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李子柒网店生意惨淡、曹德旺损失2套房:他们25岁时,也以为这辈子就这样了…
2025-10-23

那天傍晚的风,有点凉。长沙的街头,霓虹灯刚亮起,一家奶茶店门口排着长队。一个二十五岁的女孩,双手抱着电脑包,蹲在人行道边,盯着手机屏幕发呆。她刚被裁员,银行卡里只剩下不到两千块。手机上跳出一条新闻——“李子柒网店生意惨淡”。她看了好久,心里忽然生出一种奇怪的安慰:原来,连李子柒都不容易啊。她吸了口气,自嘲地笑了一下,说:“算了,人生大概就是这么回事吧。”那一刻,她并不知道,很多看似“失败”的25岁,往往只是故事的第一章。

我常常觉得,25岁是一个被神话的年龄。它被裹挟着焦虑,被贴上各种标签——“要找到方向”“要稳定下来”“要有点成绩”。仿佛一旦错过,就会被时代抛下。可现实却一再提醒我们:那些在人生中后来发光的人,他们的25岁,大多一团乱。

李子柒的25岁,在泥土里、在锅烟里、在穷到要靠视频引流的农产品网店里。那年,她刚回四川老家,奶奶重病,她每天做饭、种地、剪片,手上磨起茧,视频卡顿时常常崩溃。她说过一句话:“我只是想让奶奶吃好一点。”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卑微的动机,成了她后来十亿播放量的起点。可谁又记得,那时的她没有任何流量、没有团队、没有资金,连拍摄设备都是借来的旧手机。25岁的她,不是网红,也不是品牌主理人,只是个在生活里一点点摸索的女孩。

有人说命运总是眷顾努力的人,可那并不准确。命运只是偶尔被执拗的人打动。

2006年的夏天,胡歌坐在车里,脸上缠满纱布,身边的助理已经没了呼吸。那年他24岁,刚凭《仙剑奇侠传》红遍全国。之后的几个月,他几乎整日蜷缩在病房的阴影里。25岁的他,对镜子里的自己感到陌生:缝合的伤口、扭曲的表情、被迫暂停的事业。他在日记里写:“我不再想做演员,我只是想活着。”很多人以为那一年毁了胡歌,其实那一年才造就了他。后来复出,他不再是偶像,而成了演员。从《琅琊榜》到《县委大院》,他用十几年时间,证明了一个道理——有的人被命运击碎,是为了更完整地重组自己。

我在采访里听他提起那段时间,他说:“人会在被逼到绝境时,看清什么是必须留下的,什么是该放下的。”这句话,我一直记得。因为25岁时的困境,往往不是终点,而是筛选——筛掉你的幻想,筛掉你的借口,筛掉那些不属于你的路。

曹德旺25岁那年,已经几乎一无所有。他从富商之子跌到穷困潦倒,白木耳生意被查扣,工地还欠义务工的钱。那时候的他连一双像样的鞋都没有,却在工地上修了28天的板车。别人以为他疯了,他却说:“我只是不想等死。”后来那段被迫的劳作,意外成了他最早的“创业试炼场”。在汗水和煤灰之间,他学会了成本计算、学会了谈判,也学会了和命运死磕。

当年那个穷小子,后来成了中国“玻璃大王”,捐款超百亿,被称为“最有良心的企业家”。可你若问他,25岁那年的自己像什么,他说:“像只在泥里打滚的猪,脏,但没放弃。”

这世上从来没有一帆风顺的年纪。

董明珠25岁的时候,还只是南京一家化工研究所的小职员。她的人生那时像一潭平静的水——稳定、安稳、没什么波澜。可三十岁那年,丈夫病逝,孩子还在襁褓。她说:“那一刻我才知道,‘天塌下来’是种什么感觉。”那之后她独自带娃、南下打工,从销售员做起,一路做到格力的掌舵人。人们看到的是她的强硬、她的金句、她的“格力铁娘子”标签,却忘了她也曾是个在公交车上哭得不敢出声的普通女人。

