是清华物理系的高材生,也没人知道他刚拿到的那点投资意味着什么。1996年,他创立了爱华特,后来改名为搜狐。那时的他,几乎是互联网的代名词。
他登上《财富》杂志,被评为全球25位企业新星之一。搜狐上市那天,他穿着笔挺的黑西装,在纳斯达克的电子屏前微笑。那笑容藏着野心,也藏着疲惫。那一刻,他是风的中心。
可风不会永远朝一个方向吹。
新浪借微博起势,腾讯靠微信占领社交,百度在搜索中稳固王座。搜狐呢?错过微博,错过视频,错过移动端。所有后来居上的公司,都是他曾经的机会。
有人说他变懒了,也有人说他变“佛”了。可真相更像是一场缓慢的塌陷——当他终于有能力“享受生活”时,世界已经不再等他。
他开始频繁出现在派对、红毯、综艺里,穿着花哨的衬衫,唱歌、喝酒。有人看不惯他,说他堕落。可他自己说:“我年轻的时候拼太狠了,现在只想活得轻松一点。”
那种轻松,后来变成了寂寞。2011年,他患上抑郁症,闭关一年。关在屋子里,他每天盯着天花板,想的不是上市,也不是竞争,而是:我还算是个有用的人吗?
当他重新走出那扇门,微信已经横空出世,微博成了时代的广场,搜狐的光环不再。
有人说他从“教父”变成“讲师”,从领袖变成了“互联网边缘人”。可他似乎并不在意。他每天早上直播讲物理,讲量子力学、讲相对论,用最简单的语言解释世界。他说:“我不需要赢谁,我只要和时间待在一起。”
这句话听起来很禅,但其实藏着一种清醒:当你曾经走在风口浪尖,你才会明白,留在原地,本身就是一种对抗。
而在另一条时间线上,罗永浩的命运正在翻滚。
他的人生像是一场永不休止的“退潮”——每一次成功,都是下一次坠落的预告。
从新东方的金牌讲师,到牛博网的理想主义站长;从锤子手机的理想国,到6亿债务的负重者。外界的评语从“天才”到“骗子”,再到“行业冥灯”,他都一笑带过。
“我不是为了输赢,我就是为了认真。”那句曾经点燃无数年轻人的口号,最终也成了他被嘲笑的理由。
但老罗的厉害之处,不在于他从不摔倒,而在于他每次都能从废墟里站起来。
2019年,锤子轰然倒塌,所有人都以为这次他完了。可一年后,他在抖音直播首秀,带货1.1亿。有人说他堕落,他反问:“还债不比破产光荣吗?”
从那以后,他像一根韧性极强的竹子——每次被风压弯,都能再度挺直。
他的逻辑简单得像数学题:我能做的,就是继续做。无论被骂、被笑、被怀疑,只要还在动,就还有机会。
2023年,他又登上脱口秀舞台。有人问:“为什么不老实赚钱?”他说:“因为我想看看,自己还能做成什么。”
这句话听起来轻描淡写,却透出一种本能的倔强。
在心理学上,这叫“成长型心智”——不被结果定义,而是被过程驱动。卡罗尔·德韦克在《终身成长》中写过:“拥有成长心智的人,不怕失败,因为他们知道,失败是进步的必经之路。”
罗永浩就是这种典型。对他来说,折腾不是目的,而是一种呼吸方式。他需要动,需要折腾,才能证明自己还活着。
而张朝阳的“安静”,其实是另一种反向折腾——他折腾完了世界,现在开始折腾自己。
一个往外跑,一个往内走。表面上是两种极端,实际上是同一逻辑:在时代的洪流里,想留下来,必须持续地更新。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份研究曾指出,过去二十年,技能的半衰期已从30年缩短到5年。换句话说,你今天学的本事,五年后可能就被淘汰。
不学习,不进化,不折腾,就等于被时代慢慢删除。
张朝阳的“佛”,是意识到再激进也无法与年轻的算法拼速度,于是他选择用知识筑防线;罗永浩的“折腾”,是明白只有持续曝光,才能与算法博弈。一个靠深,一个靠广,都是与时间赛跑的策略。
所以,别笑他们——他们不是退场的人,而是用不同姿势继续比赛的人。
我记得张朝阳在一次直播中说:“过去我以为自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现在我才懂,自由是能控制自己去干该干的事。”
这句话,像是对年轻时的自己说的。
而罗永浩说:“失败没什么可怕的,可怕的是你习惯了不再尝试。”
这两句话像是隔空呼应,也像是在对我们每一个被生活推着跑的人提醒:你以为的稳定,其实正在下沉。
这几年,我也见过太多“掉队”的人。
有位同事,三年前还是创意总监,团队核心。后来行业变了,客户预算缩了,他懒得再学短视频、懒得碰AI,依然用老方法做提案。去年,他被裁了。喝酒那天他说:“我没偷懒啊,只是想慢点。”可他没意识到,慢本身就是一种退。
我当时陪他喝到深夜,他说得最多的一句是:“我真没想到,我会被时代淘汰。”
其实,他不是被淘汰,是被原地绑住了。
那晚回家,我做了个小实验:写下三件事——我正在变慢的地方、我能立刻改的地方、我害怕开始的地方。第二天,我真的去改了一件小事:删掉了所有无意义的社交软件,把那一个小时拿来看书。一个月后,我发现焦虑减了,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
这种“自救的小动作”,其实每个人都能做。
张朝阳早晨六点直播,是强迫自己规律;罗永浩每天复盘,是强迫自己精进;我们普通人,也可以从最小的改变开始。
成长,不是跑赢别人,而是不被自己拖垮。
有次采访,记者问张朝阳:“你不觉得搜狐没落了吗?”他笑着说:“没落是商业的角度,从人的角度看,我正繁盛着。”
这回答太妙。商业的巅峰不等于人生的巅峰;被世界看见的辉煌,也未必是内心的明亮。
有人评价张朝阳“安静到透明”,评价罗永浩“吵到刺耳”。可如果你仔细看,他们都在同一件事上坚持:不认输。
认输意味着停止思考。
而不认输的人,会在塌陷中搭桥,在风暴里造桨。
所以,这个时代最聪明的生存方式,是不幻想安稳,也不畏惧变化,而是持续迭代自己。
张朝阳的安静,是思考的结果;罗永浩的喧闹,是行动的证明。
他们的共通点在于:即使岁月磨平棱角,也没磨掉他们心里的那一点光。
你必须拼尽全力,才能留在原地。
这是这个时代最真实的真相。
如果你停下脚步,不是世界等你,而是你被世界推回原点。
正如尼采说过:“凡不能毁灭我的,必使我更强大。”
张朝阳在晨光中讲物理,罗永浩在灯光下讲段子,两个截然不同的场景,其实都在回答同一个问题——如何活在一个不断加速的时代里?
答案也许只有一个:持续成长。
无论你是教父,还是冥灯。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