她说过一句让我印象很深的话:“人要先被生活打趴下,才能学会怎么站起来。”这句话,不只属于她,也属于每一个被命运推倒过的普通人。

25岁时的困惑,是每个后来者的共通记忆。

我曾经在一个心理学报告里看到数据:全球范围内,人类的平均“认知成熟拐点”出现在28到32岁之间。这意味着,大多数人在25岁之前,都还处在“摸索的混乱期”。美国心理学家杰弗里·阿诺德称之为“延迟定向期”——你以为自己在走弯路,其实那是成长的必经路。

我认识一个朋友,25岁那年创业失败,欠债十万,后来回家养猪。所有人都笑他“没出息”,可他在农场里琢磨出了新的饲料配方,三年后成了当地最大的生态猪肉供应商。他笑着跟我说:“我原来以为自己完了,没想到那是人生给我换频道。”

有时候,命运就是这样——你以为它关了门,其实是逼你去敲另一扇窗。

我想起多年前的自己。那时我也二十五岁,刚失恋、刚转行、刚被上司批评一无是处。那年冬天我租住在一间不到十平的房子里,屋里漏风,我靠着电热毯熬夜写文案。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人生不会因为你焦虑而加速,但会因为你懈怠而停滞。

于是我给自己做了一个小实验——每天逼自己写1000字,不管写得好坏,只要完成就打个钩。一个月后,我写出了第一篇被刊登的稿子,拿到了人生第一笔稿费。虽然只有300块,却成了我对抗焦虑的第一块基石。

我后来明白,改变命运从来不是靠“想明白”,而是靠“做一点”。25岁不需要什么伟大目标,只需要一个能让自己坚持的小动作。哪怕每天早起十五分钟、每天读十页书、每天练一次演讲,都比空想未来有用得多。

可惜太多人,把焦虑当成努力的替代品。

我见过太多年轻人,把“找不到方向”挂在嘴边,却连去尝试的勇气都没有。他们害怕失败,却忘了不尝试本身就是最大的失败。李子柒拍第一个视频时,也不知道会火;胡歌复出时,也不知道观众还愿不愿意接受;曹德旺修第一辆板车时,更不知道能不能拿回货款。可他们都做了。就是那一个“做”,让命运有了转弯的可能。

当然,也有失败。也有返工。

李子柒最早的十几条视频,全都没人看。胡歌第一次复拍戏,被观众质疑“状态不行”。曹德旺修的前两辆板车,根本滚不动。董明珠第一次谈客户,被骂“什么都不懂”。但他们都没有因为一次失败而停下。因为他们知道,25岁最大的财富,不是成功,而是还输得起。

心理学上有个说法叫“延迟回报力”。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追踪了724个人,发现那些在年轻时能忍受挫折、接受延迟满足的人,晚年幸福指数普遍更高。因为他们早早学会了一件事:好事,没那么快来。

我想起一个细节。胡歌在一次公开信中写过:“我很庆幸,伤疤让我慢了下来,也让我重新看见路。”那句话有一种温柔的力量。它提醒我们,不要怕慢,只怕不走。

这世代太快了,大家都在比——比工资、比房子、比成就。可生活不是短跑,是马拉松。有人25岁看似赢了,却在30岁燃尽;也有人25岁还在原地徘徊,却在40岁迎来春天。

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但她也说过另一句更重要的话:“人生来是孤独的,走着走着才能遇到自己。”

与其惧怕落后,不如允许自己慢一点。

因为你不是李子柒,也不是胡歌,你只需要成为你自己。

25岁的你,可能还在负债,可能还在摸索,可能每天都想放弃。没关系,那是生命的惯性,不是失败的标志。

也许多年后你会发现,那些你以为“糟透了”的日子,恰恰是你成长的起点。

就像李子柒在镜头里一遍遍揉面、生火、磨豆腐;胡歌在镜前一遍遍读台词、调整表情;曹德旺在尘土里修车、擦汗;董明珠在烈日下谈客户、打电话——所有“后来光亮”的人,都是从最暗的地方走出来的。

愿你也能如此。

合十。如夜话,至此。